金沙遗址出土神秘青铜器,专家指向夏耕之尸!夏耕无首之谜破解
有人无首,持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山海经》
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也是继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文明》杂志如是说。
真知堂按: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青铜人像,无头,胸口还有个大洞。这是不是就是《山海经》中的夏耕之尸呢?真知堂研究认为:无首能活的夏耕之尸其实不是神话!它说的是上古夏族战败后遗民逃亡形成巴人的真实历史。陕西汉中城洋青铜器群就是实物证据!这是远古英雄的故事,也是人类的迁移历史。跟随真知堂的步伐,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吧。
真知堂按: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青铜人像,无头,胸口还有个大洞。这是不是就是《山海经》中的夏耕之尸呢?真知堂研究认为:无首能活的夏耕之尸其实不是神话!它说的是上古夏族战败后遗民逃亡形成巴人的真实历史。陕西汉中城洋青铜器群就是实物证据!这是远古英雄的故事,也是人类的迁移历史。跟随真知堂的步伐,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吧。
神秘的夏耕之尸
真知堂:解读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夏耕之尸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阙前。耕既立,无首,走阙咎,乃降于巫山”——《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阙前。耕既立,无首,走阙咎,乃降于巫山”——《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段经文,分为三层意思。真知堂来给大家逐一解释。
第一层: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
前人解释夏耕之尸,犯了几个错误。
首先尸,不是尸体的意思。
尸,象形。小篆尸字就像一个躺着的人。本义是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说文》
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说文》
这个尸字到了汉代才引申为尸体之意。下文所引用的先秦文献,尸均为本义。
皇尸载起。——《诗·小雅·楚茨》
祝延尸。——《仪礼·士虞礼》
孙可以为王父尸。——《礼记·曲礼》
皇尸载起。——《诗·小雅·楚茨》
祝延尸。——《仪礼·士虞礼》
孙可以为王父尸。——《礼记·曲礼》
尸是祭祀时代替亡者受祭拜的对象,其身份必须贵。
汉何休注解《礼记》曰:“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
汉何休注解《礼记》曰:“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
为什么真知堂说这个夏耕之尸的尸字解释错了呢?
原因在于:先秦之时的尸还没有尸体的意思。目前所见最早的“尸指死者遗体”,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周公世家》“以其尸与之。”
《山海经》这本书,学界公认其成书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此时侯的“尸”,还没有西汉初年“死者遗体”的意思。
以后世的尸体之意解读前代的夏耕之尸,无疑是关公战秦琼,风马牛不相及了。
其次,首,不是头颅的意思。
首字,指的是首领并非人头。西周《逸周书》和《尚书》上都有记载,首指的是君主:
《书·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 孔 传:“元首,君也。”
《书·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 孔 传:“元首,君也。”
我们熟悉的成语群龙无首,更是直接表明:首指的是首领而不是一群龙都没有了头颅。
所以,第一层解读应该是:
有一群人,没有首领,还手持戈盾,他们就是战死的夏耕的代替者(夏耕之尸)。
注意,这里的戈盾二字,留个悬念,后面解读。
第二层: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阙前。
真知堂:这一节比较好解释。
成汤就是商汤。成汤伐夏,夏人耕被斩杀。因为他是夏将,所以被称为夏耕。
这一节关键的是这个章山。
章山在哪?对于破解夏耕之尸无头之谜极为关键。
章山这个地名多见,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都有章山。经过深入研究,真知堂认为:
湖北钟祥南,靠近天门市的章山,就是商汤斩杀夏耕的章山之地。此地古代又名为内方山。
这座山在《尚书 禹贡》中就有记载,可谓古代名山。在商汤灭夏之前,此山为夏国疆域。
《书禹贡》:导蟠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孔传》:内方,在荆州。
《汉书 地理志》:竟陵,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书禹贡》:导蟠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孔传》:内方,在荆州。
《汉书 地理志》:竟陵,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为什么夏耕战死的章山不在安徽,浙江和江西,而在湖北境内呢?
再卖个关子,后文解密。
第三层:耕既立,无首,走阙咎,乃降于巫山。
关键的解读来了。请屏住呼吸。
真知堂:前人的解释为夏耕站起来了,没有头颅,于是畏罪潜逃,逃到了巫山。
这样解释能说得通的话,难怪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了。”
请看真知堂的解释。
1.阙咎,后人不懂它的意思,所以解释为错误。
永徽五年(654年),天下大旱,唐高宗下诏自责,让“各进封事,极言阙咎”。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街亭战败后,也说:“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
其实这个阙咎,是夏商时期的古地名。所谓走阙咎,就是败走阙咎的省略语。
2.耕既立,这个是听写的时候写错了字。原文应该是:耕既罹(li),意思是遭受苦难或不幸:~祸。~难。
有兔爰爰(huan),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诗·兔爰》
有兔爰爰(huan),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诗·兔爰》
3.无首,就是没有元首。失去了首领。
4.巫山,古代指汉中盆地的大巴山脉。(广义的大巴山系指绵延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湖北省边境山地的总称。)
真知堂:这样综合起来,就看得很明白了。
原文是:耕既立,无首,走阙咎,乃降于巫山。
真知堂解读为:
夏耕罹难(战死),夏民失去了首领,败走阙咎,于是逃到了大巴山这个地方。
真知堂: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英雄战争史,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上古移民史。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阙前。耕既立(罹),无首,走阙咎,乃降于巫山。”
战败的夏人族群(夏耕之尸),在族长夏耕被斩杀(耕既罹)后,依然没有丧失斗志。他们手持盾牌和戈矛(戈盾),面对从头武装到脚的商汤大军,再次奋勇作战。无奈实力相差太远,再加上没有领袖(无首),夏耕之民再次战败,败走到阙咎(走阙咎)这个地方。商军跟踪追击,剩下的夏民被迫逃到了夏水(今汉江)上游的大巴山中(降于巫山)。
文章到此,似乎写完了。然而这不符合真知堂治史讲究证据链的传统。
这批夏耕之遗民到哪了,他们怎么样了?你有没有实际上的证据啊?
还真有!
尚武的巴人就是夏耕之后,夏朝遗民
真知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来看看巴人的历史。
四川,巴蜀之国。虽然今天蜀更为出名,古代则巴胜于蜀。巴人尚武出将,蜀人尚文出相。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之间的大巴山,自古以来就是巴族的主要栖息地。
武王伐纣,巴人勇猛,载歌载舞,殷徒倒戈。这段历史真知堂前面已经有文章写过,在此就不赘述。直接上证据!
第一,巴人被称为板楯蛮,夏耕之尸持戈盾。
巴人作战的时候,一手持盾,一手持戈,这是夏耕之尸手持戈盾作战的传统。也即巴人为夏耕后裔的证据之一。
要知道古人打仗都有习用的方式和习用的武器。夏亡时,骑战还没出现,车战也属于高精尖,夏耕步战,就是一手持戈,一手持盾作战。这种作战方式被遗民世世代代保留下来,虽有后世称之为板楯蛮。
第二,巴人,是以蛇为图腾的。大禹的母族就是蛇图腾。
巴的甲骨文就是一条蛇,古巴地区出土了很多青铜器上面都有蛇纹。
大禹的母亲名为修巳,修巳就是修蛇这一点不用解释。
巴,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人就是修蛇后裔,也就是夏大禹之母族,属于夏族无疑。
《山海经》所谓“巴蛇食象”。
第三,上古的洞庭就是今天的两湖江汉平原一带。
帝尧派遣后羿斩杀巴蛇于洞庭。
“断修蛇于洞庭。”《淮南子》
“断修蛇于洞庭。”《淮南子》
洞庭是修蛇战死之处,上古洞庭指的就是江汉平原一带大泽。这就是湖北内方山就是夏耕战死的章山的关键根据。
汉江穿钟祥而过,从湖北钟祥逃亡,最优的路线就是沿着古夏水(汉江)往上游逃。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大道-汉水道。并且可以行船。下图红色文字章山,就是钟祥地。
第四,汉水在先秦时期名为夏水,真知堂前面已经有文章论证过。夏水流域,一直是夏民生活之地。章山的夏耕之民,极大的可能本来自夏水中上游。
逃回去,找帮手,以图再战,合情合理。
第五,夏水上游汉中盆地是夏族有褒氏之地。著名的褒斜道就是从关中到汉中之古道。古道以褒国命名。
同为夏族,夏耕之遗民投奔本族,才是王道。
第六,汉中城洋青铜器,就是商军跟踪追击夏耕之民到达汉中盆地的实物证据。
真知堂按: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陕西汉中地区城固、洋县的胥水河和汉江北岸十九个地点陆续出土了七百余件青铜器,称之为“城洋青铜器”,其中,达到国宝级别的就有9件。
青铜器中有商代白家庄类型青铜器,并以武器为多。这就说明它属于商人遗存。这批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最晚到早商郑州商城为首都时期,商人势力已经到达汉中盆地。
但商人却在城固一线固守,再也没有西进(再往西就是褒国。)而夏耕之民,则从城洋一线退守大巴山。
第七,巴人得名或源于修巳的巳。巳为蛇,巴为蛇,蛇巴无疑是巴族的最重要源头之一。
有了这些证据,巴人(大巴山夏人族群)本就是原居住于湖北(钟祥)章山的夏族的论证就完善了。
夏耕之尸就是这些巴人的先祖。夏耕战死后,其遗民沿着夏水(汉江)逃到了汉中盆地的大巴山一带。
结语
真相大白!真知堂再给大家梳理一下夏耕之尸转变为巴人的来龙去脉。
1. 帝尧时期,修巳部落位于今天的湖北钟祥(洞庭)一带,却被大羿所灭。部落首领之女修巳嫁给了大禹之父鲧,生下了大禹。
2.帝舜时期,大禹治水成功,王天下。儿子夏启乘威立国之后,封自己的祖母修巳部落于故地,成为夏族一支。到了夏末,其首领名耕。
3.商汤灭夏前后,从河南挥师南下夺取湖北钟祥地区(章山)的铜矿,夏耕战死。
死后其族群在没有首领的情形下继续作战,最后战败逃往夏水上游的大巴山区。这就是《山海经》记载的夏耕之尸的故事。(“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阙前。耕既立(罹),无首,走阙咎,乃降于巫山。”)
4.商军跟踪追击,沿着汉水道从钟祥追到十堰,从十堰追到陕西安康,再从安康追到汉中城固,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最终在城固,洋县一带建城固守。
5.夏耕之遗民退守大巴山。变成了后世的巴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口口相传,留在《山海经》里。
这或许就是《山海经》“夏耕之尸无首能走神话”的历史真相。金沙出土的那件青铜人形器应该有其他用途,并非夏耕之尸。
本文破解了上古史上的巴人起源之谜。对夏商交替时期那段遗失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还原。本研究结论为真知堂独家首发于今日头条平台,时间为2024年1月17日,写于长沙书斋。欢迎转发,请勿剽窃。
觉得真知堂所言有理的,转发出去给更多的人看到吧。转发是最好的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