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是千百年以来中国人朴素的愿望。无论是老子的“安居乐业”、班固的“安家乐业”,还是曹雪芹的“安身乐业”,都把“乐业”视为生活安稳美好的基础。近期由BOSS直聘、SMG纪录片中心、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联合出品,由豹思影视和秦博工作室联合制作的职业观察类纪录片《乐业中国2022》就聚焦“乐业”这一主题。
该纪录片以工作为锚点,以年龄为轴线,以“起跑线”“落脚点”“在路上”“志千里”为主题,从工作日常出发,记录了20+、30+、40+、60+四个不同年龄段、8位平凡的中国劳动者的职业态度。不仅展现了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也映射出了时代发展变迁与个体选择之间的碰撞。
强强联合
“王炸”团队携手打造中国职业故事新IP
《乐业中国2022》是东方卫视“新纪实”片场推出的年终力作。作为东方卫视年末的收官之作,该纪录片的制作阵容十分强大。《乐业中国2022》由SMG纪录片中心秦博工作室,携手BOSS直聘旗下厂牌豹思影视共同制作。秦博工作室曾打造《人间世》《人生第一次》等多部高分纪录片,豹思影视也有《老板不知道的我》《总有好事在春天发生》等高质量作品。
谈及此次合作,秦博导演表示:“理念上,我们双方都认可的是要把普通人的故事讲好。虽然片名是‘乐业’,但也真实地表达出了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就像片中人物所说,每份工作其实都不容易,‘乐业’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我们希望把导演组对人物的触动传递给大家;也希望这些人物故事让观众观照到自己。”
出品人赵鹏谈及立项初衷时表示:“很多人觉得履历表是最能代表工作价值的东西。我希望做这样一部关于工作的纪录片,能让大家看到‘工作履历表’背后,关于人的天性的东西,比如正直、勤奋、上进、自我驱动等等。这些品质是能真正让人长久地做一件事、并把一件事做透、做出成就感的本源。”
主创团队历经两年调研和摄制,最终凝练为四集故事——《起跑线》展现年轻人职业理想的起点,“景漂”陶瓷少年廖崇阳和深职院大二女生王星星,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跃跃欲试;《落脚点》聚焦新兴职业,“沪漂”陪诊员牛森森想在上海站稳脚跟,而新疆姑娘初雯雯试图在家乡把理想活成现实。
《在路上》介绍了一群不停向前的打拼者,二十多年“工龄”的卡车司机唐继军和试飞员孙康宁马不停蹄;《志千里》则探寻一份“热爱”究竟可以有多深沉,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校长赵小平和女指挥家郑小瑛做着喜欢的事,做了一辈子依然乐在其中。
不难发现,该纪录片的核心在于讲好普通就业者的故事,在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当下,每一位奋斗者的故事都值得记录。“离开小镇的人”“赶路的人”“养家的人”……每一种身份的背后,都映照着每位主人公平凡但绝不平庸的奋斗故事。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努力生活的工作者都值得歌颂。
“敬你弯着腰上山往高处走,头顶苍穹努力地生活……”,这是片尾曲《无名的人》的歌词,也正是主人公们在职业路上一路前进的真实写照。人生波折,却总有普通人不屈从命运的安排,执着努力,踏实往更高的目标前行。
《乐业中国2022》用极具时代性的职业选题与细腻温情的人文视角,共同打造了这个全新的中国职场纪录片IP。该纪录片在用纪实手法还原真实职场生活之余,更以积极向上的职场理念给观众带来鼓舞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同职业各领风骚
谁说人生有标准答案?
用职业历程关照人的一生是什么样子?20岁,是初入茅庐心有鸿鹄志的豪言壮志;30岁,是认清自己,发力后半程的方向轨迹;40岁,是肩挑重担,脚踏实地默默前行;60岁,是忠于热爱,坚守一生的交响曲。选择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选择了一种生活,就是选择了雕塑自我的方式。
不是医生,不是护士,也不是护工。但他的身影总出现在上海各大医院。他叫牛森森,如果不是《乐业中国2022》,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种职业叫陪诊员。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催生出这份职业。2021年,上海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27249万人。出院人数462万,住院手术人数425万。牛森森以工厂操作工的身份开启职场,到考取本科学历晋升主管,再到加入到陪诊员行列,一共用了19年。
他是如何做到对“医患老板们”倾尽耐心和温柔的?答案重在“陪”字。怎样让病人在最无助的时刻,拥有来自于陌生人的陪伴感,是陪诊员们的工作“考核要素”。换种方式说,这是一份足够善良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
在新疆阿勒泰,有个女孩和牛森森一样,执着地选择了一份需要用善良浇灌的工作。四年前,已是博士的初雯雯转身回到家乡阿勒泰,成立了蒙新河狸自然保护协会。2002年,中国只剩下大约700只蒙新河狸。由于生态破坏和人为因素,蒙新河狸在阿勒泰区域濒临灭绝。
初雯雯发现,经常出现河狸相互打斗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这是因为河狸为争夺食物资源丰富的地方而打斗。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天然灌木柳,可灌木柳越来越少,导致河狸灭绝速度不断加快。她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种植灌木柳。
42棵灌木柳,预算高达200万。钱从哪里来,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初雯雯发起了“河狸食堂”的项目。她通过直播、发布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网友了解到中国也有河狸,也让大家了解到蒙新河狸的野外居住环境非常需要改善。在她的倡导下,上百万网友把“可乐钱、咖啡钱、炸鸡钱”捐到了河狸食堂。四年时间里,蒙新河狸从500只左右,增长到600只左右,实现了大提升。
说到职业,一直以来“专业对口”被灌输在我们的观念里。但《乐业中国2022》展示了职业的另一面——工作和专业对口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心”。乐业的故事,无关行业、工种和薪水,热爱才是解锁“乐业”的密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在中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论是清晨黄昏,还是严寒酷暑,在晨曦微露时,已经踏上征途,夜幕降临时,还未停歇休息。他们“游牧”在纵横交错的公路上,被无形的经济大手调控着“四季”和去向。
他们就是3500万卡车司机,承担了中国货运总量的76.8%。唐继军和曹海燕,就是其中的一对“卡车夫妻”。
18吨的货物,1220公里的行程,需要在第二天早上七点前抵达。每一次顺利完成运输,都离不开“卡嫂”曹海燕的“尽职尽责”。但没办法陪伴孩子成长,这是曹海燕无法弥补的遗憾。简单吃过晚饭之后,曹海燕就迫不及待地与儿子视频通话。“吃了吗?”“在干嘛?”看似无聊的问候背后,是一个满怀思念的母亲在等待儿子的回应。
在去往异乡的路上,能听听儿子的声音,看看儿子的样貌,曹海燕就能开心一晚上。孩子快乐,是这一对“卡车夫妻”向前冲的最大动力。然而奔往幸福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坎坷。最近几年特殊时期,接单量减少,但花销却一点不少。
唐继军雇的司机不小心把车弄坏了,前后修了三次,损失近五万元。面对账单,曹海燕欲哭无泪,举步维艰的这对卡车夫妻,再次陷入窘境。夫妻俩咬咬牙,决定向银行贷款二十万周转。二十万,是这个家庭所能承受的极限。虽然前途未知,但只要在路上,未来就不会辜负今天。
还有一种职业叫试飞员。《乐业中国2022》通过展现孙康宁的日常工作,揭开了试飞员工作的神秘面纱。试飞员,就是对未正式投入使用的飞机进行试飞评估,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危险性不言而喻。试飞员们就是用身体去挑战数据的极限。
事实上,试飞员的工作风险系数极高,不夸张地说,试飞员几乎是把半条命交给了死神。他们用一次次的飞行记录,为设计师提供宝贵建议;用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为新式机型搏出蓝天坦途;他们拼死从死神手中抢夺回来的数据,不仅是为飞行员书写“使用手册”的基础,更是中国航空事业更上一层楼的阶梯。
《乐业中国2022》展现出了不常见的职业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曾告诫他的学生说:“在中国的黄河上逆流行舟,你往往看到的是弯曲前行的船,而没有注意到那些在岸边拉纤的人们。”而卡车司机唐继军夫妇,试飞员孙康宁,他们都是中国蓬勃向上之路上拉纤的平凡人。
正如脍炙人口的《孤勇者》歌词所唱:“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兴盛,卓越的发展成果离不开这些人的付出,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关注。这就是《乐业中国2022》播出的意义:讲述和记录中国崛起背后的每一个平凡人。他们始终在路上,一路向前。
在片中,观众看到了不同年龄、职业、身份背景下,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职场掠影。《乐业中国2022》将目光聚焦于人和职业的关系,了解每一个正在奋斗的人们,在时代发展变化中对于工作的选择,讲述他们的乐业故事。该纪录片没有回避主人公们面临的各种困境,而是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现了主人公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韧性,用贴近人性的底色,诠释了“乐业”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