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教师节。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有的更是千古流芳。
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当属孔子。
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言传身教,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他的学生们衷心的尊敬老师,以对父亲之礼对待孔子。他的学生端木子就曾赞叹孔子,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而这五种美德,做为当今好老师的标准形象也不为过。
一者温和
温文儒雅,对人心平气和,和颜悦色,让人有和蔼可亲的感觉。
二者善良
心地善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把中国文化仁慈博爱的精神展现出来。
三者恭敬
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正如《曲礼》所说的“毋不敬”。
四者节俭
养成节俭的美德,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上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五者礼让
忍让、礼让、谦让,“让”是性德。我们能让,境界提升了,德行提升了,智慧也会不断增长。
另一位国际上伟大的教育家是释迦牟尼佛。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的态度与孔子一样,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且个个成就显著。
那麽,我们从佛陀的教育中可以学到什么?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有五种烦恼,那就是“贪瞋痴慢疑”。我们若能放下这五种烦恼,就真正能够体验到“人生的最高享受”。
一者放下贪
《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就是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底深渊,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
二者放下瞋
《周易》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养是克制愤怒,抑制嗜欲。《论语》讲“不迁怒”: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
三者放下痴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以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个别的加以培养,那麽每个学生都能成材。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时,便是针对不同人的根机,就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四者放下慢
《曲礼》说“敖不可长”:傲慢心不可任其扩大。一个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心态已经很危险了。
五者放下疑
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
无论是孔老夫子给我们展现的“温良恭俭让”,还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放下“贪瞋痴慢疑”,都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胸襟,为后世学子做出了榜样。我们应该怀著这样伟大的志向,向古圣先贤学习,内外兼修,不断完善自己,为人类,为众生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