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呼研所王健:候机时得知恩师获得诺贝尔奖,喜悦充满我的细胞

2019-10-15     呼吸界



昨天晚上,我在广州飞呼和浩特航程的间隙,获悉我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导师Gregg L. Semenza教授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激动的从机场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兴奋得在机场里走来走去,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我的朋友、同事和团队成员!



Gregg L. Semenza教授是我在美国工作期间学术上的导师、工作上的搭档,也是我个人的挚友,我立刻打开电脑发邮件向Gregg L. Semenza教授表示祝贺并再次邀请他访华。Gregg L. Semenza教授获奖的喜悦充满了我的每个细胞,和Semenza教授相识、相知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现在将我和Gregg L. Semenza教授合作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2014年王健教授和Gregg L. Semenza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影

Semenza教授一篇“大paper”都是提前构思好,半天就可以拿出文章初稿,当时让我惊为神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因为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领域做的部分工作相继发表在Lancet、JCI等杂志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时,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钾离子通道在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与机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仅仅用“钾离子通道”学说无法解释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治疗问题——如果钾离子通道在肺动脉高压血管异常收缩和重塑中起主要作用的话,钾离子通道激活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那么,临床上用常规的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肺动脉高压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实际上,临床上百分之九十的患者对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都没有反应,提示还有其他未知的更重要的机制在肺动脉高压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为解决这一重要的科学问题,2001年,在马里兰大学Jason Yuan教授的引荐下,我来到当时全美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任Instructor一职,进入Gregg L. Semenza教授团队继续进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

当时,我们这个研究方向由我和JimmieT. Sylvester、Larissa A. Shimoda组成,Gregg L. Semenza教授亲自参与这个小组的工作。

他做事非常的严谨认真,对关键的数据都要安排两个研究者进行重复。记得在低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经典瞬时受体通道蛋白(TRPC)1蛋白上调的实验上,Gregg L. Semenza教授夜晚和我一条条比对蛋白印迹的条带,确定条带的位置和表达趋势,并安排另外一个学生重复我的实验。我们定期召开组会,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总是及时的给予指导和解决。Gregg L. Semenza教授是个非常重视效率的人,安排的实验一般三两天就要有结果反馈。他自己就是个非常有效率的人,并且有打腹稿的习惯,一篇“大paper”他都是提前构思好,一般半天就可以拿出文章初稿,当时让我惊为神人。我想,这些好的习惯和素质也是他能获得诺奖的重要原因。

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2006年,我们关于低氧诱导因子调节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钙稳态分子机制的工作,我作为第一作者和Gregg L. Semenza教授联合发表在著名的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这篇文章被Circulation Research编者评为:改变了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解释了临床上应用钙通道阻滞剂(CCBs)类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效果不好的原因,改变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思路,使钙池操纵性钙通道(SOCC)通道及其相关蛋白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靶点,为研制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型靶点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这也是我学术上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我近二十年的研究基础,钙离子通道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至今仍是我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我非常感谢Gregg L. Semenza教授当年的指导和支持。

2006年王健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Gregg L. Semenza教授联合发表的文章首页,该文章迄今他引次数为249次

Semenza教授在我学术道路的关键节点都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Gregg L. Semenza教授非常支持我的成长,在我的学术道路的关键节点都给予了我重要的支持,2007年,我受广州医科大学邀请回国组建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肺血管病研究团队,回国前咨询他的意见,Gregg L. Semenza教授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支持我的回国决定。

刚刚回国时,单枪匹马、创业始艰,当时整个国内都没有HIF-1α基因敲除小鼠,而这个小鼠是研究低氧相关疾病的重要研究工具,谁有这个研究资源就可以占有低氧相关疾病研究的“先机”……Gregg L. Semenza教授为了支持我的研究工作,无偿赠送了我三对HIF-1α基因敲除小鼠,前后经过一年多的复杂的进口、检疫手续,终于将这批珍贵的小鼠引进回国,成为日后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研究资源。至今我还保留着这批珍贵小鼠入境的标签纸,已成为我课题组的重要“文物”。

Gregg L. Semenza教授赠送给王健教授HIF-1α基因敲除小鼠的原始标签

2010年,我申请美国R01项目,当时整个美国经济已经呈下滑态势,政府对科研的经费支持锐减,R01的中标率仅为16%。我申请的项目是在我们2006年联合发表的工作的延续和深入,Gregg L. Semenza教授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认为能进一步揭示HIF-1调节TRPC表达的深入机制,并亲自给我写推荐信,这也是我当年中标的重要因素。

2012年,我在国内的课题组步入快速发展期,当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也得到Gregg L. Semenza教授的大力支持,委派团队成员Larissa A. Shimoda教授作为美方合作者进行联合申请并获批。

可以说,我的成长、我在国内研究团队取得的每个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Gregg L. Semenza教授的支持。我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2015年,我们关于骨形成蛋白BMP4增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分子机制的工作发表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至此系统阐明了低氧通过调节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BMP4-TRPC-SOCE通路,造成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进而引起肺动脉平滑肌的增殖、迁移和收缩,促进肺血管重构和肺动脉高压发病,从而建立了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创新理论体系。而为了解决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我们课题组和Gregg L. Semenza教授共同合作奋斗了近二十年。

2010年Gregg L. Semenza教授为王健教授申请美国R01项目写的推荐信

2015年王健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Gregg L. Semenza教授联合发表的文章首页

Semenza教授和家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只要来中国总会带一些苏州纸扇、杭州丝绸送给家人

恩师Gregg L. Semenza教授获诺奖的消息落定,我的手机被打爆,微信朋友圈被刷爆,大家除了和我讨论低氧相关的学术问题,还都想问我一下Gregg L. Semenza教授的生活趣闻,今天也特别挑选了几件和Gregg L. Semenza教授相处的小事让大家一睹大家风范。

Gregg L. Semenza教授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的家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只要有机会来中国总会带一些苏州的纸扇、杭州的丝绸之类的送给他的家人。另外,Gregg L. Semenza教授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记得2006年我们的工作被Circulation Research接收,Gregg L. Semenza教授非常高兴,下班后一起在学校周围的酒吧喝啤酒庆祝,席间Gregg L. Semenza教授高兴的唱起了小曲。他高兴的不是自己的工作发表了一篇文章,而是自己的工作真正解释了一个科学问题,真正回答了临床上遇到的困惑。并且,Gregg L. Semenza教授还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对于自己团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他对我的帮助都是无私的。这也深深的影响了我,我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总是尽己所能的帮助年轻人成长,十年间培养的青年学者、博士、硕士中先后有21人获得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这就是我和诺贝尔奖得主Gregg L. Semenza教授近二十年的合作故事,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王健教授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

专家介绍

王健,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广州医科大学肺血管病学组学科带头人等。2006年获美国生理学会呼吸分会年青科学家奖,2003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基础研究优秀科学家奖。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肺血管形态功能的异常(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钙离子通道调控在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分子机制、尼古丁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以及中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机理研究等方面。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由 王健 教授 口述,陈豫钦 整理,《呼吸界》jerry 编辑排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Kfz2m0BMH2_cNUgpP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