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秋,甘肃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的队员们,来到了县中心的雷祖庙院内集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修筑防御工事是第一要务,积极主动的挖防空洞可是社里的头等大事,新鲜大队的每家每户都出了人,按时来到了雷祖庙院内。
9月10日这一天,村民像往常一样挥舞着镢头挖地,忽然挖到了一个坚硬的石头,村民们合力将土层刨开后发现了一面砖头砌的墙体。很奇怪,土坯墙后面还有一面砖墙。
“队长,这里有情况!”于是村民们将砖墙拆除,发现了一座墓室。大队干部提着马灯,举着武器进入墓室进行查看,这才发现,这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古代墓葬,一些墓室中,放着铜车、铜人和铜马,这些铜质雕塑并不是很高却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可想而知当村民们进入墓室看到这样一番场景的时候,有多大的震撼!
为首的一匹领头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与其他四脚着地的铜马不同,这匹飞马单足踏飞鸟,三足腾空,其风驰电掣之势极具美感,可以感受到奔跑时速度之快,匠人卓越的铸造工艺令人拍案叫绝!
仔细看此马左侧两条腿一起向后弯曲,看起来像“顺拐”,这里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对侧步”,一般的马奔跑时是不会用“对侧步”的,只有汗血宝马才是“对侧步”的高手。“对侧步”的最大优势是不会让乘骑者感到颠簸!
马踏飞燕
“把这些东西通通装进麻袋!”第二天傍晚,新鲜大队王队长叫人将洞口重新打开,把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都装进了麻袋里,悄悄用架子车藏到了大队库房里,并叫村民们封锁消息。最终还是走漏了风声,新鲜公社书记在得知消息后迅速来到生产队。稳定现场情况,避免文物遭到毁坏,并上报给相关部门。文物部门对此非常重视,派遣当地博物馆馆长党寿山和张有专门负责调查并追回失散文物。王队长与村民才把的文物交了出来。
踏“鸟”的争议。小学课文中就有《马踏飞燕》的一篇介绍,郭沫若等人将这件文物命名为“马踏飞燕”,虽然叫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尚欠考究,仔细观察,该马所踏的并非是燕子,而是鹰隼一类的鸟,这种鸟类生活在食物链的顶端,飞翔能力极强,也是视力最好的动物。所以马踏的如果是龙雀,则更能展现宝马飞奔的速度吧。
报纸上的官方命名
这座墓室是谁的?经清点和跟进发掘,共出土文物231件,经过先后两次调到省里研究,根据大量出土的五铢钱等可以断定,雷台墓为东汉时期建造,在当时的背景下,东汉时期的羌人屡次犯汉边境,劫掠村民。据《通志》和铜奔马铭文记载,当时担任左骑将军兼张掖县长的人叫张江,因为常年驻守边关与羌人交战有功,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符合,并且墓室内铜马上印有铭文“左骑千人”也刚好佐证了此人就是张江。
据传公元60年,张江被封侯后,为感谢明帝的知遇之恩,张江命人铸铜马战车若干台送给明帝,以展示大汉军威。然而,铜奔马在董卓霍乱长安的时候拿去铸造小钱了,可谁也没有想到,原来张江当时做了两套铜奔马,一套送给明帝,一套自己留着欣赏,死后随他入葬。如此,才使得后人有幸一睹当年“凉州贡马”的风采。
董卓使用青铜铸造劣质小钱
1983年 10月国家旅游局 把“马踏飞燕”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
2003年,“马踏飞燕”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如今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这一座千年古墓的意外发现,揭开了铜奔马的神秘面纱,展现了汉王朝的灿烂文化,见证了华夏文明的不朽生命。
参考文献:《武威文物考述》、《武威雷台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