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后代原来并不姓司马,现如今究竟是何姓?

2019-12-04   闲读神话

司马迁是陕西韩城县嵬东乡高门村人。在离高门村不远芝川镇南岭有司马迁祠墓,人称司马庙。祠内高悬匾额“文史祖宗”及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就是司马迁的后裔所献立,署名“徐村裔孙”。徐村即高门村, 高门分东、西、南、北四高门,司马迁家居南高门。汉时高门地震,原村被毁,后续建新村,改名续村,现讹为徐村。司马迁的后裔现已传三十二代。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因其父司马谈去世,子袭父职,担任太史令,从事撰写史学著作《史记》。《史记》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二年零两个月。他罹祸的原因是为在作战时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说了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当时,领兵与匈奴作战的元帅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长兄李广利,其弟为李延年,李陵是李广利部将。李陵作战失利与李广利的作战部署,及未能及时供应粮草有直接关系。司马迁在指责李陵降敌的同时,不畏权贵,把当时的真实情况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李广利、李延年弟兄。司马迁在向武帝陈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回到家里还愤愤不平地和他的两个儿子谈论这件公案。

司马迁共有二男一女,长子叫司马临,次子叫司马观,女儿司马英。司马英当时只有十几岁年纪,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深通事理,擅长诗文。父亲撰写《史记》,她还帮着搜集和整理史料。司马英知道父亲替李陵辩护,冒犯了权贵,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祸临头,就劝两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连。司马迁当时却不以为然地说:“李陵投降匈奴,连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国大罪,至于是真降假降,现在谁也难以断定,也不必妄加推测,但李广利援兵不发,粮草不到,却也是铁的事实。我作太史令的人难道连这样的事实都不能讲吗?至于降罪的事,那就要看圣上的裁决了。”谁知他的话刚说完,圣谕就到:传司马迁受审。他从此受刑入狱。

司马英怕有不测,立即对司马临、司马观说:“两位哥哥可速离京师长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测之祸。”

“那妹妹你呢?”司马弟兄问。

“爹爹已将我许配杨敞公子,虽未成亲,但我却可去杨府避难。杨家声势显赫,李广利弟兄虽为皇亲国戚,谅也奈何杨家不得。至于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马临弟兄告别了司马夫人和妹妹等正准备起身时,司马英又说道:“两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换姓,以防万一。”

司马弟兄觉得有理,但改为何姓,却颇费思索。司马英见他们为改姓这件事反复商议,一时难决,怕延误了时间,就接着说:“现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马子孙。妹妹以为可将司马二字分开,一家姓司,一家姓马,或将司字加一竖改为同,将马字加两点改为冯。这样虽千百代后亦可知为司马氏之后。”

自此,长门司马临支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司马观支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村名定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又有“余村双人”寓意,暗指司马迁有两个儿子:即长门司马临,次子司马观,说明司马氏家庭后继有人。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裔逃匿“徐村”后为祭祀祖宗司马迁,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并教育后代若有官家追问,就说是祭祀司马谈的(司马迁之父)。影星冯远征就是司马迁长支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