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风流才子,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伯虎。 我们的影视与民间传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情风流的唐伯虎,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人尽皆知。 但是,真实的唐伯虎是这样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一、少年风流
1、少年交游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
唐伯虎生于大明成化六年(1470)二月初四,为农历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并不是盛传的寅年寅月寅时。 唐伯虎的父亲苏州阊门内皋桥南畔吴趋坊的一家酒店的店主,叫唐广德,他读书不多,儿子 生于“庚寅”年,于是便给儿子取名叫唐寅。唐伯虎的弟弟出生于成化十二年(1476), 为“丙申”年,所以他的弟弟就叫唐申。
这一年,唐伯虎十五岁,祝枝山二十四岁。本来是前辈拜访后辈,但祝枝山来了两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唐伯虎都没有见他,但过了几天后,唐伯虎便写了两首诗,投赠祝枝山,于是两人结为莫逆之交。
同年,唐伯虎还结识了他的一生挚友文征明。文征明比唐伯虎小八个月,他七岁时才能站立,十岁了才会说话,所以亲戚朋友都不看好他,但他的父亲文林说“此儿他日必有所成”,后来的事实证明文林确实独具慧眼。 唐伯虎的这些朋友,都是因为对古文的爱好而相互吸引走在一起。 他们认为,科举时文只是程式化的应试工具,而古诗文才能陶冶性情,提升修养。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另类。 十九岁那年,唐伯虎娶了普通人家徐廷瑞的二女儿,徐氏性情温和,端庄大方,精于女红。
2、风流怪诞 少年的唐伯虎,人生顺利,加上才气过人,活得意气风发。他与祝枝山等人,看不惯当时的假道学,于是故作狂诞,做出了许多“出格”的行为。 唐伯虎曾和张梦晋二人,赤身裸体在府学的泮(pàn)水池中打水战,这种行为,相当天今天在北大的未明湖中赤身裸体地戏水。 一年大雪,唐伯虎与张梦晋、祝枝山三人扮作乞丐,在大街上唱莲花落,要到钱后买洒在寺庙中畅饮,还说:“这样的快乐可惜不能让李白知道。” 唐伯虎与祝枝山还喜欢相互戏谑,某年夏天,唐伯虎访祝枝山,恰逢祝枝山大醉,他赤身裸体,纵笔疾书,唐伯虎戏问:“无衣无褐,如何过冬?”祝枝山答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唐伯虎除了喝酒,就是喜欢狎妓。而文征明就不同,他虽然在文学爱好上跟唐伯虎相同,但行为上却很老实,于是唐伯虎就喜欢作弄这位好友。 一天,唐伯虎与众友在石湖上纵饮,他将妓女藏在舟中,然后邀请文征明来一同饮酒,酒至半酣,唐伯虎突然叫妓女出来,文征明大为惊诧,便要辞别,唐伯虎叫妓女拉住文征明,文征明大叫,几次想跳水,最后买了艘小船逃走。 唐伯虎还有一些恶趣味,比如有一次,他与朋友出游,看到一处茂盛的果园,他们便想翻墙偷果,唐伯虎先上,结果翻过墙后,掉进了厕所里,他爬出来后,蹲在一旁不说话。外面的朋友等了许久,不见他出来,便说:“唐伯虎一个人吃独食,肯定都吃饱了。”一个少年朋友说:“我们也翻进去吧。”于是率先翻入,也掉进厕所里。唐伯虎看着他说:“你也要来吃这个吗?还好我没有说话,才能与你共享。”接着其它朋友也翻进来,掉在厕所里,众友相顾大笑。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唐伯虎,过得确实挺快活的。
1、家庭巨变 唐伯虎第一次人生巨变,是亲友的逝世。 弘治四年(1491),唐伯虎人生第一个好友刘嘉絠去世,刘嘉絠只比他大两岁,此时刘嘉絠才二十三岁,为了悼念好友,唐伯虎费尽心力收集刘嘉絠的诗文,编成《刘嘉絠遗稿》。 三四年后,唐伯虎的父母妻子,相继去世,她的妹妹,也在婆家自杀。这一切,都发生在唐伯虎二十五岁之前。 在写给好友文征明的信中,唐伯虎说: “不幸多故,哀乱西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 整个唐家,只剩下他跟弟弟唐申,这对唐伯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唐伯虎自读书后,便不事生产,父亲死后,酒店便没人管了,家中的积蓄渐渐耗去,生活日益艰难,唐伯虎只好替人写墓志来赚取生活费。
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中旬,唐伯虎约上好友文征明、徐祯卿、钱贵等人,一同去南京参加乡试,二十八岁的唐伯虎,第一次走上科举之路。 乡试分三场:第一场在八月初八日,试《四书》义三道;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试论一道,诏告表选作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在八月十五,试经史时务策五道。令唐伯虎高兴的是,这次考试的题都不偏僻。 考完试便是等待放榜,在等待放榜的日子,南京秦淮河边的岁月场所,少不了风流才子唐伯虎的风流印迹。
放榜的日子来临,在榜单上,中举人共一百三十五名,而榜首,就是唐伯虎,他高中解元。同来的钱贵,也中了举人。 唐伯虎苦读一年,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中了解元,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同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征明和徐祯卿,都在这一次乡试中落榜了。 高中解元后,唐伯虎意气风发,他在主考官梁储、刘机主持的宴会上,写出了著名的《金粉福地赋》,名颂一时。 回到苏州,苏州知府又为此次乡试中举的举人设宴庆祝,解元唐伯虎,一时风头无两。 但另一边,他的好友文征明却苦闷极了,他将考试的情况,写信告知父亲文林。文林知道文征明性格内敛而且喜欢自责,便立马回信安慰文征明,并说:“ 子畏之才宜 发解 ,然其人轻浮,恐将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不得不说,文林看人的眼光,非常准确,他将唐伯虎的优点与缺点都看得十分清楚, “恐将无成”四句,竟成了唐伯虎人生的预言。
二月二十七日,户科给事中华?(chǎng),奏报主考官得贿泄题。 会试第一场开始之前,《论语》题已经传诵于外,第二场开始之前,表题又泄露出去,第三场之前,又有策之第三问、第四问泄露出去。这些题目,都是程敏政泄露给徐经,徐经又泄露唐伯虎,因为唐伯虎口无遮拦,可能被别人听去,最后传到了华?的耳中。 弘治收到奏报后,下令礼部调查回奏,因为涉及朝廷高官,礼部的回奏很谨慎,说华?一定是有所听闻,才有此奏报,但风闻之事,未必为真,建议将程敏政看中的举人重新批改,并将放榜日期推迟到三月初二。 事发之后,唐伯虎等人没有立即被捕,而是到了三月初七,弘治才下旨将唐伯虎、徐经和举报者华?下狱。 为什么举报的华?被抓了,而程敏政却没有下狱呢?这是因为程敏政是弘治皇帝当太子时的老师,现在又是自己儿子的老师,弘治皇帝显然有心偏袒程敏政,定下举报不实的调子。 在镇抚司的审问中,徐经坚持说华?是诬陷,但是到了朝廷上的审讯时,途经突然翻供,说程敏政确实收了他的金币。会试的考试官之一林廷玉也上奏折说,华?所陈,并非空穴来风,并暗指弘治皇帝包庇程敏政。结果林廷玉也被抓了起来。 弘治皇帝考虑了十多天后,终于放弃了对程敏政的袒护,于四月二十二日下旨逮捕程敏政。程敏政被抓后,徐经的供词又变,说他给程敏政送金币是向他求学。 这场科场案最终的判决是,“敏政、经、寅赎徒,?等赎杖”,也就是涉案人员交钱赎罪了事。 总结这场科场案,是徐经向程敏政送金币,打听到了部分题目,然后唐伯虎和徐经预作文章,却被旁人听了去。唐伯虎在《与文征明书》中说:“侧目在旁,而仆不知。”出卖唐伯虎的,很可能是他的一位朋友。 这次科场案的判罚,实际都不重,但对程徐唐三人,在声名上无疑有很大的影响。程敏政在出狱后,便发痈而死。唐伯虎被叛充吏役,虽然还是吃皇粮,但地位低下,且不许应试。顺便提一下,王阳明也参加了这次会试,他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 当时在京的吴地官员吴宽,一直关注唐伯虎的遭遇,在唐伯虎的判罚出来后,吴宽动用自己的关系,将唐伯虎派为浙江布政使通吏,并写信给当地官员,请求照顾唐伯虎,但唐伯虎不愿为吏,没有就任,而是回到了家中。
唐伯虎的行为,连他的挚友文征明也有些看不下去,他写信给唐伯虎,说他操行奇邪,有失斯文。这一封信触动了唐伯虎的敏感的内心,他立马回了封信《答文征明书》。 在信中,唐伯虎十分不屑文征明的劝告,还说 自己二十年来,一贯如此,要是看不顾,就别做朋友。 结果,文征明并没有真的跟唐伯虎绝交,可以说,能得文征明做朋友,是唐伯虎一生之幸。 自从跟弟弟唐申分家后,唐伯虎便不愿回皋桥旧居,他时而寄居寺庙,时而去朋友家里打秋风。但这样四处漂泊,终非长久之计,于是打算营造一处自己的居所。 唐伯虎看中的是皋桥西北廖家巷里双荷池旁的桃花坞,这里原是北宋章质夫所筑别墅的一部分,因多栽桃李,成了当地人游春赏花的好去处,到了明代,这里已经成了菜地和花园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唐伯虎三十六岁,他看到桃花坞的风景,但已经想象自己的新居的样子,并写下了《桃花庵歌》。
3、宁王来聘 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他自己真的看穿了吗? 显然不是。 唐伯虎的疯癫,只是人生失意时无可奈何的佯狂,实际只要一有机会,他还是希望能有所作为。 这不,机会来了。
正德九年(1514)夏天,远在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寄来重金,聘请唐伯虎入幕。 宁王朱宸濠,素有狼子野心,他恢复了被废除的护卫,同时建立阳春书院,招揽天下贤士,为他日后起兵制造天下归心的舆论。 跟唐伯虎一起接到聘书的吴中文士还有文征明、谢时臣、章文等人,除了文征明,他们都接受了宁王的聘书。对于为什么不接受宁王的聘书, 文征明说:“岂有所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意思是,像宁王这样的作为,哪里是能安心当个藩王的人。显然,文征明继承了父亲文林的识人之术,他一眼看出了宁王的狼子野心。 唐伯虎虽然犹豫,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聘书。 唐伯虎到宁王幕府后,宁王“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唐伯虎除了跟宁王谈诗论画,就是参加一些应酬与游览。在宁王府中,唐伯虎渐渐看出了宁王的狼子野心。 宁王朱宸濠,一方面招揽天下名士,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另一方面招兵买马,囤积粮草,为日后起兵做准备。这些唐伯虎看在眼里,惊在心里。宁王一旦起兵,唐伯虎作为幕僚,免不了杀头的罪。 于是,唐伯虎只好设法从宁王幕府中安全脱身,关于唐伯虎是怎样脱身的,目前有不同的说法,王世贞说,唐伯虎看出宁王谋反意图后,便装疯卖傻,每当宁王派使者来找他,他就“纵酒箕踞漫骂”,甚至赤身裸体露出阴私,宁王觉得他真的疯了,就放了他。 我想宁王不至于看不出唐伯虎是不是装疯,但唐伯虎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就放了他。
正德十年(1515)三月中旬,唐伯虎回到了桃花坞。回来后,唐伯虎休整了一段时间,才回过神来。此时,他又想起了的好友文征明,他与自己同样接到宁王聘书,却有先见之明,拒绝受聘,经历此事,唐伯虎对文征明彻底心服。 文征明一生参加九次乡试都没中,而自己第一参加乡试就中了解元,但文征明虽考不中,但其文章德行为天下所重,而自己却在会试中留下了难以洗清的人生污点。 两人同时接到宁王聘书,但文征明的识人之明,让他免遭祸害,而唐伯虎又多了一个人生污点,而且将来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唐伯虎给文征明写了一封“检讨信”《又与文征明书》。在信中,说文征明“虽万变于前,而有不可动者”,虽然文征明比自己小八个月,但他愿拜文征明为师,并说:“非词伏(服)也,盖心伏(服)也。”
4、凄凉逝世 对于唐伯虎的风流,骆玉明在《纵放悲歌》中说:“ 唐寅的放浪行为之中,深蕴着巨大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社会统治力量表示蔑视的态度。……唐寅的行为,是一个天赋极高、真诚热情的人受畸形社会压迫的结果。” 少年时的唐伯虎,因为对假道学不满,所以故意以荒唐怪诞的行为来反抗。中年时的唐伯虎,经历科场案,人生跌到谷底,他找不到出路,只能通过酒色来麻醉自己的精神。到了晚年,又做了反贼的幕僚,人生处于惊惧之中,唯有纵情声色,来释放内心的恐惧。 大概四十五岁左右,唐伯虎娶了第三任妻子,大概是想延续唐家香火,可是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嫁给王宠的儿子。 五十多岁的时候,唐伯虎还梦到自己再次进入科举考场,醒后写了一首诗,道出了他晚年的心境: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 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 二十年后,梦到科场,还会“心尤悸”,可见当年的科考案对唐伯虎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晚年,唐伯虎疾病缠身,他说“老我近来多肺疾”,大概是得了肺病。 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初二日,唐伯虎带着一生的遗憾,在贫病中死去。在人生最后的节点上,唐伯虎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生在人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一个愤世嫉俗、坎坷失意的唐伯虎死了,另一个风流多情的唐伯虎却在民间活了,五百年后,唐伯虎点秋香人尽皆知,但多少人知道,唐伯虎曾被妻子看不起,同样也被当时的人看不起。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