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cut精”泛滥,围绕年轻人的新隐喻亟待被创造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最近,某个拥有超4000万名粉丝的“网红”因违法摆拍直播被警方依法予以处罚,其账号被平台无限期封禁。如今,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人,短视频应用已成为国民触网的首要应用。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听产业发展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塑造更加健康的短视频创作和评论环境尤显必要。
原文 :当“韭菜”遭遇“cut精”
作者 |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 罗小茗
图片 |网络
在迅速变幻的社会情境中,人们需要时时借助新的词语和新的隐喻,来辨认社会生活、勾勒新的个人体验、指认新的人物类型,据此建立乃至更新个人经验、日常语言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比如眼前的这两个词语:“韭菜”和“cut精”。
相对而言,“韭菜”一词的历史要稍久一些。从纯粹的家常蔬菜到一种新的人物类型,“韭菜”在日常语言中的含义变迁,是当前造词运动中的一个典型。一开始,它仅被拿来比喻股市里那些不明就里的散户,在跟风中被疯狂收割却不长记性。很快地,“韭菜”便因其生动的形象,迅速扩大了使用范围;用以指称所有搞不清状况,缺乏更深入的理解力,在面对强大的权势或资本时,势必因强弱悬殊而毫无拒绝抵抗之力的人们。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年轻人又往往因其在经济能力、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上最为匮乏欠缺,成为“韭菜”中的典型。
“cut精”这个词则要新得多,既随着短视频热,又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以“up博主”的身份来谋生而出现。从构词法上来说,它延续了“戏精”“杠精”“×精”的做法。如果说,“cut”不过是剪辑的英文单词,那么加上一个“精”,则并非形容如何精通于剪辑,而是彻底走向了它的反面,指专为追求流量,罔顾或歪曲被剪辑的原素材的含义,刻意制造噱头的剪辑行为和如此行事之人。
在加速社会中,一切似乎都不得不是短平快的。当既有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得人们难以维持长时段的注意力的时候,当所有的时间被以短视频为最新代表的消费文化切得越来越碎,本应由个人“操持的闲暇”(亚里士多德语)变成了点击与推送的外包服务的时候,也当依靠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来维生在这个只赚快钱的畸形市场中变得格外艰难的时候,“cut精”的出现并不特别让人讶异。因为在上述条件的合力作用之下,漫无目的、无所用心地投掷注意力的惯性,势必形成这样的人工洼地。“cut精”们利用和占据的便是这片洼地。更何况,在短视频平台的审查标准、监管依据、算法推送和利益计算的既有组合之下,这样的占领不仅成本极低,也更可以方便从容地绕开一系列的苛刻监管,来去自由,且有利可图。
值得注意的是,“cut精”作为一轮新的隐喻,它隐含的现实并不简单。人们自然可以从版权出发,进行利益的考量与举证,对其加以否定;也可以从行政规范的角度出发,呼吁政府举起大棒,加强监管。但这些做法,往往因不关心新出现的隐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缘木求鱼,缺乏实际的效果,也由此错失理解更为深层的现实的契机。
按照认知语言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隐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除了勾画日常活动,建构眼前的现实之外,还具有创造一个新现实的力量。“当我们按照隐喻开始理解我们的经验时,这种力量开始起作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因此,隐喻是未来行动的指南,增强并催生出经验的连贯性。如今,在加速社会中,一个事关隐喻的新状况是,它们成群结队地涌现,以至于孤立地考量一个隐喻的力量及其连贯经验的能力已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在隐喻的系列组合中,发现它们创造现实,指导未来的力量。
比如,在“韭菜”遭遇“cut精”的时刻,我们迎头撞上的正是这样一组隐喻而揭示出的新现实。那就是,“cut精”所能收割的,永远只是“韭菜”的注意力,而他自己也不过是“韭菜”的一员。这意味着,“韭菜”与“cut精”从来不是利益对峙、文化对立的双方。在平台的“中立”之下,他们的遭遇只是一场弱者间彼此收割与相互剥夺的战争,一场只发生在“韭菜”之间的集体性悲剧。一方面,是文化领域的“精英”们的任意妄为,制造出越来越多“韭菜”。但另一方面,“韭菜”们在真正理解自身的命运,理解这种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剥夺之法前,也开始模仿和复制这种任性。短视频也好,流量经济也罢,却独独为他们制造出了“任性也无妨”的幻觉。对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年轻人来说,铺天盖地的自嘲和“任性也无妨”的幻觉往往并行不悖,并由此吞噬他们,使其陷入更深层的文化剥夺中。于是乎,“cut精”式的模仿性自残,乃至破罐子破摔式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颓势,不可抑制地溢出了网络,在现实世界中泛滥开来。
然而,隐喻不仅事关现实,同样事关它的修正与取舍。如果说,当“cut精”与“韭菜”联手推到眼前的是上述这样的现实,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如常地使用“韭菜”、指摘“×精”,显然不足以对这一集体性悲剧展开纠正与救助。也是在这一意义上,围绕年轻人的新隐喻有待被创造,正如他们针对自身的自救行为,需要被更积极也更具创造性地寻找与确立。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9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给生成式人工智能“带上紧箍圈”
社科人语 | 理清网络暴力综合治理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