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武装党卫军装备精良,图为武装党卫军装备的虎1坦克
二战”时期,不仅是德国的敌人,就连德国国防军的士兵都把党卫军视为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队伍。党卫军的名称来自党卫队。“党卫队”的德语原文是“Schulzstaffel”,意为“护卫队”,缩写为。高度军事化之后的党卫队称为“党卫军”,在德语中称为“Waffen-SS”,直译应为“武装护卫队”。
这支号称是“德国“最初的党卫队确实是百分之百由德国人组成的,但在党卫队向党卫军转化的过程中,就开始吸收西欧的外国人和境外德意志族人了。随着德国在东线战场上的损失加大,党卫军放松了用人的标准,开始吸收被占领国、盟友国和中立国的志愿者参加。其中有荷兰人、丹麦人、挪威人、法国人、波罗的海三国的居民,后来甚至吸收了俄罗斯人、东土耳其人、穆斯林人和印度人。当然,这些外族的部队一般来说并不参加大兵团作战,它们主要被安排在后方对付游击队。”
“外国人在党卫军里大致能占多大比例?”战后德国政府的一个统计资料,证明参加党卫军中的外国志愿者中有荷兰人5万、比利时人4万、法国人2万、丹麦人6000。还包括很多其他国家的成员。但有一个数字是很有说服力的:在战争结束前夕,党卫军的兵力一共是31万人,其中德国人只占11万,也就是说,党卫军中2/3的士兵都是外国人。比如党卫军著名的第五师(维京师),人员主要由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人组成。第七山地师(欧根亲王师)主要由巴尔干地区的日耳曼族和德意志族组成,第15掷弹兵师主要由拉脱维亚人组成。
二战后期武装党卫军全部身穿迷彩服,与国防军灰军服形成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外国人自愿为纳粹德国作战呢?其实外国人加入党卫军,不是为了德国利益,而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们需要借党卫军来阻止欧州的苏维埃化,需要通过保卫德国来随备苏联的势力直接到达自己的家门口可以说他们和纳粹之间是在互相利用当时整个西欧都对苏联的扩张姿态有器惧心理。
‘二战’前,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占领了罗马尼亚北部油田区,对芬兰的领土要求不能满足,立即发动战争,‘二战’打响后又和德国分割了波兰。面对这样一个极具侵略性,并且致力于输出暴力革命的大国,整个西欧只有一个大国与之相隔这就是德国。所以,尽管西欧并不喜欢德国,但又必须借德国的力量,通过对德国的支持来阻止威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他们全都是出于恐共、反共心理自愿参加党卫军的。
武装党卫军各师名称及军徽
据统计,“二战”中约有31万党卫军战死,没有人去公开纪念这个死者群体,后代也羞于提起这些已故的先人,人们甚至难以接受对他们墓地的安排。1985年5月5日,美国总统里根在访问联邦德国时在总理科尔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比特堡的“二战”德国士兵公墓,而在这个公墓中也埋葬着49名党卫军的士兵。里根为表示美、德两国的修好,把战死的党卫军士兵也视为纳粹统治的牺牲品,并把他们等同于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死难者。里根此举在德国、美国和以色列的舆论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强烈的抗议浪潮接踵而至,一时被视作是重大政治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