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这是宋代郑思肖在《二砺》一诗中的最后两句。真可谓字字泣血。可见无论古今,人们爱国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在我国近代长达14年的抗战中,每个领域都有无数的战士挺身而出,其中就包括了4300多个年轻的空军将士,他们都是正值青春却以身殉国,其热忱之心可敬可叹。而其中有1700多名战士,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3岁,都来自同一个学校:笕桥中央航校。
笕桥中央航校旧照
01
笕桥中央航校,成立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为许多有志于报国的青年战士提供了完善的航空知识技能学习,因而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1931年春,笕桥中央航校正式建成,后来在洛阳和广州分别设立了分校。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笕桥中央航校共培训了500多名学员。当时因为我国空军人才极度缺乏,更谈不上什么空战能力,正如陆游在《金错刀行》中感叹:“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于是航校专门聘请美国人为教学顾问,并从国外购买回多种型号飞机用作教练用机。
航校在学习科目的设置上也尽量完善,除了飞行科,还增设了机械科。学员们在这里除了学习飞行相关的知识,还必须学习无线电通讯以及英语。中央航校对学生选拔非常严格,年龄身体都有很高要求,在进入学校后便会从学生班开始学习,升入本科后又分为初中高三级,每一个级别都学习不一样的专业知识。
笕桥中央航校训练旧照
可以说,中央航校所有的教职员工以及学员,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35年,航校学生高志航在意大利购买战机时,被墨索里尼看中,力邀其加入意大利空军,但是高志航拒绝了。后来他带领着中国空军在“8·14空战”中击败日军,也让笕桥航校彻底一战成名。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2天,日军从台北松山机场派遣18架轰炸机袭击笕桥与广德,高志航率领的空军第四大队从河南周口起飞前往支援。
02
当他们即将降落在笕桥机场时,日军已经到达机场上空。由于当时飞机上没有通讯系统,高志航不得不以手势和喊话的方式,命令所有的战斗机再次起飞。当时天气恶劣,正值台风过境,高志航率队冲入狂风暴雨中,以悍不畏死的勇者之姿,正面迎战日军。
高志航旧照
中国空军与日本战机在云层中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中国飞行员在这一战中击落3架敌机,重创1架,受伤的那一架飞机在返航时坠毁。这场空战中,中国空军大获全胜,这也是中国军队第1次在空战中取得胜利。遗憾的是,虽然在空战中空军没有损失,但是由于燃料不足,飞行员刘树藩在迫降时受伤,失血过多而牺牲。
03
两天后,也就是1937年8月16日,空军第五飞行大队派遣6架飞机轰炸日本陆战队司令部,其中一个叫阎海文的飞行员顺利完成任务返航时,座机不幸被高射炮击中,被迫跳伞。阎海文在降落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敌人阵地,日军试图俘虏这名中国飞行员,但是阎海文拔出随身佩戴的手枪击毙五个日军,然后用最后一颗子弹殉国。
阎海文旧照
8月19日,在阎海文牺牲之后三天,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分队长沈崇诲实行轰炸敌舰的命令,正好遭遇到日本战斗机空袭南京杭州,沈崇诲的护航机队冲上去迎战。沈崇诲便自己驾驶着轰炸机继续执行任务。
谁知就沈崇诲在飞临任务地点上空时,他却因为战机故障不得不脱离战斗队形。沈崇诲眼睁睁看着日军旗舰出云号指挥着日军飞机和自己的战友血战,于是他便与同在飞机上的战友的陈锡纯驾驶飞机一头撞向出云号,意图拼上一死也要重创敌人。最后因为伤势过重,沈崇诲的飞机不幸坠海。在电影《无问西东》中,沈光耀驾驶着战机撞向敌方军舰的情节让无数观众痛彻心扉,这一角色的原型就是沈崇诲。
《无问西东》沈光耀(沈崇诲)剧照
结语
众所周知,空军与其他兵种相比更具特殊性,对于战士的要求很高。而当时能够满足入学条件的人,基本都算是出身名门——林徽因的三弟林桓,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等人,其实都可以过着比很多人优越得多的生活。但当时进入笕桥中央航校的学子们,几乎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以身殉国了,可想而知笕桥中央航校当时的阵亡率之高。
参考资料:
《二砺》
《金错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