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字教化”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谈余大中老师给我体会

2022-06-04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真正的“文字教化”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谈余大中老师给我体会

(来源:作家方晓莉)
(备注:本人网文作家,也发表文章于报刊,写剧本等,同样热爱其他类型文学题材,兼写经济学类文章。)

“文字教化”这四个字,可能现在人不大谈了,网络上更多看得是浮躁,或者是一些烟火方面的事情,甚者,也许更多“流量”因素,让人感觉不以为美。

然而,网络时代也让我们得以接触到一些真正的达人,智者,这也是让我深感荣幸之处,因为他们往往谦逊待人,虚怀若谷,你单看他们应答,也能够得到许多裨益和帮助。

我在头条看到余大中老师作品,有段时间了,其实挺讶异的,一般写历史方面的,我所看到的,比较少能够直接写诗文写得特别好,我所偏重的是指诗词歌赋部分,感觉余大中老师这两方面都兼顾,而且都很到位,实在令我佩服。

其实我这篇文章本不会提及余大中老师,原本也想,今日端午,“东施效颦”一番余大中老师原先对屈原《离骚》的白话文翻译,我也重新发一遍去年端午写的《祭屈原》,无奈觉得太单调,而且有件心事放在心上,所以也不吐不快,趁此机会,也谈点自己的感想。

我个人以为余大中老师给我的感觉,很像是那种“文字教化”类型的人,我从没看他发过脾气,也没有看过对任何人无礼过,我对他有三件事印象特别深,其中一件事,是他称呼一位条友为“贤弟”,然而他称呼对方贤弟或者对他人其他言辞方面流露,从来不会说觉得你是“无名小卒”或者其他怎么样,而有任何不同,一直都很谦逊待人,虚怀若谷,给人的感觉是对人很恭敬的那种,读及此人诗文,也同样受益匪浅。

所以我是从他的“文字教化”当中对自身心性,有了一些提醒,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得更好。

另外两件事,一件则是他的一篇文章叫《孝子情怀祭椿萱 感恩哲思著华章——读余仲廉贤弟《椿萱集》有感》,写的是他们家族当中余仲廉的《椿萱集》,行文当中你可以看到,这当真是“诗书传家”,很令人感动。

我当时甚至没想到,如今居然也有如此坚守传统文化的人,我的意思是将家书传世,所以当时特别受到震动,无论是余仲廉博士的《椿萱集》和余大中老师的那篇文章,给我感觉,一个人是在认真坐着一件事,也将更好的文化传承,这份心意就非常诚挚可贵,所以我当时很震惊。

另外一件事,则是真正让我彻底去关注余大中老师的那件事,当时他提及,《阅读时代》其中一篇文章他是作为责任编辑,“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教授的大作《春天正是读书天》发表于《阅读时代》下半月刊2022年第五期”(原文),《春天正是读书天》(————谈谈读书与藏书)。

我当时也随意看了下,这一看就彻底惊呆了,不但惊呆了,而且我还反复地看,反复地揣摩,翻来覆去,竟然看了好几遍。

这在网络时代,我能够对一篇网上能够看到的文章,一下子翻来覆去看好几遍,排除掉功用部分,纯粹兴趣使然,这是很少见的事情。

看完之后,我忍不住又去想,怎么写得这么好呢?……这可真正是读书人啊!

想来想去,我就有一种想写点儿什么的“冲动”,无奈临时我有其它计划,加上中医方面也正在学习当中,所以暂时搁置了提笔写的计划,但这件事在我心里,可我又觉得,我难道不去写点儿什么,我不就不看书了吗?……这种情绪是很奇怪的,你非常喜欢,你也迫切想表达点什么,可是偏偏没空,然而你尽管没空,忽然之间又会想到这篇文章,我都在想,怎么写这么好……就兴起一种想去收藏辛德勇教授作品的这种冲动。

(我看这篇文章,甚至兴起一种冲动,想去读历史学博士了……觉得辛德勇教授太厉害了。关键是我看到一个人真正作为读书人,那种让我从心底而生起的亲和力,感染力,让我非常喜欢。)

我上一次看到于赓哲教授的《狄仁杰真相》,然后去关注了他那边的账号,我个人觉得他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还是不错的,因为我读历史,一般会注重“信史”,并不喜欢胡乱编制的,至少在我当时看于赓哲教授解读狄仁杰真相其中几个部分,一下子让我去粉了他,之后就买了那本书,决心好好研读。

(当时读了些许篇目,非常惊喜,然后写了一篇文章:《赏析于赓哲《狄仁杰真相》:来俊臣如何欺上瞒下,突破狄仁杰底限》)

我总觉得,对待历史的态度,你不能瞎编乱造,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故事,往往是经过人为“塑造”的,甚至是刻意陷害的,如果你进行了这种谣传,以讹传讹,那么你将不能得到真相。

而且对于有些人,信口胡诌的“历史”,我也并不想看,所以我更关注“信史”本身一些,因为任何事情,应该追求真相,而不是其他。

而在辛德勇教授那篇文章中,让我真正也看到了读书人的风范,再看排版,也很精美,阅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为了让大家更加知道那篇文章有多厉害,我这里也随附上,真的,太好看了。

我当时看了,真的爱不释手,所以特意去询问,我能否写点儿什么,就感觉不写的话,就非常可惜(私心里,其实也是想保存一下这篇文章,以供随时拿出来看)。

至于余大中老师经常配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画家,崔逢春老师作品,当时还挺惊讶,没想到在他文章中看到崔老师作品配图,他提到,经常用崔老师作品配图。

崔逢春老师作品,我印象中,他画的葡萄,就算每幅不一样,它也晶莹剔透的不同,我曾经观摩过一阵子,内心非常艳羡,心想什么时候,我也画得这么好,就好了。

从崔老师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他这个人也是一个很通透的人,也很善良的那种人。

(崔逢春老师作品。)

(崔逢春老师作品。)

而余大中老师端午期间,那篇文章《我用打油诗译《离骚》——遵友所嘱,译文与原文同时重新全文发布》再度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

寻常,我也看他会发一些《菜根谭》方面的感悟。

凭心而论,谈文字教化,余大中老师的确以他本人言行,对我起到了一定作用。

他以他的文字以及日常与条友们的交道,还有他所体现出来的工作态度等等,让我看到了他君子一般的修养,所以每当我看到他给我点赞或者是对话当中,非常客气有礼貌,我都会觉得深感惭愧,觉得人家文章写得那么好,还那么谦逊有礼貌,我很多地方不足,也没什么成就,又怎能不努力呢?……再看他待人接物,对待工作态度等等,还有那些《菜根谭》解说,都会让我将自己行为去进行对比,心想,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而不要是让自己觉得看到余大中老师那些文字的时候,内心是那么的惭愧。

实话说,我本不好意思提及余大中老师还有辛德勇教授作品或者崔逢春老师等等,或者是余仲廉博士,因为我这篇文章,对学问无所研读,也没多少文学上的崇高价值,但是,仅仅是觉得,有时候,有些人“苦心孤诣”去塑造一些形象想让他人去认同或者强迫他人去认同,还真的不如一个人踏踏实实做事,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真正文人或者画家或者读书人的风范之体现,自然,也会让我这种人,真正的心悦诚服。

所以,我想真正的文字教化不在于强迫之中,更不是对他人构陷而得到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文字教化是以个人的真善美,不故意去炫耀或者怎么样让他人感觉不舒服,真正的文字教化,是让别人能够感受到真善美,而变得更好。

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我写了这篇文章。

顺便附上去年端午我写的《祭屈原》:

《祭屈原》

屈原者,楚之大夫,名平。越两千年之美誉,投汨罗江而后人哀。

时曰端午,粽香飘室,百姓遥祝,国悼屈原。以香草美人之名,厌奸佞而见贤齐,思无一人可达之,遂亡。

因羸弱之躯而抵绥臣,被谄没且强辱,以小人之构陷,而乃告家人之悲切,皆数落于江中,不见风波。

全刚烈之气节,锻百世之芳名。

曾有商末,伯夷、叔齐兄弟,饿死首阳山,人谓之迂腐,却不见其虽桀骜若孤鸿,响遗生之先风,终是同气连枝,不负相伴之意。

而后北齐,兰陵王也,忠烈壮美,虽破阵而自谦,为齐王之所忌,纵故作贪婪而不消其噬杀之心,被鸩酒而消弭,北齐亡。

而晋陶渊明,虽非王孙,归隐田园,有《桃花源记》,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致老子“小国寡民”以敬,又后代清流之傲,菊花如君子,诚从此来。

呜呼,予曾于钱塘会濂溪先生之后人,《爱莲说》为其座右铭,不问世事,远离凡尘。盖不争不鸣,而传承至今?

想岳少保于南宋,多少壮志豪情,鞭笞鞑虏,收复河山,虽后世佞臣跪庙,不能全当时之志,以12道金牌回召,武穆遗书为金庸所慨,白石之佞臣而毁美玉之良将,儿女批莫须有之罪,至交以名利而落井下石,谤连其族,廿年后平反,千古奇冤,悲恸河山!

稼轩至诚,为君王赢身前身后名,应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隔代之音,心声相同,神交时空,何说孤独。

陆游悲己之离去,训子以国定而家祭告翁,念杜甫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姜子牙垂钓渭河,范蠡辅佐而隐退,丞相祠堂有余音,诸葛先生“宁静以致远,淡泊之明志”,忠臣之心,岂是媚臣所明。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六君子为变法而惨遭杀害,“我自横刀向天笑,却留肝胆两昆仑。”!

鲁迅以笔矛而揭时弊,多少革命党人,或卧底或伪作间谍,故臭名而全新社会,纵被辱没,终不负报国之心。

润之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敢教日月换新天!

屈原曰:“吾道不孤。”

虽从前也铭志,后来人亦家国之烈,历朝代之奸邪,不计可数,多少英雄人物,报国壮志,又岂是遭陷而泯灭!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端午安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73f6959bd84d28628c753102662815f.html




事实与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