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隐瞒了几百年的真相历史里真实的方腊最后是被谁抓住的?

2023-11-27   八月未完

原标题:《水浒传》隐瞒了几百年的真相历史里真实的方腊最后是被谁抓住的?

水浒全篇突出两个慨念,一是忠义,二是替天行道。但作为梁山的领头人,宋江除了及时雨,呼保义这样的称号外,人们更喜欢认定他是一个假道学上的真强盗。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归属于宋江的本身想法,他一定是要招安的,可作为一个土匪头子,在这样来看,他既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节操,也完全没有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素养。

从梁山第一代头领王伦说起,这一位号称白衣秀士,实则目光短浅,后来被林冲给砍死了。到了第二代领导晁盖手上,因为偷马贼段景住的三两句忽悠,晁天王去攻打曾头市,结果被箭射死了。

宋江作为第三代领导人,在经营管理上做出了极大的改变,首先这个人从不意气用事,并且在政治出发点上明显比前两位领导者有眼光。王伦不过是个想要偏安一偶的读书人,有点闷骚,脑子却读书读傻了,没有远见。晁盖有些社会我晁哥,心狠话不多的意思,同样没有大局观,是个合适的土匪老大,却在他带队时候的梁山没有中心思想。所以还靠抢劫为生,易遭官府围剿不说,道义上也站不住脚。

宋江有着完善的忠君爱国思想,虽然这位在当吏员的时候一直在搞贪污,但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他喜欢银子却又总是白送,他无耻却爱国。

于是,在宋江的带领下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梁山好汉的无数种死法!

不过心里有了疑惑,武松和鲁智深这两个人物都是梁山上数一数二的英雄,而且关系也非常要好,都是嫉恶如仇的人,后来也都是佛门弟子,不会再去争执到底是谁剿灭的匪首。可是看书的人不能如此囫囵吞枣,还是有理论的必要。

后来发现,擒方腊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鲁智深,而是另有其人。

不过心里有了疑惑,武松和鲁智深这两个人物都是梁山上数一数二的英雄,而且关系也非常要好,都是嫉恶如仇的人,后来也都是佛门弟子,不会再去争执到底是谁剿灭的匪首。可是看书的人不能如此囫囵吞枣,还是有理论的必要。

后来发现,擒方腊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鲁智深,而是另有其人

说起这个童贯,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牛叉的宦官了,他封疆挂帅执掌大宋兵权近二十年,东征西讨镇边平叛,俨然一国之兵马大元帅;最后位列三公拜为太师,并领枢密事成为大宋的最高军事执政,已是位极人臣。并且是史上唯一一个封了王爵的宦官!这些,可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杨志是继这三位之后,病死于征方腊路上马上大将。杨志在梁山排名十七,年少时更是中过武举,一身本事不在林冲之下。这个原本打算跟着宋大哥,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胎记男最终什么也没做,就在丹徒一个人病死。晁盖劫生辰纲的时候一群人都不敢去挑衅杨志,但杨志天生就是这样的命,有机会了就被阴了。

等到开胃菜过后,梁山好汉的死亡率开始称直线上升,七十二地煞最先开始分崩离析。从常州开始,韩滔,彭汜被人挂掉,宣州又有郑天寿,曹正,王定六三人刷图不成反被团灭。

前二人一个被箭射死,一个被枪刺死。郑天寿就比较惨一点,被城墙上的磨盘砸了个面目全非。曹正中毒箭而亡,王定六有个称号叫做活闪婆,活闪是古代人对于闪电的称呼,而他的这个称号就是用来形容他的敏捷,不多再快也快不过兵器,遂卒!

但《水浒传》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概念也从这里出现,就是一些有专业手段的人,做了土匪转正后也是有极大的提升机会。比如玉臂将金大坚,后来去了内府的御宝监。养马的皇甫端做了御马监大使,圣手书生萧让在蔡太师府上任职。就连乐和这样的都做了王都尉府中的使令。

相对于这几人进京做了高官,食了厚禄,其他人却在招安后还得用刀枪拼命,这或许也是梁山好汉的集体性悲哀。宋江可能在大局观中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土匪就是土匪,官军就是官军,不能同样管理的。兄弟义气变成上下级关系后,那种忠义就已经变淡了,这才是梁山灭亡的关键之处。

土匪就是要抢劫的,看谁不顺眼就揍谁,当这样一群桀骜不驯之徒真的去替天行道,下场怎么会好呢?而那几个脱离了队伍升官发财的人才说明了不管是什么时代,读书才是有用的,若是书读不好,那就赶紧学门手艺,这东西或许在替天行道面前一文不值,但比打打杀杀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