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赫山区三个新农人的故事

2023-12-15     益阳日报

原标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赫山区三个新农人的故事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赫山区三个新农人的故事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训武

当众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远离田土,去融入城市生活,寻找生存发展空间。在赫山区,却有一群“80后”“90后”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纷纷投身农村,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耕耘土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担当起未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种田讲究的俞聪

近日,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表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南中亿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聪入选,他是我市唯一获此表彰者。俞聪,这位江西农大毕业的桃江人,为何落户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俞聪。

在中塘村,俞聪租赁了上千亩耕地。通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租赁流转更便捷,今年年初,俞聪与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签订了为期3年的流转合同。

1989年出生的俞聪是桃江县修山镇人。2011年毕业于江西农大,投身隆平高科,成为隆平高科湘西北片的大区经理,开始接触农业,常年与片区内的农资经销商、种粮大户打交道。

俞聪说,之所以选择落户赫山,是基于这里在土壤、水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优质稻米。正因为看中了这一优势,2016年,俞聪离开就职4年的隆平高科,怀着“做全一粒大米”的梦想,开始在这里自主创业。他成立了农业公司,实行规模化经营,大面积种粮的同时,拓展种子销售、农机服务、工厂育秧等业务。随着产业做大做强,俞聪和他的公司品牌越来越响,影响越来越大。

俞聪认为,做农业是有门槛的。只有真正了解农业,才能提升效益,做大做强。在他看来,做农业,要增效,关键的一点是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人工投入。

与俞聪交流,记者抓取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关键词”,诸如数字农业、降本增效、资源共享、规模经营等等。对于资源共享,俞聪觉得,好的农资、先进的技术,业内应及时交流分享。而农业生产中投入成本最大的机械设备,应量力而行,千万别贪大求全。可采用借力、租赁的形式,尽量减少投入,这样,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纯利,同时,还可减少管理投入。用俞聪的话说是“专业的事情让专业团队去做”。

泉交河镇奎星村的种粮大户杨德优这样评价俞聪:“俞聪懂技术,会经营。而且还特别热心帮助他人。”据了解,德优农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在俞聪的支持下,逐步做大做强的。对此,杨德优的感受最是真切。

在湖南种田的“刘耕田”

“我叫刘耕田,我在湖南种田!”这个最近活跃在抖音里的“种田达人”,本名刘晓宇。

刘晓宇在田间。夏训武摄

从江苏盐城远道而来的刘晓宇,个子高大,皮肤黝黑,尽管戴着眼镜,但也“装”不出斯文的样子,跨界转型做农业的刘晓宇,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当地农村小伙子并无二样。何况,他的抖音段子也是围着“农”字转,说的尽是农事,所有的背景,皆在田间地头。

“之前,益阳赫山,只是从地图上看到的那方小小的山水。”谈及对赫山的印象,刘晓宇最初有几分不以为意。他说,当时,从土流网上看到赫山有大量土地挂网竞拍时,也只是抱着看看的心态。让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好奇妙。这里浓厚的现代农业氛围,加上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让他立马心动。还有,随之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是让刘晓宇激情澎湃。这里,是他投资农业的第一选择,也是他转型农业后,从江苏到湖南,苦苦寻找的好地方。于是,刘晓宇果断中止了在汨罗即将生效的合同,不惜扔掉已投入的几十万元资金,毅然决然选择了笔架山乡中塘村。

来中塘村快一年了,中塘村那方土地,让他搅动得翻天覆地。刘晓宇会开着那辆上百万的豪车,奔跑在村道上,车后会扬起灰烟……他还会将车停在田边,去看看田野疯长的庄稼……收割季节,刘晓宇俨然一位娴熟的农机手,他喜欢驾驶收割机,去收获自己种下的庄稼……

农闲时,他还喜欢和村支书邱鸿,坐在村民服务中心,去探讨如何培训一部分农人,成为专业农人,让“农民产业工人化”。然后,组织一支中塘村的“专业劳务队伍”,为本村、邻村、周边农户、种粮大户服务。同时,让流转土地的农人,有稳定的收入,让村集体经济更加壮大。

刘晓宇想法许多。“一村一品”,是刘晓宇下一个目标,即在秋冬的田野上放养鹅。有了产业,有了产品,刘晓宇最想做的是,做“农业+移动+短视频”,打造一个“三农”账号,策划记录“我是刘耕田”的田园生活,呈现给受众“刘耕田乡村生活的每一天”。

二次创业的彭伟

“彭伟回家种田了!”2022年12月,在泉交河镇祥云村,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众口相传。

陈宏光(左)、彭伟(右)直播带货到田头。夏训武摄

2008年,彭伟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去长沙一家通讯设备公司打工。先做苦力,后学技术,并慢慢开始积累人脉,业务多时,单子砸得他日夜加班。后来自立门户,高峰期,彭伟旗下有5家公司,员工数千人。而公司80%以上员工,均来自泉交河镇,或者祥云村。至2022年底,彭伟年的个人净资产近亿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彭伟的骨子里,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家乡的一草一木,彭伟倍感亲切。对于家乡,小有成就的彭伟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到底是什么机缘,促成彭伟最终决定放下在外地风生水起的事业,转型投资农业,反哺家乡?

2022年12月,老家正在全域推广的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牢牢吸引了彭伟。于是,彭伟一个大胆的构想形成:以老家独有的山水资源为依托,总体规划流转全村土地,做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彭伟的决定,还打动了同学陈宏光。当时,在长沙经营酒店的陈宏光早已年入数百万元,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彭伟的回归,也影响了陈宏光。

近期,他们已与村两委协商,以双方合作的模式,对村里办的红薯加工合作社进行代管理、代运营,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村里发展抖音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新的经营模式,确保红薯产品收购、销售渠道畅通。他们还出资二十余万元,帮助村里修建进出红薯加工厂房的道路,整修厂房围墙。

彭伟的脑海中总能蹦出一系列农村产业发展的“金点子”。除了种上千亩水稻,他还在村里承包了100余亩山地,准备探索发展药材种植,并计划对自主经营初有成效的农户,如养牛大户、辣椒种植大户等进行吸纳整合,成立“祥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公司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我初步计划投资350万元,在村里发展产业,争取3年内实现盈亏平衡,5年后实现盈利。”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彭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477eed8daa9db4ddd8bc5dbc98497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