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就预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蔚蓝的大海,不仅是文明的摇篮,更是财富和权利争夺的疆场!海上主权也是极其重要的主权之一。尤其最近南海问题频发,大家应该更能感受到,海军实力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大国,从不会主动出击发动战争,所以海军的防御性能尤为重要。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在舰艇防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军人、科学家。她成功解决了末端拦截超音速导弹的自动决策难题,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大大提升我国舰艇的作战能力。与众不同的是,这还是位“女秀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工程师、导弹、舰艇这些词似乎是男人的“专利”,但这位“海上玫瑰”摇摇头。2011年举办了第8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大赏,颁奖典礼上,这位温婉的女性让人们印象十分深刻。与身后赫赫几个大字:“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不同的是 ,眼前这位姑娘面带笑容,甚至还有个可爱的酒窝,气质温婉,很难想象到是个和枪枪炮炮打交道的人。实际上,崔东华可是这行的老手了!
崔东华出生在新疆,父亲就是新疆军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耳濡目染中成长的崔东华,从小就热爱科学,对工程研究、绘画、模型设计等感兴趣。
聪明伶俐的她16岁就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这个专业一共有70多位同学,毕业后有50多位都出了国,或是留下来选择了相对轻松的职业。而崔东华又想读书又一心为国,于是她又以几近满分的数学成绩考进了海军装备研究院继续读研。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走科研和走部队的道路都是非常艰辛的,而崔东华选择两条一起走!背后自然也是更多的困难了。
首先生活上,进入部队就要有军人的样子。作息上外貌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崔东华又是研究海军装备的,上船实地考察是免不了的。爬上爬下都是家常便饭,冬天刺骨的海风往身上钻,崔东华穿着军大衣还是冻得直哆嗦。夏天,舰艇上的温度可以高到四五十度,崔东华时刻都要穿戴整齐,保持军人风范。在那个年代,那个男人的“专属世界”里,很多船只的卫生间、洗澡间都只有男用的。若在船上做实验,崔东华经常要忍受几个星期不能洗澡的尴尬。但是崔东华从不喊苦,她说:
“武器装备是用来打仗的,天天在办公室里,绝对研制不出来一流的设备! ”
要崔东华亲临的可不仅是船只,还有从南到北中国各个实验基地。研制出来设备总是要到户外去试验的。崔东华都是亲自参加。崔东华说这些设备关系着全船官员的身家性命,所以自己一定先试验,再把最可靠的装备留给上阵军人们。
其次科研上,崔东华读研那会儿,作为我国第一代留苏舰炮专家朱锡斌教授的关门弟子,崔东华就选了个最难搞的方向,她的课题叫“舰炮武器系统外导弹仿真研究”。
这对数学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一个小数的错误也会导致整个舰炮的瘫痪。所以即使崔东华的数学很好,也一直虚心细致,勤恳钻研。崔东华在全面研究传统弹丸外弹道模型的基础上,又系统地推导了高速旋转弹丸外弹道的全要素计算模型,极大的提高了已有弹道模型的仿真精度。
经过不断的科研,崔东华发现了一个在以往科研中被忽视的问题:在抗击运动目标时,作用在小口径高速旋转弹丸上的某个次要力会显著影响弹道特征。她的这一发现有重大进步意义,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让科研“战场”上的“小牛犊”崔东华很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科研的信心和决心。
事实上,崔东华在读研期间的这个科研还确实是最轻松的。之后她面对的都是一个比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在军舰的反导系统中,有远、中、近、末多个层次,其中近程武器使用的是高速度的密集的舰载火炮,可以在几百到几千米的范围内拦截射过来的导弹,被称为海军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也是西方国家严格限制的禁运武器系统,战术决策软件更是武器系统的“密中密”,当时只有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有研制生产的能力。就算某些国家对外成套出口武器,在这个近程反导模块也是进过专门的加密的。当时我们国家近程反导领域也是空白。但是这么重要的技术,我们肯定是要自己掌握的啊!在没有任何科研成果可以借鉴的基础上,崔东华和她的团队挑起了这个大梁,“干”!
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涉及雷达、光电、火炮、火控、弹药等等多学科领域。不仅要强悍的火力,还要极度精准灵敏地探测跟踪。犹如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做好反击准备的武林高手一般。感知到某个方位有危险立即锁定目标,当危险发出后立即调动火力,配合雷达定位,将敌方武力在半路炸毁。
在接受任务后,崔东华几乎是吃喝睡全在实验室。团队人员如何分工,整个项目推进计划适时调整,所有数据大的小的哪些要核对等等等等,方方面面都是崔东华这个项目总主持人来安排。期间的工作压力大家可想而知。
经过数年的艰苦探索,经过上千个作战模式分析,探讨最优的对战方案,以及上万次的试验。崔东华团队终于研制出我国自主的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实现舰炮武器全自动作战指挥,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打破西方技术封锁。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已经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崔东华也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她说我们的舰炮武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我国舰炮武器系统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作为团队领导的崔东华也没有丝毫的“领导架子”。在团队里她更像是一个大姐姐。因为崔东华记得自己初到部队时,也有很多紧张和不便,但是部队和谐的气氛帮助了她很多。所以崔东华致力把自己的队伍也营造出轻松的工作环境。这种轻松不是任务上的,而是心态上的,大家如同一家人一般,有爱的,互相帮扶的,有问题可以相互倾诉的科研大家庭。
崔东华用爱浇灌着自己的后辈。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崔东华的前辈和后辈们也会给她鼓励和信心。崔东华说“其实人有时候是被自己的心态吓到的,困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调整好心态,就会充满精力去面对挑战,科研攻关遇到问题非常正常,没有谁会为此退缩”。经过多年的锻炼,崔东华反而是“越困难越幸福”了。困难越大,崔东华的战斗力就越足。
闲暇时刻,崔东华会去运动,练练瑜伽,爬爬山。她还喜欢唱京剧。总之崔东华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好!”
而这么多年崔东华唯一的“不那么美好”只有一件,就是她的家庭。这些成就背后不仅是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崔东华的家庭。对于年幼的女儿,崔东华更多的是惭愧和自责。因为夫妻两个人会碰到同时出差的情况,当时年仅六岁的女儿就要一个人上下幼儿园,一个人照顾自己。一个偶然的对话中,崔东华才知道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女儿都是睡在地上的,因为觉得那样比较凉快。听到这话的崔东华心中在流泪,但是自己有科研任务在身,也是实在有心无力。只能舍小家为大家了。
对于职场女性的家庭问题,崔东华也给出自己的答案,她觉得自己还是很幸福的,因为家人对她很支持,崔东华呼吁大家多和家人沟通,只要大家真诚相待,这些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
2011年12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崔东华一席海军白色军服,走上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台。她的飒爽英姿和传奇军旅故事这才被揭开。
现在我们国家国泰民安,在富强的道路上大步向前。确实有一些国家看得很眼红,想在经济上、军事上恐吓我们。但中国现在有实力,有信心和这些邪恶势力去对抗。我们百姓也能安稳地过日子。这背后都离不开无数的军人、无数的国防科研工作者。他们牺牲自己,为国、为人民奉献青春,才换回今天的民富国强。我们要向这些英雄致敬!
参考资料
唐凤.崔东华:蔚蓝大海上一朵美丽浪花[J].科学新闻,2012(02):54-55.
刘荣,杨进平.让梦想之花在浪尖绽放——记海军装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崔东华[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