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儿子整理家中遗物发现“巨额”存折,银行:取不出来了

2022-02-26   李艺南

原标题:父亲去世,儿子整理家中遗物发现“巨额”存折,银行:取不出来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的名句,意思是上天赋予个人的能力和才干是驱使你从事某件事情,发挥一定的作用的,然而黄金千两被挥霍之后凭借自我能再次得到,告诫世人不要拘泥于钱财,世界上比钱财重要的东西比比皆是。

然而,在现代社会,鱼龙混杂,重钱重利是大多数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已经成为许多人追名逐利的座右铭。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的一个村庄里,发生一出幽默喜剧:人死之后,存折却自动失效,存款也被永远地放在银行里。

奇怪的存折:取不出的钱财

村里的一个老人一生节俭,好不容易将子女养大成人,78岁时去世了。他的儿子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意外发现一张存折。这张存折已经是五十年前办理的,怀着好奇的心理,老人的子女们拿着这张存折来到银行,询问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将存折里的钱提取出来。

按照正常规定,子女们是有继承自己父亲的所有财务,只要出具证明就能提出存折里的钱。不幸的是,老人的这张存折由于当时的办理条件限制,完全是由当时的工作人员手写记录的,就是一张存折手写单。

按照银行的相关规定,手写单容易被修改数字金额,为保证存储的准确性,存折办理时就必须由本人亲自处理,在存折的拥有者去世之后,为避免相关问题和纠纷,这份手写单也随着老人的离世而失效,不再进行兑换。

根据手写单的记录,老人总共存钱200元,200元在五十年前可是一笔巨大的金额,百元户可是土豪级别的人物。老人勤俭节约存下来的钱,放在身边整日提心吊胆,也只有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

如果只是价值200元,老人的子女们自然不会觉得可惜。关键是这200元是整整两千张枣红色的一角。普通人也许不太清楚枣红色一角的价值,钱币收藏爱好者们自然知晓这张纸币的真实价值。

价值昂贵的枣红一角:市值五千

这张纸币是三套币的首发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刷发行之后,被人提出纸币的主要图案的行走人群总体方向是错误的,呈现出向右倾斜的形态。这属于纸币印刷瑕疵,问题被发现后,立刻停止发行,进行急剧整改,造成这张纸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急剧减少。

此后,它的价格一路飙升,成为三套币中的珍品。据估计,一张枣红一角相当于如今的五千元,如果品相上相对较差,也能价值一千上下。

仅仅是普通的两百块,在银行放几十年,最后取出来也就是一点点本金加利息,在当今社会也干不了什么事情。但是老人这两千张枣红一角,可就远远超过本身的价值,统一按品相好的五千一张计算,老人的这笔存款价值一百万元。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巨大的财富只能永久地保存在银行里,没有人能够将它取出来换取更多的财富。

这个现实事件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将400亿美金放在瑞士银行,保障自己每一个子女都能获得金钱的故事有相似之处,然而,前者是条件限制造成的荒诞和戏剧,后者却是心机算尽的有力保障。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借助银行的帮助,只是年代不同,银行规则的变化,造成结果的背道而驰。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就像《不差钱》里那句经典台词说的:“人生在世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死了钱没花了。”老人去世,银行里的200元自己没能用上,自己的儿女也得不到,老人也许并不后悔将钱放在银行,但是子女们肯定后悔没有早日发现这张存折,确实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常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类却一直都在被财富和利益所驱使,只有在财富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不是金钱主义,而是现实主义。

一份本该属于自己的钱财却永远无法获得,大部分人都会感到难受,典型的喜剧作品的灰色幽默在现实生活中上演,让旁观者觉得好笑,却让戏中人觉得好笑又好哭。不由让人怀疑是否应该把钱财存在银行,还是在死前尽情享受和挥霍呢?每个人的选择肯定是各不相同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