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弱涣散到齐心进取——赫山区泥江口镇樊家庙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销号记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灿 通讯员 张勇 曾霜
日前,赫山区泥江口镇樊家庙村圆满完成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销号工作,得知这一消息,村民个个开心不已。“最开心的不是把‘帽子’摘了,而是这段时间,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月13日,该村党总支书记何立明向记者介绍起这次特殊的“摘帽”的经历。
今年初,赫山区委组织部、泥江口镇党委工作人员通过前期摸排、走访、调查,发现樊家庙村存在村容村貌脏乱差、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弱等问题,认定该村党总支为2023年度软弱涣散党组织。这时,刚上任一年多的何立明忧心忡忡:“村里经济和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党员、群众干事热情很难调动起来。”
“我们就是来帮村里解决问题的。”为协助整顿,由区委组织部作为帮扶单位,选派精干力量开展驻村帮扶,选派区委组织部基层办姚奥驻村任第一书记。镇党委书记、党委专职副书记“二对一”包片联系指导,从镇里选派3名干部驻村办点,定期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督查整顿落实情况。姚奥一到村里,就推心置腹地和村干部、党员交流,希望大家能摆正心态,利用这次整顿机会,齐心协力打个“翻身仗”。
3月,樊家庙村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就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尤其是建章立制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制定整顿实施方案。整顿工作启动后,帮扶队通过入户走访、屋场座谈等渠道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经过多轮调研、走访,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村容村貌脏乱差,是因为村民居住集中的几处墟场附近沟渠多年没有清理,积累了大量陈年垃圾,加上少部分群众卫生习惯差,垃圾乱丢,东西乱放;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弱,主要是村里缺乏产业,村民找不到就业和致富门路。
问题症结找到了,如何解决?“村两委班子就是排头兵,只有带头动起来,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带动其他人。”为改善人居环境,村里决定采用由点及面的方法,先集中力量整治好天桥墟场等人流集中、群众反映比较大的几处重点区域,再逐步规范制度、树立典型,由少数人带动多数人。
紧邻村部的天桥墟场,是村里的集市区,借助人居环境百日攻坚大行动,樊家庙村以天桥墟场为重点,集中开展整治整改工作,组织党员轮流监督、调度,对天桥组臭水沟进行清污、整修,把一处处臭水沟变成了通畅的过水渠。引入环境治理责任制,逐户逐门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规范管理。
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党员、“三长”带领群众一起清扫道路、整理庭院、修剪花草……“整体环境好了,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看到环境日益好起来,保洁员何益佳逢人就说,“工作越干越有劲了。”群众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原来的“看着干”变成了“帮着干”。
在基础设施差、产业底子薄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是工作队和村里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几个月时间里,经多方考察、学习,结合村里实际,工作队最终协助村里规划了竹子、艾叶、畜禽养殖等3大产业发展计划。“竹筷、艾叶都是镇里的优势产业,可以充分借助资源优势。”镇党委书记陈天峣表示,可利用镇级产业优势,帮助村里发展产业。目前,村两委协调整合土地300余亩,其中270亩种植艾叶,有近百名村民在种植、收割期前来务工;全镇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村民通过承接包装业务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次性竹筷,已实现创收12万元。
发展村集体产业,是增强村集体经济活力的有效途径。受本村养鸡户蔡辉的启发,何立明提出建立村集体养鸡场的想法,经多次风险评估,工作队认为可行性很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通过10余次对接区、镇自然资源、环保、林业部门,顺利完成了证照办理工作。目前,村里正组织施工人员平整土地,不日将启动主体建设。
如今,樊家庙村的人居环境好起来了,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找到了致富门路。经过一年的整顿、锻炼,村党总支也由原来的软弱涣散,变成了现在的团结奋进,正带领村民稳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