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直击 | 碧桂园服务李长江:业务受疫情影响大 但基本盘仍在(实录)

2022-08-25     观点地产新媒体

原标题:观点直击 | 碧桂园服务李长江:业务受疫情影响大 但基本盘仍在(实录)

观点网 全球政治、经济驶入深水区,大规模的衰退就在眼前。丧钟为谁而鸣?为那些未意识到危险逼近,而没有做好准备的人。

近期中文互联网上有两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一篇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国庆群众庆祝大会演讲的全文,“外部的环境越来越不稳定,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他奉劝新加坡人民要做好心理准备。

另一篇是国内商业教父级人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写给公司内部的公开信。任正非在文内提到,华为要改变过去的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

形势阴晴不定,企业必须积极求变。今年各行各业有不少企业都提出要适时改变过去的经营思路,其中就包括碧桂园服务。

在2021年通过多笔重要收并购,一口吃成物管行业绝对龙头。碧桂园服务在今年年初的口风就从过去提倡狼性文化,转为“业绩为大”,即要夯实要促进内生增长。在喊出“大规模收并购阶段已过去”的口号后,碧桂园服务今年以来,除早已定下的对中梁智佳的收购外,尚未有其他行动。

这种转变,来自于碧桂园服务对外部和内部环境深刻变化的自然反应。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外部环境上的深刻的变化。”集团首席财务官、联席公司秘书黄鹏继续强调“不唯规模论”,今年碧桂园服务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证投后企业的整合、融合要做好,同时要优化财政,“把步子适当地放稳健一些,聚焦有回报的利润。”

鉴于此,黄鹏提出碧桂园服务会适当地调低全年的业绩指引预期。营收方面全年保证不低于40%以上的增长,核心净利润方面预计是20%至30%的同比增长率。

这对应了该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资料显示,碧桂园服务期内收入由2021年同期约115.6亿元增至约200.55亿元,增幅约73.5%;毛利由2021年同期约38.6亿元增至约53.87亿元,增幅约39.6%;净利润由2021年同期约22.26亿元增至约27.52亿元,增幅约23.6%。

但事实上,期内碧桂园服务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有所下降,其中毛利率从2021年全年的30.7%下降至26.9%;净利率从2021年全年的15.1%下降至13.7%。这种情况通俗来讲就是“增收不增利”,但并非碧桂园服务独有,而是目前行业内普遍遇到的问题。

放在碧桂园身上,除普遍的受疫情影响的原因外,另一重大因素是正是由于去年进行了大量的收并购,而需要一段较长的融合整合期。这是碧桂园服务今年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黄鹏亦解释,今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的下降,首先是收并购企业并表的因素,“收购的(企业项目)比碧桂园原有项目的毛利要低一些。”其次就是疫情的影响,属于偶发的因素。

“今年的疫情因素,增加了很多的服务工作量、防疫物资成本的投入,我们的项目有6000多个,员工十几万人,一个项目增加一点投入,在全国都是很多的资金要投下去。”黄鹏称,再者是公司年初进行了一些业务的铺排,到疫情的时候想要收回但为时已晚。

另外,碧桂园服务今年在团队上,做了一些扁平化和“管理团队到一线去历练”的操作,这方面也增加了部分成本。

“超预期的新冠疫情多点暴发,房地产行业萎缩不前,国际环境严峻,中国经济受此影响艰难前行,物业行业也不例外的受到了影响。”集团执行董事、总裁李长江在谈到期内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存在剪刀差时,表示业务收疫情影响比较大,但公司基本盘仍在。

事实上,碧桂园服务已经是中国物管行业内,规模最大的物管企业,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在行业前列。资料显示,截至目前,碧桂园服务拥有合同面积(不含三供一业)16.09亿平方米,收费管理面积8.43亿平方米,三供一业面积8500万平方米,总在管项目(含三供一业)6622个,覆盖大约800万户业主2000多万客户。

在此基础上,碧桂园最新调整的业务方向有4个,分别是三供一业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包括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增值服务及非业主增值服务;三供一业业务;城市服务业务,包括环卫、清洁、污水及废物处理业务等;以及商业运营服务业务。

除三供一业外的业务线,碧桂园去年都通过收并购进行了补强,尤其是商业运营。

在今年年初,碧桂园服务管理层就曾提出通过,对完成对赌的收并购企业,进行区域一体化整改,以及进行员工团队的整合,考核标准的统一等方法,分两年逐步完成与被投企业的一体化整合。

2022年是第一年,在早前接受观点新媒体采访时,李长江就曾称,今年计划完成40%的工作。再加上疫情的冲击,转变的成果暂时可能不太显著。但用李长江的话来说,碧桂园服务目前的基本盘已很稳固,后续是如何顺利整合、消化和提升。

其中“三缴一流”是重点工作,这关系到碧桂园服务的现金流,而现金流是后疫情时代企业发展的生死线。

据了解,“三缴”是预缴、收缴和追缴,“一流”是现金流。过去两年的大量并购,为碧桂园服务带来数量不少的应收账款,因此“三缴一流”在今年年初被碧桂园服务内部被定义为关键绩效指标。

“通过不断地抓应收帐款,将把应收帐款规模的绝对值降下来“黄鹏表示,今年应收帐款的增速已经下降,但是绝对值还没降下来。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主要会集中在“将大业主款项、政府款项、B端企业的款项进行进行更强的清收。同时,小业主方面通过提升业主满意度,把款项收上来。”

截至目前,碧桂园服务拥有银行存款和现金总额约89.91亿元,较2021年12月31日约117.56亿元有所下降。黄鹏介绍,其中有32亿的理财,“绝大部分都是去年十一二月份做的。”

“也做了约42亿左右的投资,这种投资普遍是通过业务上的合作,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而进行的战略性的投资或者上市股权的投资等等。”黄鹏称,这些理财和投资在未来短时间内都将收回且产生收益,预计到2023年可以有近200亿的资金富余。

另一方面,黄鹏透露公司今年将着重追求突破经营性现金流量占利润的比重,从而进一步保证现金流的充足。目前,该数据是0.9倍。

“未来即使这个行业再变化,外部环境再恶劣,我们仍然也会有资金富余,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他表示,碧桂园服务并未打算在艰难市况中,停止对IT、科技方面业务的孵化。

据了解,IT、科技和数字化被认为是碧桂园服务未来重点布局的第八大业务线,现时尚未实现盈利。

以下为碧桂园服务控股有限公司2022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实录节选:

现场提问:从开万公司服务体系到碧桂园公司服务体系,磨合有哪些困难、成绩如何?

朱新星(副总裁、开万公司总裁):去年10月碧桂园服务正式进驻接管开万公司,开万公司是开元国际和万象美这两家公司的结合,业务都在一些核心城市、省会城市,项目的体量也非常大,核心的管理层业务能力都还是比较强的,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制。

在团队融合方面,接管以后,碧桂园服务快速对开万在各个区域的项目进行了一轮走访和巡视。我们发现开万公司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将这些优秀的人才予以破格的提拔,稳定了开万公司的团队。

同时我们也听取了开万公司团队的意见,为我们的业绩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有些管理团队提到我们的总部到底设在哪个位置可以更节约。另外也将原先万象美的接待文化进行整改,节约了很多的资金。我们将节约的费用给到管家,提升管家的待遇,最终使业绩呈现、团队的融合更加顺畅。

目前为止,开万公司所有的大区、城市,都还是用原有的职业经理人团队,通过我们接管以后,能够迅速的理解我们的碧桂园服务的文化,然后传播给业主、传播给员工,最后我们的业绩呈现也是超预期的。

现场提问:富力物业(天力物业)作为计划单独上市的物企业,在加入碧桂园服务体系以后融合得怎么样?

肖华(执行董事、天力物业总裁):先说一下我们目前在管的业态情况,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公司的在管项目是403个,其中包干制381个,酬金制22个,总签约面积1.32亿平方米,在管面积901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是7823万平方米,写字楼397万平方米,商业102万平方米,公建园区691万平方米,服务业主61万户。

天力物业的物业服务费单价住宅平均为每平米2.36元,商写每平米是13.54元。总体来讲我们的业务和业态都是比较优质的。

经过半年的磨合,碧桂园服务在保证了天力的基本队形不变,结构不散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和授权原有的管理团队,实现了管理层级由4级、4.5级向相对趋于扁平的三级管控模式转变,也就是说重点对平台层级进行了优化、拆并,虚拟化了我们的城市公司层级,让管理链路链条更短、效率更优。

目前,天力物业的运行总体是平稳的,团队整体能较好地融入并适应碧桂园服务的运行体系和机制。

现场提问:今年碧桂园服务的收购计划如何?是否在余下时间会暂缓或者是否会收购部分碧桂园的资产?物业管理服务是否会加快减低来自碧桂园的收入占比?

黄鹏(首席财务官、联席公司秘书):关于收并购的问题,刚才我们强调过,我们不唯规模论,在经营上追求有现金回报的利润、服务满意和社会价值,这三者都缺一不可。

规模的收购至少有相当一段时间不是我们的重点,今年并无大的关于物管合约的收购计划,如有并购行动,也主要是在能力补短板,强化一些优势的方面,但不会以追求合约和规模面积的增长来进行收购。而且收购的条件,根据二级市场的情况,我们会更严格,收购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收购过程的管理上也一定会更严格、更谨慎,这是第一点。

第二,去年我们已经强调过,不会收购有关兄弟单位关联的重资产,但是我们有持续性、经常性的关联交易,目前仍然是维持这样一个状态,也没有计划要做特别的关联性的收购。

现场提问:能否谈一下三供一业业务的发展情况?下半年碧桂园服务的业绩指引如何?

黄鹏:关于三供一业,这是一个发展的重点,但它是一条独特的产品线,它的存在、诞生和发展跟改革,跟国企市场化改革密不可分,要将国企办社会的一些非核心资源资产业务剥离出来,然后用市场化去改造它,要承接一些员工,承接原来的管理业务,物管、供热、设施管理、后勤的运营,是与国企的员工利益密不可分的。

要做好这个服务是很难的,但是我们顶住了压力,经过几年的合作,我们最初签的合作是只有一业,没有后面的三供的其它东西。但是我们现在不断地扩大,这就是发展和成长,我们将供热全部接下来了,也是有盈利的,我们将后勤、工业设施也接下来了,我们为它的人力资源、车辆或者是一些后勤服务等等,我们也接下来了,并且接得都是比较成功的,服务140万职工的家属,服务它的工业产出的百分之几十。

而且那么多医院、学校、后勤食堂等等,都是有良好的口碑。所以我们在三供一业这个赛道里面会为国央企、政府部门提供类似业务的承接,目前的项目不完全都是市场化招标的方式,它可能要参与改革的一些推进的步骤,我们要配合这个步骤,所以未来三供一业的平台,我们会在这个体系内不断地接更多的业务,不断地深化合作,不断地将自身的经营释放出来,让它更市场化,提供更好的服务,其实它的项目基础是非常好的。

下半年的指引是这样的,我们的指引方式一向是底线性指引,我们不做目标指引,但是因为今年疫情影响,某种程度上在势头上是有受损的,所以现在会适当地调低全年的指引预期,收入方面全年不低于40%以上的增长,核心利润是20%到30%的同比增长率。

为什么有一定的下调,我要解释一下,因为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昨天也有大型的企业教父谈到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外部环境上的深刻的变化,不唯追求利润,要追求社会价值,多创造产品,这是当前更重要的事情。如果说规模的增长或利润上抓得紧紧的,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会丧失一些机会,同时在居民消费、房地产投资这样一个逆市的环境下,做这些投资可能对业主、对市场都有比较大的压力,我们要保证投后的整合、融合要好,我们的产品服务要不断地创新,我们要优化我们的财政,这些方式上还是会聚焦一些,把步子适当地放稳健一些,聚焦有回报的利润,服务的满意和社会价值,这方面在指引上会有适度的下调。

现场提问: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毛利和净利润依然录得同比增长,请问是采取了何种措施?看到公司的应收帐款有所增加,请问公司未来对应收帐款如何处理?

黄鹏:增收也要增利,我们的收入增了73%,毛利增了39.6%,大概是40%。这里有一个剪刀差,有结构性的因素。像收购之后无形资产的摊销,还有一些期权费用,另外还有一些CB,虽然我们的CB是零票息、零收益率发行的,但是它要把权益价值的部分和债的部分做拆分,模拟是有利息的,这些是要在成本上和业务上摊的,摊了之后毛利会受到影响,当然面向管理层的期权的股份支付是进入管理费用,但是面向业务层的是在一线。

毛利率是有下滑的,一个是并表的因素,确实收购的时候比碧桂园原有项目的毛利要低一些,第二个是今年的疫情因素,增加了几个亿的成本,这就增加了很多的服务工作量、防疫物资成本的投入,我们的项目有6000多个,员工十几万人,一个项目增加一点投入,在全国都是很多的资金要投下去。另外就是一些业务在年初铺排的时候,在架构、人员上多一些,到5月份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的时候,我们在员工投入上收缩了一些,但是已经发生了一些成本都投下去了,这是防疫方面的整体影响。

还有一个就是有些管理层的员工,我们现在把它扁平化,有些管理层的员工,把它调整到一线去作业和管理,通过公司化、通过缩小层级,把一些项目经理片区变成它实际作业这个层面上,带着班组到具体项目,公司入局的管理方式。这些方式我们在会计上都到了一线,所以说会将它的成本转移到一线,也有一部分的影响。这部分的影响大概也有1%左右。所以综合来说,毛利的下降是一些相对偶发的因素。

关于应收款的问题,今年我们做了“三缴一流”重点工作管控,三缴是追缴、收缴和预缴,一流是现金流,我们把现金流作为生命线,我们追求运营商要有现金流回报的利润,我们建立了一个人人承责的指标考核体系,建立了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并且如果你把激励发下去之后,我还可以给你在管理会计上调决算,允许你使用这个激励,还不计你成本。这是内部的机制上。

第二是我们继续改进收费渠道、方式和工具,更自动化、线上化,同时也做了很多的预缴的项目活动,比如说搞一些活动,送一些增值服务等等联系起来。同时也会用更多的拜访的手段,有一些不能及时缴纳物管费的原因,我们分类去排查,针对不同的原因去解决。有一些必要的,可能跟业主之间还要做一些服务,让大家的满意度提升,缴费也更积极、更愿意,采取这些方式来提升“三缴一流”。

公司上下也是高度重视这件事情,应收款方面去年很多的因素是收并购带来的,比如说城市服务业务原来带来大概20亿的应收款,这次大家都担心关联方会不会占用我们的款项,事实上我们的关联方业务往来的欠款是正常的,大概5个多亿,相对我们这么高的整体营收规模占比是很低的,跟以往的规模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关联方并没有占我们相应的款项,结算是正常的。

另外就是在收并购的时候,本身是带来了一些应收款项,他们原来的管理还是会经历一个爬坡的过程,我们今年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占利润的比重较去年年底也有恢复,去年年底是0.5还是0.6,今年是0.9倍,我们今年追求是将经营性现金流量达到或超过利润的倍数,现在我们的现金状况是,630的时候大概有90亿的现金,还有32亿的理财,但是这个理财绝大部分都是去年十一二月份做的,因为那时候刚有融资,资金也比较充分,当时外部环境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就做了一些理财,未来我们会逐步收回来,今年年底前绝大部分都能收回,有一些是今年到期,有一小部分是明年到期,我们会它收回来,这个会创造增量的现金。

另外还有大概42亿左右的投资,这种投资普遍是通过业务上的合作,也建立了这样一些合作关系而进行的战略性的投资或者上市股权的投资等等,投资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也会在未来逐步退出,假设至少保本盈利的话,这也是40多亿的现金。

在未来即使这个行业再变化,外部环境再恶劣,我们仍然也会有100多亿,甚至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到明年就可以有近200亿的资金富余,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当然,我们每年还有一些分配,还有一些业务上确实还需要孵化,像IT、科技,暂时还没产生盈利,还不断在投入,会有一些业务是消耗资金的,但更多的业务是创造现金的,所以这方面也会是安全的。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抓应收帐款,应收帐款规模的绝对值会降下来,今年的增速已经降下来了,但是绝对值还没降下来,争取年底再降一些,明年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将大业主款项、政府款项、B端企业的款项进行进行更强的清收,改变我们的一些政策,小业主方面通过提升业主满意度,把款项收上来,这是我们的目标。现金方面还是相对安全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2f15bf767ac128618f6ca49ce95e0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