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依扎对网络暴力处理再升级,网络暴力到底因何而起?

2019-11-05   壹创新商学

热依扎又火了,只是这一次火的原因有些特殊。

从《长安十二时辰》里因为饰演檀棋而备受赞誉,再到这两天因为在微博上面挂网友的事情而备受公众瞩目,热依扎再一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重点。

这一次的事件导火索,要从热依扎在微博上面晒出的两张截图开始,在这张截图里面,热依扎直指营销号们污蔑她利用抑郁症炒作,并且发通稿拉踩佟丽娅的行为。

同时热依扎还做了一件事,在自己的微博里面转发了上百条她认为伤害了自己的言论,这些言论里面包含了众多诅咒、甚至让她去死的论调。

而最终让这起事件真正的发酵起来的是,当热依扎依次转发出来这种恶意留言之后,原来还气势汹汹的发表让热依扎去死论调的网友们,转眼之间就开始了删评论之旅,甚至还有网友在被扒出来骂了之后,转眼之间把自己塑造成了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只能说网友们暗戳戳的释放出来的恶意,只是见不得光的,一旦被拎出来放在阳光下接受大众的审视 ,就没有几个人能承受得住。

而这一切事情的发生,距离上一次我们还在微博里面讨论网络暴力,掷地有声的声讨:雪崩的时候,没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论调过去,还不到一个月。

如今,语言暴力历史再次上演,大家好像忘却了之前集体声讨反思的场景,总让人觉得下一个因为语言暴力毁掉的生命,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的人分析说,这一波人为什么会肆无忌惮的在网络上面争吵,辱骂,无非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过得太不顺利了所以想要在网络生活中寻找到突破口,释放自己的情绪。

但是生活说我不背锅,比你不容易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来来回回发表恶意评论的人还是那么些人?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网络暴力呢?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群体心理学来解释,就是这么一群人因为对负面事情的不满而聚集起来,不管他们独处的时候个人状态是怎么样的,一旦他们组成了一个群体,就容易形成同样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就是从众心理还有去个性化的心理。

首先就是从众心理,说白了就是随大流,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突兀,所以选择了跟大部分的人意愿相同的态度与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单独的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与其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被大多数人所孤立,不如选择更稳妥的方式,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

就像之前让“袁姗姗滚出娱乐圈”的事件,营销号创建了一个话题,然后再利用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图片视频制造舆论。

随后该话题就在微博上炸了锅,网友们的评论甚嚣尘上。有网友总结,出演多部古装剧女主角的袁姗姗长相差、演技差,赶紧的滚出娱乐圈才好。

紧接着就有网友组成“反袁姗姗后援团”,并喊出了“反对袁姗姗作为演员的一切”的口号,结盟拉踩,怼就完了,那段时间好像每个人都去踩一脚袁姗姗才是政治正确的事情。

有网友恰好喜欢袁姗姗,就在评论下面为她辩解了几句,立马遭受了其他人的攻击,后来不得不删除评论,退出账号来换取自己的清净。

这就是从众心理的效应,当你选择和大多数人站在了同一立场,大家就会和你结成同盟,承认你鼓励你,一旦你成为人群中的“异类”时,你可能会受到来自他人的攻击。

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人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自己真实的想法,也会在一点点的隐藏中日渐消亡。

只不过讽刺的是,后来袁姗姗因为晒马甲线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里面,这下“袁姗姗 马甲线”成了新的微博热搜,网友们又开始集体盛赞袁姗姗的勤奋努力,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当年拉踩的那帮人。

另外就是去个性化的心理。在网络空间中,人们没有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志,也不需要考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说白了就是一种侥幸心理,既然他能骂这个人那我也能骂这个人,打着自以为的“法不责众”的小心思,认为无论是造成什么结果,只要有群体性的庇护,就可以不用负责任。

就像拼多多平台有一次被曝出现重大BUG:平台注册用户可以通过各大渠道,领取面值为100元的无门槛优惠券。

有专职的羊毛党发现这个重大BUG后,立马领取了上千张100元门槛券,同时“怕被抓进去于是把领券方式公布于众,一晚上拼多多损失惨重,真担心会不会一夜倒闭。”

因此在群体的庇护下,有些原本遵守社会秩序的人就会混乱,认为不管是什么后果,都可以躲在别人的身后,脱离了责任感的束缚,因此而肆意妄为。

只是没想到这次热依扎挨个儿把好几百人挂了出来,大家才开始恐惧,从而出现了大面积删评论的行为。一旦脱离了群体的保护,人才开始有了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

东野圭吾在《恶意》里说,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于是那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漂亮,都是原罪。

就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可能并不以这种攻击和谩骂获得钱财,只是想要隔着虚拟世界和你一起狂欢,沉浸在霸凌他人的虚假快乐中,

他们的眼里没有别人,只有情绪的宣泄和霸凌的快乐,丝毫不会考虑这样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后果,心里面恶意的火苗滋生指导着自己的行为,慢慢把别人推向深渊。

只是互联网上的每句话都由人们产出,他可以透着剑锋的冰冷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温暖着另外一个人,古人早就跟我们说过要谨言慎行,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谨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