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肝病?了解肝脏功能,远离“肝扰”

2022-07-26     爱养殖的乐乐

原标题:吃出来的肝病?了解肝脏功能,远离“肝扰”

自2019年,川农陈代文老师团队提出了“抗病营养”理论后,深受启发,也有专家提出“吃出来的疾病再吃回去”,营养充足、营养平衡是健康的根本。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让自己康复的绝对不是药物,因为药物的成分不是细胞修复所需要的成分。人的身体是营养做的,不是药物做的,就像房子一样,要修复就需要建房子的原材料,身体也是一样,营养才是它的原材料。一旦给足身体时间, 给足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水等这些人体构成所需要的材料,人体就会启动自我修复的过程。

所有人身上的细胞在经过六个月左右的时间, 大部分细胞组织都会被更新90%,产生新的组织。胃细胞7天更新一次;皮肤细胞28天左右更新一次;肝脏细胞在180天更换一次;红血球细胞120天更新一次……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身体98%的细胞都会被重新更新一遍。只要营养充足,受损的器官通过细胞的不断“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经过一段时间,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就会被“软性置换”,产生出“新”的组织与器官。很多很多的疾病, 都有机会可以康复。

当然,营养充足也是一门科学。大家知道,食物安全受制于原材料,当养殖中存在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当食品被过度加工......只有全面科学均衡的营养才能修复细胞。

“清、调、补”理念是营养充足的前提下,清除体内毒素,调节免疫力,补充全面均衡的营养。要实现身体健康,必须关注一个器官——“肝脏”,给我们人类提供肉蛋奶营养品的动物更是如此。

肝脏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意思是,肝就像将军一样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肝脏作为五脏之一,主怒,五行属木,与四时之春相通,与六腑之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在志为怒,肝主藏血,有血海之称。中医认为肝与人的精神情志、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水液代谢、性与生殖等息息相关。西医研究表明,肝脏是一个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集解毒、营养合成、分泌胆汁、免疫防御等生理功能于一体,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中转站和化工厂。

肝脏代谢主要代谢功能

1、肝脏的代谢功能

糖类代谢: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肝脏有较强的糖原合成,分解和储存能力。饲料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经肠道吸收后,肝细胞迅速摄取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还可以将生糖氨基酸、乳酸等转化成糖原或葡萄糖,储备使用。

蛋白质代谢:肝脏能够利用氨基酸合成肝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还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多种血浆蛋白质)。其中量最多的是白蛋白。白蛋白在维持血浆渗透压上起重要作用。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甘油三酯转化过程受限,则蛋黄形成受限,产蛋率下降,蛋重变轻。

维生素代谢: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维生素如A、B、C、D3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由肝脏完成,肝功能失常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例如,维生素D3在C25位上羟化受限,则Ca离子转运效率下降,蛋壳质量下降。在饲料配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蛋壳质量问题多与维生素D3合成能力有关。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鸡群表现为冠髯变薄萎缩,颜色变浅。

2、解毒作用

肝脏是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氧自由基等有害废物,摄入的毒物、毒素;药物代谢与分解产物,均在肝脏内进行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如果摄入过多,或反复多次摄入,则会损伤肝脏结构,造成肝脏细胞损伤,最终导致肝脏受损,功能下降或丧失。

3、消化作用

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加速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4、凝血功能

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血细胞的凋亡再生也是在肝脏内完成,血细胞代谢产物也是蛋壳颜色形成重要原料,因此肝功能异常时,鸡蛋壳颜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5、免疫功能

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致病菌和抗原。肝脏健康状况不良,免疫机能下降,鸡群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鸡群发生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280e1f0191ded20b1f89ee7904191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