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石楼》
“龙船划得快,今年好世界”。作为岭南水乡的生动显影,扒龙舟习俗在粤港澳地区绵延逾千年。位于广州市南端的番禺,因河网密布,水道纵横,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番禺石楼镇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和“龙舟文化传承基地”等称号。
《胜利的喜悦》
据史籍记载,番禺的龙舟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虽历经几次兴衰,但依旧阻挡不了龙舟文化在民间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特别的龙船和民间习俗,深深的打上了番禺的烙印,成为番禺龙舟文化中的闪光点。
《喜炮迎金龙》
每年端午,沉睡了一年的龙舟从起龙开始,经历采青、招景、探亲等,在大大小小河涌热闹穿行。番禺龙舟文化历史悠久,你可知道这里的众多龙舟习俗和故事?
土生土长的番禺摄影家——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资深副主席杨可偏老师拍摄龙舟主题作品已有十多年,本期《游天下大玩家》,我们跟随杨老师的镜头一探番禺龙舟民俗文化!
《起龙》
《龙神下水》
“石楼大乌龙”远近驰名
作为番禺唯一有自己名字的龙舟,“石楼大乌龙”的名声远近驰名。“大乌龙”的龙头始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其造型全国罕有:大大的独角,头两侧各长一翅,额头饱满犹如满月,伶牙利齿,口含摩尼宝珠,舌头欲伸未伸,上唇和下颌配合得非常完美,咋看凶猛非常,细看实则是微微含笑。龙头贴金打漆、造型威猛、征战无数,曾被夸奖为“一鼓转三弯,有若乌龙”,并因此而出名。
《大乌龙》
大乌龙的样子与它的年纪一样,显得稳重而憨厚。“大乌龙”因其黑色的颜色,得名“乌龙”。它长约十二丈,船身比一般所见的龙船略宽,船底扁平,行进时显得特别稳重,远看就像威风凛凛的黑将军:船身乌黑发亮,大单旗是黑的,百足旗是黑底的,鼓身也是黑的。不仅是番禺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带有名的龙船前辈,还是当地的“龙船王”。
《龙腾》
如同后辈尊重老者一样,“大乌龙”也得到了四乡的尊重。附近村落的龙舟队出现纠纷,只要“大乌龙”一出场,马上可以平息干戈。
吃过龙船饭,来年风调雨顺
龙船饭,顾名思义是扒龙船日子里的饭菜。旧时,龙船饭是煮给扒仔吃的,现在的龙船饭则是节日的盛宴,呼朋唤友前来品尝叙乡情。在番禺人的心目中,龙舟饭乃是“重要之物”,有着“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意头!
《龙船饭》
据悉,在物质不是很丰富的年代,饭菜矜贵,大乌龙龙船饭只有三个简单菜色。一是头菜炒豆豉和姜,用钵头装着,这个菜式过去是必有的,重点是祛湿气。扒仔在龙船的时间长,且扒龙舟的季节总是时雨时晴,沾了湿气后吃这个菜能够散湿气。二是冬瓜煮虾红。虾红由麻虾制作出来,在麻虾生跳跳的情况下,煮到半生不熟状态,然后用筛摊开,用大灶未熄尽的炉火灰来烘干,直到肉松化。三是豆角炒猪肉或豆角粒。
《龙船饭》
后来,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各地各村的龙船饭也随之丰富多彩,但石楼东约大乌龙龙船饭还是相对俭朴和健康,没有大鱼大肉,胜在意头,村民祈求吃过龙船饭后身体健康。大乌龙龙船饭虽然简朴,但凭着“大乌龙”的威名,一直很出名。
珠江经济台主持人陈琳(左)与节目嘉宾杨可偏(右)
想知道更多番禺石楼龙舟文化精彩故事?敬请留意节目播出时间:
今天 10:00-11:00
由FM97.4珠江经济台与广州市手机摄影艺术协会合办的
《游天下大玩家》
百名摄影家带你游天下
节目嘉宾
杨可偏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资深副主席
广州市番禺石楼摄影家协会主席
广州市工商联书画协会副主席
广州市番禺区女书法家协会主席
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
获国际摄影家联盟皇冠荣衔、
国际影艺联盟FIAP优秀摄影家荣衔
获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颁发60周年贡献奖
来源:天天摄影网
编辑:小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