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仁厚与慈悲:东汉末年残酷背景及个人能力局限的无奈妥协

2023-11-11     资深人士说文史

原标题:刘备的仁厚与慈悲:东汉末年残酷背景及个人能力局限的无奈妥协

都说《三国演义》中,刘备靠哭得来江山,孙权靠梦江山,曹操靠打江山。尽管这样,刘备依然是第一正面人物。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的。

在以东汉末年至三国历史为题材的《三国志》这一本书里,作者陈寿在综合评析完各路军阀豪杰后,认为在这些割据的势力中,如果有一心为民,忠心于大汉的人物,那一定是刘备,《三国志》甚至可以看作是尊刘抑曹贬孙的一部历史著作。

在书中,陈寿对刘备的描写可谓是偏爱到骨子里,相反对曹操和孙权的描写则是更偏向于写他们缺陷所在,陈寿对刘备的评语是这样“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而回顾三国志里描写刘备势力下的君臣相处,好像的确是君臣相交甚欢,彼此坦诚相待。

可我们心里都有个疑问,难道刘备天生就是这种好老人性格吗?真实的刘备是否与陈寿书中所描述那样?本篇文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刘备的仁厚和慈悲。

首先来看看看,陈寿除了评价他弘毅宽厚外,还对刘备给予了其他方面的评价吗?陈寿在书中还提到刘备盖有高祖之风,高祖是谁?大汉的创始人刘邦,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用八个字来形容:现实主义、领悟极高。

而刘邦能够成就霸业,也是靠着这八个字,为什么说刘邦现实主义,这里的现实主义可不是贬义词,而是刘邦能够根据当前的社会背景、当前的战略局势,冷静的分析,无论是在最辉煌的时候,还是在最落魄的时候,刘邦都能够以平常心去面对,这一点尤为可贵。

试想秦末汉初那些年,各路军阀哪个能力比刘邦差,可为什么都输给了刘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军阀们有的好高骛远、有的得意忘形、有的背信弃义、有的满足于此,这些性格都注定了他们没有争夺天下的机会,可刘邦不一样,他始终坚持理想,脚踏实地,肯向现实低头,这种品质尤为可贵。

再说说领悟极高,这就是刘邦与常人不同的地方,纵观历史各帝王,仅仅只有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方面能力史书浓墨重笔,所以说,刘邦有这项本事,也注定了他生来不凡。

我们回到刘备身上,刘备有刘邦这两项本事吗?也有,但是学得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没学到精髓。首先现实主义,刘备早年就出来闯荡,这么多年的漂泊也让他领悟一个真相:理想不能当饭吃,想成就大业必须有所割舍,也懂得向现实低头,这也是刘备多年总结出的最宝贵的经验。

而领悟力方面,刘备是远不如刘邦,刘备虽然晓得人才宝贵,但他不懂得如何驾驭人才,只能靠着仁义恩情,可这注定不是捆绑人才的高超手段,用人要学曹操,既懂爱护人才,又懂恩威并用。

我们再继续看看刘备的这招以情待人。

刘备用仁厚和真诚确实为他拉来了不少人才,比如关羽、张飞、徐庶、赵云、糜竺、诸葛亮、庞统、黄忠等人,这些人也的确对他心悦诚服。

可大家没看到的却是,他对张裕和雍茂的猜忌针对,后面得到了荆州和益州,刘备对手下人也失去了那种弘毅宽厚,相反多了许多猜疑,不仅猜疑诸葛亮、黄忠、马超,更是猜忌跟他半辈子的赵云,为什么要猜忌赵云,原因很简单,他和诸葛亮走太近了,甚至两人关系还让刘备十分不舒服。

其实回顾三国史,我们能看到的是,刘备所谓的礼贤下士和弘毅宽厚,多发生在自己失败的时候,也就是到处寄人篱下的时候,同时刘备也是把厚黑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创业路上他自己自己的弱点是什么,清楚自己的现状所在,所以刘备的帝王之学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是靠着经验一点点堆积起来的,他不像曹操、孙权这种天生就有领导天赋。

最初刘备刚创业时,哪里来的什么领导天赋,只是靠着人好心善,在外面结拜了两个弟兄。所以从刘备的创业史和他的经验教训来看,这种所谓的弘毅宽厚,也更有可能是一种外在的表象,为的就是把自己营造成一个爱民如子、礼贤下士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离开新野时,带着全城百姓离开,很多人从这点看,都觉得刘备有帝王的慈悲之心,这就是正能量,这就是我辈楷模。

当然,有很多人对刘备带着全城老百姓逃跑,有诟病。其实,刘备是有目的的。第一个是为自己继续树立一个爱民如此、仁厚善良的主公形象,方便人才投奔自己。第二个就是战乱年代,人口就是军阀军队的核心所在,你要发展军队,首先要有人,没有人,就没有规模,更别说质量。

其实,这些都是刘备在特殊时期不得已为之,你看看,刘备在巴蜀立国后,其性格很快就发生了急剧变化,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f14f7c9c1958610d1b3d2ade4e179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