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古代妃子行“万福”礼仪的镜头,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凤九假扮宫女入太晨宫的趋礼;素素告诉夜华自己怀孕时的揖礼等等,有不少人会疑惑,古代女子行礼果真如此吗?除“万福”礼仪之外古人行礼又有哪些讲究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古代女子“揖”礼
作揖是古代汉族人民见面礼仪的一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不同性别的人作揖的方式也有很大区别,在古代女子作揖主要分为揖礼和福礼。
揖礼:用于日常行礼。身体肃立,双手叠抱于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欠身约20度。
福礼:用于同辈着汉服日常见面,辞别时。身体肃立,两手相扣,右手在上,放于胸前或左腰侧,微俯身约20度,微动手,微屈膝。
古代女子“揖礼”讲究的是内敛含蓄,行礼动作和幅度都跟男子有很大区别。正常的作揖基本方式为左手手掌包覆右拳,两臂微微下垂,拱手抱圆以作揖,表示尊重尊敬。不同的作揖场合也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左手(掌)包覆右拳意指“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场合;右手(掌)包左拳意指“凶拜”,一般用于吊丧。但是由于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外加“以左为尊”的礼仪文化,使得女子的抱拳作揖方式与男子截然相反。
古代“作揖”礼仪类别
古代“作揖”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六种类别,除此之外还延伸出拱手礼、抱拳礼、交叉礼等诸多礼仪。“揖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揖礼属于相见礼,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和礼乐制度。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在众多作揖的方式中“举手”是揖礼的共同点。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清代的阎若璩在《论语·述而》也提到过:“古之揖,今之拱手。”揖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长揖:用于平辈之间行礼,行礼时肃立俯身,拱手抱拳高举,手臂微曲自上而下移至最低,是谓“长揖至地”。
天揖:用于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时揖:用于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拱手礼:拱手礼是行、住、坐、卧等生活化使用的万用方便礼。行礼时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为厌,加磬折鞠躬为现代适合的礼;往前推拱为宋明清时期的拱手礼,沓掌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脚与肩同宽,女子是略窄于肩。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打招呼的不躬身,问候的躬身就是拱手磬折作揖了;适合现代的中国大礼是抱拳掌靠于胸前,同时磬折鞠躬45度,重礼是磬折鞠躬90度。
抱拳礼:抱拳礼是古代习武之人常用的礼仪,是作揖的简化。抱拳架臂属于“揖礼”的一种,源于明代江湖或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在右手食指第一节。此抱拳阳刚之礼多在明朝江湖武林盛行,是对于儒生的屈身作揖阴柔化的矫正。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因而抱拳揖礼也在民间得以推广,现代抱拳礼多用于武术或者运动时的行礼。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祭祀文化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epPO3IBnkjnB-0zUS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