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有一部古装穿越剧特别火,叫做《寻秦记》,说的是21世纪的精英项少龙穿越时空回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寻找秦始皇的故事,一经播出,火遍大江南北。
看过这部剧的朋友一定对林峯饰演的“秦始皇嬴政”特别熟悉,当上皇帝后的他,头上天天戴着一顶高帽子,帽子前还有一道“门帘”,他要是跑起来“门帘”就会“啪啪”打到他脸上,让人忍俊不禁。那么为什么皇帝要戴这种会“打脸”的帽子呢?难道里面有什么讲究?
原来秦始皇戴的帽子叫“冕旒”(miǎn liú),是中国古代礼冠的一种,关于它的来源目前难以证明,据说起于黄帝,发展到周代已经很完备了,被后代帝王所沿用,到宋朝时期才开始消失。其实不止帝王,诸侯、卿大夫等在参加重大互动,比如祭祀的时候都会戴上冕旒,因为它是礼冠中最贵重的一个。
上文中说的“门帘”其实叫做“旒”,它是由5色的缫(丝绳)加上12块玉组成的,玉也是5色的,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冕”就是皇帝和高官们戴的礼帽,两者结合才叫做“冕旒”,帽子中间的长板子叫做“延”,如果你仔细看,延通常是前面圆后面方,意思是“天圆地方”,是不是非常讲究?
还有更讲究的,既要看使用者的身份,又要看典礼的轻重。比如:天子祭祀上天,就会用12旒;如果是祭祀社稷,就只需要5旒,玉也减少到5颗。如果是王公大臣,再依次减少,谁要是搞错了旒,那就是杀头大罪,所以“门帘”的第1个作用是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旒的第2个用处:挡住皇帝的眼睛。看到这里大家不免感到奇怪,挡住了眼睛不是让人生活不便吗?它的寓意是“蔽明”,意思是作为皇帝,看东西不可“察察为明”,一定要同时做到洞察大体而包容细小的瑕疵。
挡住眼睛的同时又挡住了皇帝的脸,让下面的人无法一眼看清皇帝的表情,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为了配合这个功能,冕旒两侧靠近耳朵的丝带上,还各挂了一颗珠玉,名叫“允耳”,目的是“挡耳朵”。
“充耳不闻”大家肯定知道是啥意思,那时候叫作“允耳不闻”,是提醒戴着冕旒的人切忌听信谗言,但允耳可不是真的塞到耳朵里,而是系挂在耳朵旁,提醒自己也提醒对方。
第3个用处:提醒皇帝注意仪态。戴着冕旒走路是很难的,走快了就会被“打脸”,堂堂皇帝被玉珠子打脸确实不好看,所以他们就要抬头挺胸,端正仪态,千万不要损了自己的威严。
所以别小看了这“门帘”,里面可是大有学问,体现了古代皇帝对身份地位的重视程度。其实后来替代冕旒的乌纱帽,也有相似的作用,是皇帝用来监督官员的,谁要是在下面乱动、搞小动作,乌纱帽的软翅就会乱晃,皇帝一眼就看到了。
所以宋朝时期,大臣们“开会”的时候纪律非常好,真是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在小小的帽子上也能大有作为。
参考资料:《周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ce7bfbe85b94c7edd1f54750707f5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