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褐斑病,又称花生早斑病。主要为害花生叶片,由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
近日,来自郑州市的花生种植户,在农管家“问答”提问:麻烦各位专家帮我看看这是什么病?
如下图:
农管家专家诊断
卢芃源(河南郑州市,西南林业大学)
你好,考虑褐斑病危害,防治 可用10%苯醚甲环唑 750/1000倍液 70%代森联300/700倍液 50%己唑醇800/1000倍液 75%肟菌酯戊唑醇4000/6000倍液 25%氟硅唑4000/5000倍液 12·5%氟环唑40/50毫升每亩 交替使用,加上叶面肥。
吕兰华(山东省聊城市,擅长植保技术)
褐斑病危害,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4000—6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氟嘧菌酯乳油2000—4000倍液等喷施防治。
郭欣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农艺师,技术站站长)
褐斑病,可用苯醚甲环唑、苯甲醚菌酯,异菌脲、戊唑醇,氟硅唑,吡唑醚菌酯等药剂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农管家知识大课堂——花生叶斑病
一、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状小斑点,随着病害发展,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达1~10mm。叶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留部3~5个幼嫩叶片。严重时叶柄、叶托、茎杆也可受害,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中间稍凹陷。
二、发病规律
1、品种因素。一般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感病。晚熟品种往往,发病重。
2、气候因素。降雨及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导气象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
3、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
4、侵入。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气流重复侵染。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侵染源。
三、花生叶斑病用药参考
80% 多·锰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600-800倍液 喷雾
77% 硫酸铜钙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600-800倍液 喷雾
20% 氟酰胺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90-112克/亩 喷雾
50% 代锰·戊唑醇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1.5%,3% 多抗霉素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75-150倍液(1.5%),150-3 喷雾
50% 异菌脲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250克/升 吡唑醚菌酯 乳油(中等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70% 丙森·醚菌酯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60% 丙森·己唑醇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500-1750倍液 喷雾
80% 硫磺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500-1000倍液 喷雾
25% 丙环唑 水乳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40% 多菌灵 悬浮剂(低毒) 使用250-500倍液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