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李小红:《梅学新探》

2023-11-09   古代小说网

原标题:新书推介|李小红:《梅学新探》

《梅学新探》,李小红著,学苑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内容简介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大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最美奋斗者”。有关梅兰芳的研究足以称之为“梅学”,而梅学始终是中国当代戏剧研究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但是直到21世纪初,这项研究所达到的学术高度依然有限,因为长期以来有关梅兰芳的研究和论述长于义理,而短于材料。

该书主要利用梅兰芳等人的生前著述以及笔者实地走访、查阅的相关资料,对梅兰芳的相关行迹、史实进行细致辨析和考订,试图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的梅兰芳形象。他对师友、同行、学生、家人等人的态度及其德艺双馨的养成之路,他的爱国情怀及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迄今仍有垂范价值和思政意义。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巡演,其演出动因、演出模式、对地方戏的影响等均对当下戏曲的繁荣、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 录

第一章 梅兰芳及其交游

第一节 《梅兰芳游美日记》中的梅兰芳

第二节 梅兰芳在世界

第三节 虽是路过不可忽略——梅兰芳1930年访日考论

第四节 被忽略的友谊——梅兰芳与徐志摩

第二章 梅兰芳秘书李斐叔

第一节 李斐叔之于梅兰芳

第二节 李斐叔生平考论

第三节 《梅兰芳游美日记》中的李斐叔

第四节 李斐叔生平再考

第五节 李斐叔笔下的旧京掌故

第三章 梅兰芳开封义演

第一节 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事迹钩沉

第二节 梅兰芳l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

第三节 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收支情况考辨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的全国巡演

第一节 梅兰芳1957年兰州演出考述

第二节 梅兰芳1957年西安演出考述

第三节 梅兰芳1958年郑州演出考述

第四节 梅兰芳1958年太原演出考述

附录

一 梅兰芳研究主要著作

二 梅兰芳研究主要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梅兰芳研究者都非常熟悉一段话,即1984年元旦吴晓铃先生为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作序时所说:“我们是多么企盼着能够出现一部《梅兰芳传》,一部《梅兰芳论》,一部《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一部或多部这类的专著呀!哪怕是一部或多部《梅兰芳文献长编》、《梅兰芳年表》、和《梅兰芳年谱》以及《梅兰芳身段谱》、《梅兰芳扮相谱》、《梅兰芳指法》、《梅兰芳歌曲谱》和《梅兰芳演出剧本全集》之类的导乎先路的资料性编纂工作呢,都是迫切需要的,而且这与为个人树碑立传毫无关系,这是关系我们民族文化的大事因缘,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

《我的父亲梅兰芳》

可见,当时梅兰芳研究之薄弱,学术研究最基础的资料工作都尚未启动,这与梅兰芳的成就极其不相称,难怪吴先生如此感慨。

2004年张一帆《1913年—2003年研究梅兰芳之成果综述》一文,对九十年间梅兰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指出九十年间梅兰芳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技术分析多,理论提升少;史料回忆多,美学探讨少;表、导演技术经验总结多,音乐、美术实践归纳少。”[2]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确实如此,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梅兰芳研究尚未深入。

那么新世纪以来吴晓铃先生的期待,无论是资料的挖掘整理、梅兰芳个案研究、梅兰芳所代表的戏曲艺术本体规律性研究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深入的推进。

譬如传记类除1996年刘彦君的《梅兰芳传》外又有李伶伶《梅兰芳全传》[3]、《梅兰芳评传》、《梅兰芳的艺术与情感》[4],梅绍武在1984年完成《我的父亲梅兰芳》之后又完成了《我的父亲梅兰芳(续集)》[5],梅葆琛《怀念父亲梅兰芳》[6],翁思再《非常梅兰芳》[7],李仲明、谭秀英《百年家族:梅兰芳》[8]及其各种版本的《梅兰芳》,以及各种丛书类的《梅兰芳》。

论梅兰芳的有任明耀《梅兰芳九思》[9],徐城北《梅兰芳百年祭》[10]、《梅兰芳与二十世纪》[11]、《梅兰芳与二十一世纪》[12]《梅兰芳艺术谭》[13]、《梅兰芳十九章》[14],陈纪滢《齐如老与梅兰芳》[15],齐崧《谈梅兰芳》[16],田汉《漫说梅兰芳》[17],宋春舫、陈子善编《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18],袁英明《东瀛品梅:民国时期梅兰芳访日公演叙论》[19],江棘《穿过“巨龙之眼”——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1919—1937)》[20],刘祯主编《梅兰芳与传统文化》[21],田民《梅兰芳与二十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22]等。

《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

探讨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有邹元江《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23]、刘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以及陈世雄、傅谨、郑传寅、孙惠柱、邹元江、康宝成、秦华生等学者关于梅兰芳表演体系来龙去脉、是是非非的各种论述、商榷和争鸣。

年谱类有王长发、刘华编著《梅兰芳年谱》[24]及其修订本[25],谢思进、孙利华《梅兰芳艺术年谱》[26]。梅兰芳身段谱、扮相谱、指法、歌曲谱也开始受到关注,譬如俞丽伟重拍了梅兰芳的手势指法并多次展览,而且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论文。

剧本方面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及2000年均有整理出版,并多次印刷,不过均为选集,而非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再次出版《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全四卷)》。

“文献长编”尚未出现,但梅葆玖、王文章、秦华生主编的《梅兰芳往来书信集》[27],2000年[28]、2016年[29]两个版本的《梅兰芳全集》,谷曙光《梅兰芳老戏单图鉴》[30]、《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31],王文章主编《梅兰芳演出戏单集(全三卷)》[32],梅兰芳纪念馆编《梅兰芳珍藏老戏单全编》[33],柴俊为《梅兰芳唱片全集》[34],黄天骥主编《梅兰芳表演艺术文献汇编》[35]、《梅兰芳研究海外文献集编(上、下)》[36],刘祯主编《梅兰芳藏珍稀戏曲钞本汇刊(全50册)》[37],傅谨主编《京剧史料汇编(民国卷)》[38],张志仁编《梅兰芳唱腔全集(全十卷)》[39]等,均为梅兰芳研究的深入掘进大开方便之门。

《梅兰芳全集》

新世纪以来的期刊论文更是非常丰富,截止2023年元旦,知网搜索全文含“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文章分别为9371、7797、3654、3478篇,程为梅的三分之二,而尚、荀二人只有梅的三分之一;以“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为主题的文章分别是413、372、107篇,而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文章则多达3364,基本是其他三人的十倍,自2000至2022年,分别为52、54、44、60、83、79、85、107、234、127、109、107、115、121、133、131、144、104、118、121、108、96篇,自2008年开始每年都在百篇以上,而新世纪之前仅有1994、1995年超过百篇,甚至很多年均是个位数。

梅兰芳的表演体系,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贡献,梅兰芳访日访美访苏及其世界性影响、艺术与政治的对话、东西文化的交流,梅兰芳与传统文化,梅兰芳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及其对现代戏创作的启示,梅兰芳与胡适、张彭春、鲁迅等新文化人士的关系,梅兰芳的演出剧目,梅兰芳与昆曲,梅兰芳与冯耿光、吴震修、李释戡、黄秋岳、罗瘿公等梅党人士,梅兰芳的书画与收藏,梅兰芳香港蒙难及蓄须明志,梅兰芳唱腔衍变等等一系列问题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开掘。

纵观21世纪以来的梅兰芳研究,2008年电影《梅兰芳》上映、话剧《梅兰芳》的演出以及梅兰芳大剧院的建成使得梅兰芳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热潮,尤其是电影《梅兰芳》不仅火遍国内外,还带火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话题,许锦文《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孟小冬》[40]、李伶伶《梅兰芳和孟小冬》[41]、蔡登山《梅兰芳与孟小冬》[42]均于2008年出版。

《梅兰芳和孟小冬》

2014年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之后,2015、2016年的梅兰芳研究再次出现高潮,并且热度持续未减。

近年来,梅兰芳纪念馆集合诸多研究力量不断推出系列著作、展览、讲座、文创产品和各种活动,2018年开始每年一次的“梅兰芳青年研究论坛”聚集了不少青年研究人才,2018年创刊的《梅兰芳学刊》已经出版了七辑,刊载了诸多重要文章和最新研究成果,2019年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成立梅兰芳研究中心并聘请多位学术顾问和特聘研究员,2022年成立“梅兰芳研究会”,吸纳了全国各地大部分梅学研究者,在梅学研究热潮中,梅兰芳纪念馆无疑成为首屈一指的研究重镇,厥功至伟。

除此之外以梅兰芳为研究对象的学者越来越多,选择以梅兰芳作为学位论文尤其是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说明梅兰芳研究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老中青梯队健全。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来,梅兰芳研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麦李湛以及陈世雄、周丽娟、冯伟等人对梅兰芳访苏资料的挖掘,包括1935年4月14日“梅兰芳剧团访苏总结讨论会”真面目逐渐浮出水面,使得访苏研究逐步深入。

袁英明、李玲、李莉薇以及日本学者平林宣和等人对梅兰芳访日研究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的田民、洪朝晖,香港的汪卿孙以及国内的江棘、张诗洋等人近几年的研究开拓了梅兰芳访美研究的新局面。

《舞台生活四十年》

目前梅学可谓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谷曙光《反思当代的梅兰芳研究:重复与遮蔽》[43]指出了梅兰芳研究中存在数量多质量低、选题重复单一、研究不够深入精细、有些著述错讹较多等问题,并直指文献的深入开掘与精细研读依然是梅兰芳研究的重点。

笔者以为,除了以上所言,梅兰芳研究还有一些不足,譬如数据库资料运用者多,实地查访资料者少,致使没有数据化的资料尚未得到充分发掘;资料多,系统运用者少,资料的发掘本是为研究服务,但有些资料出版后,研究者尚没有系统利用;前多后少,即建国前的梅兰芳研究者多,建国后的梅兰芳研究者少;外多内少,研究梅兰芳出访日美苏者多,而对梅兰芳出访朝鲜、欧洲以及在国内接待外宾和艺术团体并同样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研究者少;宏多微少,即宏观、中观问题研究者多,微观问题研究者少;可持续研究课题多,但能够持续研究者少。

本人水平有限、力量不足,多关注梅兰芳研究中被忽略的文献和微观问题,希望自己的探索可以为梅兰芳研究拾遗补缺。

注重一手资料的搜集并进行辨析、互证,是首要任务。如梅兰芳开封义演一事,笔者两次去河南省图书馆查找资料,并把《河南民报》与各种原始文献《申报》《大公报》《天津益世报》《时报》《民报》《新闻报》《晶报》以及郑剑西的《万万庵日记》等相互印证,得出不少确凿结论,纠正了前人的说法。仅《万万庵日记》字迹的辨认,笔者请教的业内专家多达二十余人。

《梅兰芳歌曲谱》

笔者注重建国后梅兰芳研究,并有幸采访到太原1958年全程接待、陪同梅兰芳的工作人员,并数次奔赴上海、兰州、郑州、青岛等地查找资料,并对其中可疑的地方进行甄别考证。

由于梅兰芳的艺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臻于成熟,建国后只排了《穆桂英挂帅》一出新戏,也由于民国资料有各种数据库可以利用,建国后梅兰芳全国巡演的资料多需到当地查找,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学界长期对建国后的梅兰芳研究偏弱。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只有全面关注梅兰芳的生命历程,才有可能还原一个完整的梅兰芳。

毕竟梅兰芳有12年时间生活在新中国,这12年为了让更多人民群众看到自己的演出,梅兰芳足迹遍及19个省市、30余个城市,一走一个月,甚至数月。

梅兰芳曾总结过1914年他第二次上海演出归来“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第一类仍旧是穿老戏服装的新戏,如《牢狱鸳鸯》;第二类是穿时装的新戏,如《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第三类是我创制的古装新戏,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第四类是昆曲,如《孽海记》的《思凡》,《牡丹亭》的《春香闹学》,《西厢记》的《佳期拷红》,《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

十八个月他和团队编创、排演了四类十几出戏,不能不令人感叹其工作劲头、劳动强度和创新能力。所以有人惋惜建国后梅兰芳的演出剧目却只有“梅八出”,然而当我们梳理了梅兰芳建国后巡演的足迹,就会发现他何以建国后只排了一出新戏,除了政治环境、文艺政策,时间就是最大问题。

《梅兰芳藏珍稀戏曲抄本丛刊》

但是生活在新中国的梅兰芳,其观众群体空前扩大,从“贵族艺术品”成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这才是他艺术价值所在。

对于梅兰芳的世界性影响,学者多注意他1919、1924,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这些问题非常重要,确实需要投入极大精力。

但他1930年访美中途来回经过日本以及1956年访日研究较为薄弱,1935年访苏后访欧四个月、1952年出访奥地利、1953年赴朝以及他在国内不断接待外宾等问题几乎无人关注,这些问题固然没有前四次出国访问演出重要,但也不应完全置之不理。

有关梅兰芳出访研究成果颇多,本书第一章第四节简单勾勒梅兰芳屡次出访行程,旨在呈现出访研究中的薄弱之处,以方便未来之研究。

研究者多聚焦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出访演出等宏观问题,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大量硕士论文关注的基本都是中观问题,但相对较小而又颇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应被忽略。

譬如冯耿光、吴震修、李释戡等梅党人物陆续进入学者视野,但梅边人物的秘书群体却不被人注意,李斐叔除了《梅兰芳游美日记》外,尚有不少记述梅兰芳行迹的文字存世,为学界研究梅兰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确论。

本书前两章多利用李斐叔及其相关资料,对所涉时间、地点的考证都尽量精确,有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这为学界了解梅兰芳行迹提供了可靠资料。

《梅兰芳游美日记》

由于工作岗位、工作要求不同,研究者不能集中于梅兰芳研究,研究内容常常有所变换,这是多数学者的无奈。本着所涉问题多为可持续研究的课题,如梅兰芳的交游、梅兰芳及其秘书、建国后的梅兰芳等问题皆是无法穷尽的话题,笔者希望自己可以在此领域持续耕耘。

本着主要利用梅兰芳及其秘书生前著述以及其它笔者实地走访、查阅的相关资料,对梅兰芳的相关行迹、史实进行辨析和考订。

第一章是对梅兰芳及其交游的研究。包含《被忽略的友谊——梅兰芳与徐志摩》《<游美日记>中的梅兰芳》《虽是路过 不可忽略——梅兰芳1930年访日考论》《梅兰芳在世界》《梅兰芳之绘画与交游》五节内容,涉及梅兰芳与新文化人士徐志摩、胡适、张彭春等,以及与李释戡弟弟李择一、张学良弟弟张学铭、著名画家齐白石、甘肃省长邓宝珊、驻日公使汪荣宝、日本富豪大仓喜八郎、日本画家横田氏等的交往情况,试图呈现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的“肉身”梅兰芳。

第二章为梅边人物考论,主要探究梅兰芳及其秘书李斐叔。

近几年梅边人物逐渐走入研究者视野,但由于资料难觅,也因为李斐叔曾为汪伪政府职员,李斐叔一直为学界所忽略,但李斐叔为梅司笔札、代梅书画、代梅演说、做梅剧团代言人;李斐叔与梅兰芳分离的日子,靠回忆梅兰芳卖文谋生,他的《梅边杂忆》《凭梅馆掇艺》《苏联的戏剧》以及因为职责所在而记录的《梅兰芳游美日记》《梅兰芳游俄记》,为我们呈现了梅兰芳方方面面的活动和交往,客观上为我们研究梅兰芳留下了不少可贵的资料。

李斐叔

因此,李斐叔之于梅兰芳意义极大,不可忽略,本章五节内容《李斐叔之于梅兰芳》《李斐叔生平考论》《<梅兰芳游美日记>中的李斐叔》《李斐叔生平再考》《李斐叔笔下的旧京掌故》,乃是学界首次对李斐叔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

第三章为梅兰芳行迹考述,主要考查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包含《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事迹钩沉》《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收支情况考辨》三节,对《河南民报》《申报》《大公报》《天津益世报》《时报》《民报》《新闻报》《晶报》等民国旧报纸以及郑剑西的《万万庵日记》等相关资料进行广泛发掘、爬梳剔抉、互相印证、详细钩沉,弥补了此前相关研究的不足,纠正了诸多错讹。

第四章聚焦于梅兰芳建国后的全国巡演。生活在新中国的梅兰芳为了让更多人民群众看到自己的演出,除了数次去上海、天津演出之外,还到汉口、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青岛、石家庄、无锡、广州、南京、泰州、扬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兰州、西安、洛阳、蚌埠、淮南、合肥、郑州、邢台、太原以及福建前线演出,但其行迹及其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学界一直未曾深入系统挖掘。

《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笔者近年来尝试沿着梅兰芳的足迹发掘其全国巡演的资料并做一系列研究,限于篇幅和时间,本章暂收四节内容《梅兰芳1957年兰州演出考述》《梅兰芳1957年西安演出考述》《梅兰芳1958年郑州演出考述》《梅兰芳1958年太原演出考述》。

第五章介绍《梅兰芳全集》编纂过程、心得体会及该书出版后学界的反映和评价。其中《<梅兰芳全集>编撰自述》是对《梅兰芳全集》编纂初衷、过程及《梅兰芳全集》特点的介绍和总结,《<梅兰芳全集>首发式纪实》呈现了《梅兰芳全集》首发式现场及学界同仁的评论,《<梅兰芳全集>编纂背后的故事》,重在彰显学界对《梅兰芳全集》编纂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以及诸多学人的高风亮节。文中也有梅兰芳生前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情况的详细梳理,并注意到梅兰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附录一是笔者撰写的会议综述,记录了2014年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中国戏曲学院在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连续举办的两次有关梅兰芳研究的学术盛会以及会议上的精彩发言和真知灼见,当年梅葆玖先生在会上均有致辞,不想2016年先生即驾鹤西去。收录此会议综述,再现当时盛况,也算是对梅氏父子的缅怀吧。

附录二是笔者整理的梅兰芳研究主要专著和学位论文索引。梅兰芳研究一直是戏曲研究中的显学,研究资料浩如烟海,笔者对梅兰芳研究相关专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学位论文均按年代进行了分类整理,但因篇幅所限,也因建国前文章多在数据库可以搜寻、建国后期刊论文多在知网可以搜索,报纸文章多数为应景之作质量高者不多,是以本附录仅收专著和学位论文,按年代依次排列,专著则尽量查找到出版月份,按时间先后编排。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

因时间和力量有限,此索引恐非全璧,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纵览这些资料,可以把握梅兰芳研究的走向和趋势,希望笔者的梳理可以为研究同仁以及其他各种群体的读者提供方便。

后 记

出身于古典文学专业的我,硕士论文为《<笠翁曲话>研究》,博士论文为《<鼎峙春秋>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为《中国评书研究》,本以为之后的研究会沿着这些方向继续深入,但2013年中国戏曲学院成立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我有幸成为国戏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此开始与梅兰芳结缘,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巨大影响使我的研究兴趣自觉转移。

本书便是笔者在学院各级领导支持下作为骨干力量参与编纂八卷本《梅兰芳全集》之后,陆续撰写的有关梅兰芳的研究成果,部分章节已在《文艺研究》《戏曲研究》《戏曲艺术》《中华戏曲》《中国图书评论》《中华艺术论丛》《文史知识》等刊物上发表,其中《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梅兰芳全集>编撰自述》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游美日记>中的梅兰芳》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在此,特别感谢中国戏曲学院和诸多刊物对笔者的培养和提携,希望笔者的研究可以为中国戏曲学院“四个中心”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梅兰芳全集》

更希望笔者的探索可以为梅兰芳研究呈现一些新资料、提供一些新维度。梅兰芳一直是京剧学研究中的显学,热点中的热点,学习、研究其表演艺术的不在少数,笔者非表演专业出身,对梅兰芳的舞台表演艺术不敢置喙,而更为舞台下的梅兰芳深深吸引,尝试贴近其心灵,触摸其内心,也许更能了解梅兰芳何以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德艺双馨”“立德树人”,均是“德”字先行。梅兰芳是“德艺双馨”的典范,被陈毅副总理赞为“一代完人”,因此舞台上下的梅兰芳均值得大书特书,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值得所有人学习。

近两年笔者为国戏硕士生开课《梅兰芳研究》、为本科生开课《舞台下的梅兰芳》,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成为同学们了解梅兰芳的途径和参考之一,更希望通过对梅兰芳艺术人生中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介绍,服务于国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中国戏曲学院“国戏文库”的资助,对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及院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推荐,谨致谢忱。

感谢学苑出版社副社长潘占伟及责任编辑周扬,他们的辛苦付出,使本书增色不少。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2023年7月26日

《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

个人简介

作者近照

李小红,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曲艺理论研究。在《文艺研究》《戏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2020年主持完成文化部课题“《〈鼎峙春秋〉与京剧三国戏》”,参与2014年北京哲社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梅兰芳生前文献搜集、整理暨《梅兰芳全集》的编纂”、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宫廷戏剧史料汇编与文献文物研究”等10余项。

先后获得2019年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22年第三十六届田汉戏剧奖•理论三等奖。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 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2] 《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3]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4] 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

[5]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7] 中华书局2009年版。

[8]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版。

[15] 黄山书社2008年版。

[16] 黄山书社2008年版。

[17] 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18] 海豚出版社2011年版。

[19]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1]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年版。

[22]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2年版。

[23] 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4]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

[26]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27]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6年版。

[28] 梅绍武、屠珍等编《梅兰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 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30] 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

[31] 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

[32]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33]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

[34]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35] 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出版社2018年版。

[36] 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出版社2018年版。

[37]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

[38] 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

[39] 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0]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2] 黄山书社2008年版。

[43] 秦华生、刘祯主编《梅兰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梅兰芳先生暨梅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第150-154页。

张一帆:奇双会 南北和——梅兰芳、俞振飞的艺源与艺缘

张一帆:名实之辨——对梅兰芳“‘移步’而不‘换形’”说的时代解读

张一帆:梅兰芳与齐白石的墨缘与戏缘

金昱杉:一张梅葆玥老照片中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