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诗与画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尤为人所推崇。“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言的诗”,有些诗,如画;有些画,如诗。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让诗与画在现代科技和多元艺术的“催化”下奇妙融合,以“诗画合璧”的新颖视角,为观众呈现出一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节目从近千个作品中筛选出50多首诗文和40余幅画作,讲述诗画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描绘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时代长图。节目播出后,迅即引发业界高度关注。截至目前,节目累计斩获全网热搜162个,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10亿,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超1.2亿。有观众感叹:“诗、画、乐、舞的结合,把中国水墨画解读得更加灵动,形象深刻。”
诗画合璧,升华“诗情画意”新维度
《诗画中国》总导演田梅,多年来致力于文化类节目的深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怀着一份使命感和敬畏心,也在不断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和灵感。”《诗画中国》在这样的初心和探索下应运而生。
作为大型季播节目,《诗画中国》每季11期、每期90分钟,每期呈现4到5幅名画,包含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在每一场演绎中,“开卷”环节将观众带入诗画的历史之中;“入卷”环节以赏心悦目的呈现对诗画之美进行创新表达;“赏卷”环节在多维思考的碰撞中激活作品的时代价值;“合卷”环节则定格经典画面,让整场“丹青之旅”徐徐落幕。
策划阶段,导演组在专家们的协助下,认真梳理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随后围绕每幅画作设计具体的呈现形式。从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中提取灵感,希望找到最极致的表达方式,让诗画作品在荧屏上“活”起来。
“屏上一分钟,屏下百人功”,《诗画中国》经过不懈探索革新了文化类节目的表达方式,但创作中的每一步却如履薄冰。不光前期的诗画选择是大工程,如何让一山一石、一字一句赏心悦目地“跃然纸上”更是难点。如何在输出科普性知识、深挖作品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力量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亦是困扰节目组的难题。
相较诗歌,绘画是具有更高门槛的艺术欣赏门类。“以诗入画”正是节目组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诗与画是中国人精神风骨与审美旨趣的重要依托。节目通过“诗画笔墨互为”的方式,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美学特征和文化象征,满足了观众对中国式审美的期待。
“诗”与“画”的结合,既要循古意,又要赋新意,节目中诗与画的结合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作品本来就是诗画结合之作,如郑板桥的《竹石图》、王冕的《墨梅图》,具有天然的“诗画合一”的特点;第二种,诗文和绘画互为题材,如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浔阳琵琶图》,该画取自诗人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意,节目呈现时融合诗意和画意,叠加二者情感;第三种,画作与诗歌并无关联,而是通过对经典的文化解读,从千年文脉中挖掘写意精神,赋予画作全新的诗意。例如,节目带领观众从范宽笔下的《溪山行旅图》,领略“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旷达意境。《诗画中国》的“诗”不仅仅是“诗歌”,更是诗意的文化象征,也是对传统经典诗画的创造性融合。
在首期节目中,老戏骨李光复化身“山间行者”,踏入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沿着极具绢画质感的山道攀援而上,欣赏大美风光。第二期节目中,许嵩、方文山联手创作中国风歌曲《纸上雪》,描绘了《江干雪霁图》中的山河雪景,诠释出闲适淡泊的生活意趣,也道出了王维诗中“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的心怀。《纸上雪》的创作演绎,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遥相呼应,有网友不禁感慨:“苏轼曾叹王维诗中有画,吾今叹许嵩曲中有画。”
技术赋能,打造极致文艺盛宴
诗歌和绘画都是二维的艺术形式,“只可静观而不能灵动”。《诗画中国》以诗、画、音、舞、曲等艺术形式为“纸”,以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为“墨”,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理念为“笔”,辅以电影级别的制作,为每幅经典画作量身打造了可视、可听、可感的“写意空间”,精心描绘了一幅富含中华文化魅力的大型影视音“立体画卷”。
“技术与艺术融合”是节目的第二个突破口。每幅画作的创造性表达都致力于挖掘不同艺术载体的融汇,结合科技手段,满足年轻观众追求新奇特的审美需求,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奇观”。“置身千年前的中国山水画是何体验”等话题频频登陆热搜榜,这足以看出《诗画中国》正激起一波波不断扩散的文化涟漪。
《诗画中国》中的每一次视听呈现,都是导演组邀请国内各艺术领域顶尖专家,耗费数月的精心策划之作。例如节目组与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北京人艺的编导、沈培艺舞蹈团队、崔晓东服装团队,对《溪山行旅图》进行视觉化呈现,共同演绎一场千载难逢的“相遇”。为了能够构建出范宽笔下的山水画境,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将《溪山行旅图》拆分为近100个元素,进行后期三维的特效制作,其中对树木、山石、瀑布等所有的元素,都进行了场景还原,真正做到让古画“活”起来。
小演员韩昊霖戴上VR眼镜,“穿越”到古画《货郎图》中,在小泥人的带领下细致展示货担中的葫芦、不倒翁等货物,引领观众开启一场“民俗博物馆”观赏旅程。青年舞蹈家郝若琦化身《公孙大娘舞剑图》的主角,在舞台上演绎画中人的剑法,借由特效呈现出剑气,让观众更加直观地领会画家笔下飘逸潇洒的舞动轨迹。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者化身《昭陵六骏图》中的六匹战马,在铿锵战鼓声中威武奔腾,映照出雄壮的大唐气象……
《诗画中国》借助技术之魅,让古老的诗画经典以全新的活力绽放在观众面前,以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气韵生动、气象万千的诗画中国,展现出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创新表达,年轻视角拥抱传统文化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正展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姿态。总导演田梅说:“我们坚守在这片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很欣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充满活力的姿态,俘获了广大观众甚至是年轻观众的心。”《诗画中国》用新颖前沿的表现手法、新时代的美学语汇,重塑、再现诗情画意的中国,为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添上了别有风致的一笔。
“与时代同步伐”是《诗画中国》的第三个突破口。无论在表演者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技术形式的实践上,《诗画中国》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创造符合时代的当代性表达,以可感、可观、可爱的视角拥抱传统文化,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激发出深藏在时代肌理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
第四期节目中,王珮瑜与儿童京剧演员们,通过情景舞台剧和京剧结合的方式,串联演绎了三国戏经典唱段《空城计》《定军山》《群英会·草船借箭》与《长坂坡》,为观众带来舞台版的“清宫戏画”。“清宫戏画”可谓是中国戏曲人物和演出场面的“写真集”,是珍贵的文物,更是现代京剧的参照。王珮瑜和儿童京剧演员们对京剧的创新呈现,把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脉,浓缩在一方舞台之上,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激发出传统艺术崭新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如同万古江河,奔流不息,诗笔与画笔共同记录着历史历程,传承着精神血脉。中华文明悠久而璀璨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类节目最宝贵的生命力,将带给创作者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诗画中国》把“赏画”变成一种视听享受,通过虚与实、古与今的融会贯通,将诗画本身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也让更多年轻的受众从古代诗画中获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感受。
《诗画中国》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一系列创新融合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唤起广大观众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的同时,也将激发年轻一代的观众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