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人尽皆知,可谓家喻户晓,至今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北宋时期,年幼的他和一群伙伴们玩耍,亲眼目睹其中一人落入水缸中。不过,他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吓得哇哇乱哭,而是镇定自若地用石头砸缸救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进北宋,走进这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为了抵制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司马光出生于河南光州光山。当时,父亲司马池正担任着光山县令,因而给儿子取名为“光”,从小就悉心教导他读书学习。
司马光不仅天资聪明,而且勤奋好学,七岁时便能背诵《左氏春秋》并通晓要意,属于典型的“别人家孩子”。在一次玩耍时,他竟然还做出了“砸缸救人”的壮举,简直轰动了京洛一带。
司马光的聪明好学、博学多知和勇敢无畏,越来越被父亲喜欢,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儿子。甚至于,就连平时涉政、郊游和访友都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下增长了见识,被夸赞“凛然如成人”。
由于各项都很出色,司马光被当时的许多大臣和名士一致看好,尚书张存甚至主动订立婚约将女儿许配。1038年,也就是宝元元年,十九岁的他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就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同年,又迎娶张氏为妻实现了双喜临门,实在是羡煞旁人。
1039年,也就是宝元二年,因为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也主动申请改任了苏州判官。不过,正当他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时,母亲却不幸病逝了,从此辞官回乡丁忧守孝。
党项人是西羌族的支裔,最早盘踞于青海一带,长期都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还在唐末平定黄巢起义时被唐僖宗册封为夏国公。北宋建立后,首领李继迁率部归顺,但依然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随着辽国崛起,他们又向对方称臣,基本上臣服于两强之下。
通过对吐蕃和回鹘等地的征伐,党项人逐渐夺取了西凉府、甘州、瓜州和沙州等地,势力范围扩大后也拥有了与宋辽叫板的资本。1032年,李德明病故后由太子李元昊继位,开始了更加疯狂和激进的扩张之策,甚至图谋称帝建国与宋辽两国平起平坐。
可惜!宋军对外作战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只不过,北宋的国力太过强大,以至于西夏“不败而败”,实在是因为耗不起才被迫媾和。
1041年,也就是庆历元年,司马光刚刚为母亲服丧期满,父亲司马池却病死在了晋州。于是,他和兄长司马旦扶灵回到了故乡夏县,悲痛地表示“平生念此心先乱”。
为父丁忧期间,司马光将满心的悲哀都化作了创作的动力,写出了《四豪论》、《贾生论》和《十哲论》等名篇。同时,他也真切感受到了下层百姓的疾苦和无奈,希望入仕为官安邦治世。
1044年,也就是庆历四年,司马光丁忧结束后重新为官主政丰城县,短短半年时间便“政声赫然,民称之”。两年以后,他接到诏旨调任大理评事,从此成为了一名京官。
1047年,也就是庆历七年,贝州农民王则起义后自称东平郡王,开始与朝廷公开为敌。当时,司马光父亲的生前好友庞籍正担任着枢密副使,他连夜写成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对方献计献策,提出了恩威并施和分化瓦解的策略,仅仅两个月便平定了这次起义。
1055年,也就是至和二年,庞籍前往并州出任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也在他的提携下改任了并州通判。当时,他已经年满36岁,虽然和妻子张氏恩爱如初但却始终无儿无女。
封建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妻子张氏不愿意委屈丈夫,于是悄悄购入一个美女为妾。不过,司马光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连看都没看,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格,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客观来说,司马光的方方面面都称得上是封建社会的“模范官员”,除了不贪财、不恋权和不好色,而且还心怀社稷和忠君爱民。问题来了,就是这样一位“楷模”,为何会亲手开启了北宋党争,又亲手摧毁了王安石变法?
或许是多次在基层履职的缘故,亦或许是成熟稳重的缘故,司马光的政治理念日益保守,与青年时期简直判若两人。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的“一生之友”和“一生之敌”王安石,二人相互敬佩但却相互不服。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12月,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比司马光年轻两岁。毫无疑问,二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也都是为了实现大宋王朝的中兴,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对于国家的现状,王安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而且还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只不过,当时的宋仁宗已经力不从心,故而没有准奏,只是嘉奖了他的忠君爱国而已。
在王安石的推动下,被称为最后一次机会振兴北宋的“熙宁变法”开始了。果然,变法很快就初见成效,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的各种矛盾,也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是!由于这次变法的步子太大,胆子也太大,极大地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而且,王安石此人太过于理想化,也太过于天真,认为所有人都会像自己一样支持和维护变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为了反对派,甚至就连中间派也临阵倒戈了,比如司马光。
司马光在变法之初,尽管认为这种“高大全”的变法举措极难成功,但还是抱着谨慎和乐观的态度予以了支持。最起码,他没有进行过明确的反对,也绝对不是反对派的成员。
就以王安石变法中最著名的“青苗法”为例,规定各州县的农民在夏秋两收前可以向官府借贷现钱和粮谷。当然,各地官府也会收取不高的利息,这样既能缓解农民困难,又能增加朝廷收入,看起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实际的变法过程中,各级官员往往都是阴奉阳违,理解力和执行力都出现了重大偏差。于是,有人为了谋取私利而提高了利息,有人为了骗取政绩而虚报了产量,各级政府层层加码欺瞒朝廷。
除了青苗法,像水利法、保甲法、募役法、将兵法和均税法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句话,经书不错,但却被一级一级的和尚们念歪了,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加之,反对派们利用一切手段破坏新法,甚至采取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同归于尽之策。于是,越来越多的百姓们开始怨声载道,开始采取了怀疑和抵制的态度。
最关键的是,曾经无比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开始犹豫了,在一班近臣和权贵的诋毁下终于动摇了。见此情景,反对派们一拥而上纷纷落井下石,郑侠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皇帝作为证据,文彦博还把“天久阴”和“华山崩”等不祥之兆拿出来说事。
在反对派和改革派硬杠的同时,中间派们却开始变节倒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马光。一次,他和王安石甚至当着宋神宗的面进行唇枪舌战,而且谁都不肯让步,一个坚持“大刀阔斧”,另一个则坚持“徐徐图之”。
在反对派的持续攻讦下,宋神宗终于不再支持王安石,甚至下旨废除了争议较大的部分新法。老皇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赵煦继位,朝政大权完全被太皇太后高氏所把持,而她历来就非常仇视新法。
1074年,也就是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免了参知政事一职,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被贬为江宁知府(今江苏省南京)。同时,司马光被朝廷召回担任参知政事,他不仅重新起用守旧派大臣,而且还接连废除了绝大部分新法。
身处江宁的王安石欲哭无泪,眼见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被消除殆尽,已经到了五内俱焚的程度。结果,他在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得知王安石过世的消息,司马光显得十分悲痛,还坚决要求优渥对方的家属和亲眷。据《宋史》记载:
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
可以说,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没有个人矛盾,只是政见不同而已,算得上是君子之争。只不过,正是他的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不仅直接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而且丧失了北宋最后一次可以中兴的机会。
如果,当年的王安石变法能够取得成功,北宋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但是,这也只是假如而已,历史无法回头,更无法改变。
欢迎关注支持@文史不假,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