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一座700余年的古村,谢氏均源于此地

2019-11-15   耒阳生活圈

我曾经多次踏上这块土地,去探寻古村的历史遗迹。这是一个沉睡在耒阳西乡山野中数百年的世外桃源,舂陵江从村前缓缓流过,没有人知道它究竟绕了几个湾,偶尔河水喧哗的映着两岸景色。整条河流清澈透底,咋看似乎无色,而周围的山水呈现浓厚绿色,远处古老的村庄一片黛瓦白墙,它们融合在一起,比任何画家调的色彩都和谐生动,这个古老村庄就是仁义镇的小冲湾。

小冲湾所在的仁义镇,从前叫罗渡镇,这个乡镇历来处于“三乡四县”的交界地带,地形南北狭长,面积约97平方公里。村内原住民均为谢氏后裔,谢氏家谱里记载,其先祖自宋代晚期由江西南昌迁入该地建宅立村,聚族而居,后经明、清、民国时期逐步发展而形成目前的古村规模。古村后侧有凤凰山、观音岭环抱,前侧舂陵河常流、河水清澈,一派安逸的田园风光,如今谢氏子孙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七百多年。

罗渡古村现存传统建筑多为清代中晚期遗存,宋朝时谢致远先生携家落户于此,耒阳谢氏以“宝树第”为总堂号。据村内老人介绍,耒阳地区其他的谢氏均是从罗渡小冲湾分支而搬迁的。经过数百年的建设,谢姓后裔又各设门号,依次修建“东山世家”、“蓝田第”、“江左名家”、“凤毛第”、“谟经公祠”、“槐荫第”、“德隆荫远”等一批传统建筑。

旧时小冲湾的交通颇为不便,主要依靠舂陵水船运,自古以来罗渡船运站是舂陵水上最大的一处码头,在明清时期就是常宁、衡南、耒阳、安仁的货物集散地。那个时候罗渡码头河街两旁的古商铺,分布有票号、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绸缎庄等等,几乎包容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逢圩旺季时运送货物船只多达百余艘,我们沿着河岸寻找,还能见到七、八处古码头遗址,当地流传的“桥对桥、庵对庵”之处就是与对面常宁县白沙镇相对望的码头,可见当时罗渡码头呈现乡村商贸一派昌盛繁华。

《耒阳县志》记载:“罗渡镇,在县西南五十里,旧有巡司。”“国朝康熙二十八年,始立罗渡镇大禾滩二水潭,设巡船查舟楫”。《一统志》也记有:耒阳有罗渡巡检司。据史载,旧时清代耒阳唯一的巡检司就设在罗渡镇,配置有弓兵数名,巡船数艘,用于保护过往商旅的安全及缉捕盗贼。村内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能指出当年的巡检司遗址,颇有意思的是,这些老人们很多不识字,可是当我问起巡检司在哪儿,他们都能带我们去到那个地方,并远远地指给我们看。由此可见,清代耒阳罗渡镇设置巡检司,说明这里自古就是耒阳通往常宁、永兴的关津、要冲之处。直到今天,罗渡码头经过维修后,仍在使用,依然是当地村民们往返常宁白沙镇最短最便利的主要通道。

寻访小冲湾,翻开谢氏家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古老村落曾出了一门父子三进士,这就是明代监察史谢文祥及其两个儿子创造的奇迹。《衡州府志》记载:明成化初年,谢文祥由进士授翰林,任“刑科给事中”(明代官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后升监察御史。明成化丁未(1487年)其长子谢谘升重庆府同知。明弘治十六年五月,其三子谢讷封刑科左给事中。在科举时代,“一门三进士”即视为殊,何况还出现父子同任监察史,不得不说创造了奇迹。

谢文祥对修建牌坊情有独钟,据史可查,与他有关联的牌坊已知5处。他的一生中,曾先后与胡文壁、谢咨修建了“澄清坊”(位于耒阳古城原按察司行署左侧);与举人谢文善修建“双凤坊”(位于原县南正街);与谢咨、胡文壁、伍先凖建立“进士坊”,后只存凖坊;与谢必贤、谢咨、谢讷建立“奕世科名坊”(位于原县南)。嘉靖壬子(1522年),郡守蔡汝楠命邑令马宣为谢文祥修建了“湖南柱史坊”(原南正街东侧)。

谢文祥一生刚正耿直,秉性敢言,政绩斐然。他和罗伦、庄旭三人,“性皆骨鲠”,这三位“硬骨头”的朝廷官员,世号“三刚”。由于身为监察御史,谢文祥在任期间曾弹劾不少官员,也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后来遭到贬谪,降为南陵县县丞。文祥赴南陵任时,朝廷中的罗伦、陈献章、李东阳等政界名流,皆赠诗慰勉。刘大夏《赠御史谢元吉谪南陵》诗云:“莫道此行身便了、百年事业待重来”,陈献章《寄南陵丞谢文祥》诗云:“湖南柱史不可当、八尺长躯满面霜”。谢文祥在三十七岁时,以疾告休,一如既往,保持刚正而返乡,归隐山林。虽然这些早已载入史册,遥远而又模糊,可是我们坚信,在罗渡的山山岭岭上,都曾留下他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