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地黄不良反应及中毒,这四个问题你了解吗?|临床“药”点

2019-12-04     医脉通心内频道
洋地黄类药物具有正性肌力、影响心脏电生理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临床中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治疗。但地高辛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临床应用时容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消化道症状

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常为中毒先兆,易被忽视,需与右心衰竭加重鉴别。

(2)视觉异常

视物模糊、黄视、绿视等,视觉异常为中毒先兆,发现后需及时停药。

(3)心脏表现

心脏表现是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最危险的毒性反应,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出现,特征性表现为快速心律失常合并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如房性或交界区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患者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的是多源性室性早搏(呈二、三联律)、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心衰一度好转后突然或缓慢加重应警惕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后心电图出现鱼钩样ST-T改变,称为洋地黄作用,并非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表现。

图1 “洋地黄效应”的典型心电图改变

(4)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失眠、昏睡、谵妄等。

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因素很多,除药物剂量外,影响其吸收、分布和清除的因素发生改变均会影响血药浓度,如年龄或脂肪存储增加引起的分布容积改变、低白蛋白血症引起的蛋白结合减少、肾功能下降等。

药物:地高辛是肠和肾P糖蛋白的一种底物,改变P糖蛋白活性的药物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和胺碘酮。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可抑制Na+-K+-ATP酶活性,增加心肌组织对地高辛的敏感性,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存在心肌缺血的患者初始剂量应减少(较常规剂量减少25%~50%)。

其他:低氧血症、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可诱发地高辛中毒,心功能越差越易发生中毒。不良反应常出现于地高辛血药浓度>2.0 μg/L时,但低钾、低镁、心肌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即使血药浓度较低也可发生中毒。

如何预防洋地黄中毒?

应视个体情况采用小剂量,如地高辛0.125 mg 1次/d或隔天1次。开始用药后注意观察中毒先兆,特别是消化道症状和视觉异常,对体重指数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警惕。

密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口服地高辛后分布到组织需要数小时,应在服用药物至少6 h后检测血药浓度,若采样时间在末次服药6 h内,检测值反映地高辛的分布相。

避免可能促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各种因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高钙血症、高钾血症)、心肌缺血、低氧血症、酸碱失衡、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详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熟知药物相互作用。地高辛与多种药物有相互作用,不仅可能影响疗效,还可能增加中毒风险,合用时要及时调整剂量、监测血药浓度。

表1 地高辛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洋地黄中毒如何处理?

(1)停药

临床怀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时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同时停用可引起低钾血症的药物。

(2)纠正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

口服或静脉补钾,将血钾补充至4.5~5.0 mmol/L。但存在高钾血症、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止补钾。

(3)治疗心律失常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出现快速心律失常时,电击能诱发室颤,因此禁止采用电复律。苯妥英钠具有解毒效应,可采取100~200 mg加注射用水20 ml缓慢静注,如情况不紧急,可口服(0.1 mg、3~4次/d)。

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

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无症状者可密切观察,有症状者可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植入临时起搏器。

对于严重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患者,如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心脏骤停、高钾血症、器官功能异常和地高辛血药浓度极高时,建议使用地高辛特异性抗体。

发生心脏骤停时,在应用地高辛特异性抗体后心肺复苏至少持续30 min以上。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纠正后,应仔细分析中毒原因,慎重选择剂量和血药浓度监测方案,避免再次中毒。

文献索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洋地黄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11): 857-864.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U8r3m4BMH2_cNUg36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