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是一样的,充满着对孩子无私的关爱。自打孩子出生以后,每天都精心呵护,稍长大后,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更是倍加关爱。可此时,有没有想过,你对孩子的爱可能影响到他的未来。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通往游乐园的地铁一号线这站的乘客分外的多,这时候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妈妈带着孩子进入地铁,手里拿着孩子的书包,地铁上的人分外的多,可是并没有人给这对母女让座,妈妈带着孩子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蹲了下来,就在地铁刚开出去几站的时候,孩子可能是玩累了,就有些困了,这时候妈妈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轻轻地拍着,孩子进入了梦乡。
车厢里真的是人多又拥挤,孩子的妈妈就长时间的保持着一个姿势,她的腿肯定早就麻了,让人心里产生遐想,“这是谁的女儿?又是谁的妻子?”就在医大二院那站妈妈看着怀里正在熟睡的孩子,牙齿咬了下嘴唇,眼中紧盯着孩子,缓缓地站立起来,看表情就只知道这位妈妈有多痛苦,可是面对被叫醒的孩子:“宝贝,我们马上就到家了,我们该下车了。”这是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爱,而这些会表达爱的父母,是孩子拿到的第一手好牌。
为什么有的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会那么吝啬?
他们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么冷漠以对,视而不见,要么打压,理由是“怕孩子骄傲”。而为什么有的父母表达爱时又那么让人负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人喘不过气。究竟是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合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赞赏和喜爱?
一、父母怎样表达爱,会给孩子压力
为什么明明是父母在给予,却让孩子如临大敌?为什么你不断付出,孩子却不懂得感激?为什么孩子宁愿你不要这么爱他?因为你表达的爱,让孩子倍感压力。
1、刻意强调自己的付出,过度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一些父母经常习惯性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全家在供你上学,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爸妈老了就指望你了,别让我们失望啊。你一定要给爸妈长脸啊。
当孩子总是被迫沉浸在这种现实愿望里,一方面会承受来自于父母的精神压力,担忧未来无法回报父母的恩惠。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极端地认为父母的付出带有功利性质,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是给父母养老而已。这种家庭模式出身的孩子成年以后,虽然他们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也很难和父母有真正的亲切感。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家庭环境的朋友,毕业以后便刻意远离家乡,虽然会定期给家里打钱,可是基本常年在外不愿归家,与父母也甚少交流。
2、永远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有些父母仍然习惯以对待幼童的方式对待已经独立的孩子,一味施加自己的庇佑和保护,介入孩子的生活,无形之中成为了孩子的负担。如今大家经常反感的所谓的妈宝男,本质上也是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界限感的结果。当这样的孩子进入一段情感关系,往往也容易因为父母的插手而衍生出复杂的家庭矛盾。
3、缺乏对孩子的真正了解
当我们工作以后,会更加的忙,面对父母的关心的时候,我们可能总是觉得又关心不到我们的心上。由于缺乏和孩子的共同话题,父母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孩子吃饱穿暖这种生活层面的问题,孩子自然就觉得对这些显得“多余”的关心很不耐烦和焦躁。而有的父母则习惯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孩子指指点点,缺乏对孩子的体谅。当父母只顾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念,并强制性要求孩子接受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感到抗拒和排斥,从而愈发不愿接近父母。
二、表达爱,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爱
为什么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眼里却成为了负担?也许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对于孩子的付出,究竟真的完全是出于爱,还是多少也有出于自己的控制欲和过于自我的期望。
1、到一定年纪时,相比孩子需要父母,其实是父母更需要孩子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则需要给予全方面的照顾和看护。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孩子则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出独属于自己个性和思想,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学会重新平衡自己的生活重心,尤其当孩子成年离家以后,一些父母可能会有空虚、惶恐等不适感。有的人已经习惯了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填充自己的生活,或者孩子的存在曾经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的掌控欲。但是,孩子终究需要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而父母则需要懂得适时放手,而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一些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事实上我们要更加清楚,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仅仅是我们的养老保障。孩子的存在更多是丰富了父母的人生体验,所以,不要以家长的高姿态自居,不要理所应当的对孩子过多苛求。
3、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理解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此生都是第一次担任父母的角色,而父母这个身份则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模板。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重新认知和改造的过程。事实上,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相比用语言告诉孩子怎样去做,真正更加有效和有影响力的是你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如何为人处事,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里的各种境遇。
对此,孩子成长的过程是自我发掘和人格塑造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包容、接纳和悉心陪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TzTWHQBLq-Ct6CZRh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