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把茶融入到生活中。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从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茶有多喜爱 。
茶不只是饥渴饮品,其中还藏有生活的智慧,来看看,你是否有意识到这几点?
于 心
拿得起,放得下
喝茶时,品茗杯的动作是什么?
拿起,放下。
人生的许多事情,正是困在拿得起,却放不下。
茶杯放下,是为了承接下一杯香茶,而人放下过去,则是为了迎接现在,活在当下。
李白诗中有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切的失去都不可怕,未来会成为现在,并且填满它留下的空洞。
电影《卧虎藏龙》有一句台词:
“当你握紧拳头,手中什么也没有,你松开十指,却能拥有整个世界。”
假如觉得过去痛苦,那是还放不下,手攥着过去的回忆,看不到背后的光芒。
只要放开过去,转过身,迎接阳光,就能看到新的美好。
人的心存不下太多的东西,放下痛苦的过去,才能安放更多的现在,现在拥有的,才更美好。
于 事
有分寸,有尺度
一个合格的茶人,冲泡出来的茶汤一定是适中的,不淡也不浓。
过浓,苦涩;过淡,太寡。
冲泡出难喝的茶汤,有失待客之道。喝茶如此,做事的尺度也是如此。
往往过刚易折,过柔易弯,把握好尺度,做该做的事,帮该帮的忙,敢于拒绝无理的要求,才能过得更轻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太清水里不会有鱼,太严苛的人,难有朋友。凡事把握尺度,有时装点糊涂。
看破,不说破;看清,不挑明。
谁都愿意跟不揭人短、脾气温和的人做朋友。
茶人深知,在不知道客人口味之前,茶汤要保持不浓不淡,才是恰到好处。而处事,有时装点糊涂,太清楚未必是好事。
真正能够把握做事尺度的人,往往生活的烦恼更少,拥有的时间更多。
于 人
茶倒七分,话道三分
茶人都知道,倒茶不像倒酒,千万不能满上。
所谓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做人情。
茶倒七分是一种礼仪,一来让客人方便拿起,不被烫伤,二来茶汤不会溢出,免去了让客人尴尬。
七分满的茶,体现了茶人礼仪,客人端在三分空白处,这也是对礼仪的回应。
做人,要把握分寸,做到不被人伤,也不伤人。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对人说话,往往说三分,留七分,不可以一股脑全抛出。
你永远不知道,这一秒聊得正欢的人,今后又与你是什么关系?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不害人、不伤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不被人伤害。
不要什么话都说出去,也别什么话都问出口。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别人过得好不好、生活开不开心,这些不用我们去问,看看对方容颜、表情,或者衣着、反应,就知道对方过得好不好。
有时候,对别人的善良,是不要去揭他的伤疤。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一杯七分满的茶,恰到好处。
茶人的分寸,在这一杯茶汤里。
于 岁
不同年龄,一样心情
不只是茶人,哪怕是从来没有喝茶习惯的中国人,说到茶也能一连讲出四五个品种来。
龙井、水仙、铁观音、单丛、普洱……六大茶类,还有花草茶等等。
中国人对茶的理解,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学到的,茶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些茶,也恰是人的年龄。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香味。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追求。
所谓: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爱上品茶】为您解答茶叶保存、冲泡、选购等问题,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