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环球银幕
大家天天刷微博、发朋友圈,最最讨厌的一类人,无非就是“网络杠精”。
“杠精”虽然是近来的热词,其实早在BBS年代就已有之,只不过现在的网络环境格外适合他们茁壮成长罢了。
这是一个任何人可以跳到任何人面前张牙舞爪的世界,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是零,冒犯一个陌生人的成本也是零,虚拟空间里根本不需要发言礼仪和思维逻辑;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抬杠。到了社交网络时代,其中一些就成了精。
这是一个所有人热衷于对所有人表达自我的世界,每条假装说给自己听的发言,都好像滴入大海里的血,鲨鱼说来就来。
一来二去,评论区就成了杠精的乐土。
杠精不是来跟你争论的,也没打算说服你——当然你更不可能说服他,他就是来破坏你俩小时或一整天好心情的。
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一种永远处在自发性攻击模式的病毒, 你说你跟病毒能讲清楚道理吗?
我曾经有个理想,就是把所有杠精都锁到一间电影院里去,不停地给他们放最好的片和最烂的片,让他们自个儿掐去吧!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在微博、微信上都遇到过下面几类老兄——
1、逻辑终结者
抬杠的方式五花八门,但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老子是来抬杠的,逻辑是什么?
你和他说中国电影水平一般,他让你“看你的外国电影去”;
你和他说某某演技不行,他说“你行你上”;
你和他说这电影节奏稍微有点快,他教育你“不是只有伯格曼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这一类杠精,还分为以下几种流派——
声东击西式
我:“《海豚湾》里对海豚的屠杀真是触目惊心啊!”
杠精:“就海豚值得保护吗?实在不懂鸡鸭鹅猫狗差在哪儿了。”
你行你上式
我:“《正义联盟》没拍好。”
杠精:“有本事你去拍啊。”(你行你上式)
围魏救赵式
我:“斯佳丽·约翰逊演得真棒!”
杠精:“你知不知道她离过两次婚?”
偷梁换柱式
我:“你觉得《第五元素》如何?”
杠精:“这剧本是吕克·贝松16岁写的,能好才怪!”
无中生有式
我:“《罗马假日》非常经典。”
杠精:“奥黛丽·赫本是荷兰间谍,美国电影都是中情局的洗脑阴谋。”
2、国际形象义务维护员
地命海心,身处帷幄之中,却欲运筹天下。
是你错了,你的错误是不该和一个心怀世界的人聊电影这么狭隘的话题。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维护国际形象这么重要的使命,还是由他来承担吧。
在我的推荐下我们一起看了《鬼子来了》。
杠精:“奉劝你不要再看这样的电影。如此过家家一样的闹剧放在国内让老百姓乐呵乐呵就完了,把我们的国民描写得如此愚昧无知,为什么还要拿到国际电影节上去丢人现眼?一味以国家和民族阴暗面吸引外国人眼球,非蠢既坏。”
我:(或许抗日神剧更适合你……)
3、政治正确义务检查员
种族女权环保移民LGBT野生动物……不考虑时代和实际情况,没有就骂歧视,有就喷政治正确,总之横竖不是人。
杠精:“在我看来你喜欢的那些电影都有根子上的政治正确问题。”
我:“我跟你推荐过那么多好电影,难道都有问题?”
杠精:“别的不说,《摔跤吧!爸爸》简直是恶臭的直男癌,让女性成为父权的奴隶。”
我:“好吧,那《阿甘正传》呢?”
杠精:“白人的自我中心观念,一个白人智障都能获得成功。还丑化黑人形象。”
我:“好吧,那《朗读者》总没什么问题了吧?”
杠精:“问题大了!在不自觉中流露出对法西斯战犯的同情。”
我:“好吧,至少《水形物语》肯定都做到政治正确了,同性恋和黑人做好友,还跟鱼谈恋爱呢。”
杠精:“过度强调政治正确,反而说明了它的虚伪!”
我:(如下图……)
4、键盘圣人
最远到过北五环,一心惦记亚非拉,永远添堵,永远热泪盈眶。
我:“《爱你,西蒙》拍得不错,把当下美国高中生内心对出柜的焦虑和困惑拍得很细腻。”
杠精:(冷漠)“国内山区里的小朋友连课本都凑不齐,还有闲心去关心外国有钱人家小孩的性取向问题?”
我: (如下图……)
5、键盘导演
他比大师懂电影,中国没有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因为他没考上北电——喜欢对任何电影品头论足,提一些自以为高明的改进意见。
杠精:“《十二怒汉》实在过誉,这么伟光正的电影也有人追捧,真是外面的月亮比较圆。尤其结尾,一群人作鸟兽散,简直毫无波澜,平庸至极。”
我:“呃……结尾陪审团成员纷纷汇入人群,恰恰是用普通人的身份强调制度的意义吧?”
杠精:“不不不,这样拍才好看——其实真凶就藏在这十二个人之中,或者那个坚持无罪的陪审员最后被发现有个巨大的阴谋,冲镜头微微一笑,这样拍才好看啊!”
6、光明使者
他用一小片光明点燃黑暗,照亮了电影院,也照亮了自己那张油汪汪的脸。
他不惜牺牲最起码的观影文明准则,只为证明影片的无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义之典范。
我们一起去看《头号玩家》,杠精一直在玩手机,屏幕还开得特亮。散场时——
杠精:“唉,太无聊了,看了十分钟就忍不住开始玩手机,还斯皮尔伯格呢,上当了上当了……”
您就不怕亮瞎眼吗
7、原著骑士
坚定的原著维护者,没看原著没资格跟他聊改编电影。
我想跟他聊聊《权力的游戏》。
杠精:“闭嘴。没看过《冰与火之歌》就没资格聊,你这是对乔治·雷蒙德·理查德·马丁的亵渎。”
8、扒掉皇帝新衣之人
认为一切所谓的大师导演和经典佳片,都是人云亦云,发誓要揭露之、痛骂之,因为全世界只有他最真诚。大师明明拍的都是烂片,为什么没有人敢说出真相呢?
杠精:“为什么没有人敢说出《教父》就是一部烂片的事实呢? 是我欣赏层次不够还是这片子本身就是皇帝的新衣?”
以上句式适用于任何一部“普遍被认为是佳作”的电影。
9、我即众生教教主
我即众生,我的观点即普世之法则,我看不懂,你们怎么可能懂?我不喜欢, 你们一定是瞎了眼。我觉得好看就行, 你们凭什么挑毛病?
我们一起看了《盗梦空间》。
杠精:“没看懂这电影在说什么,诺兰装什么装?”
我:“我觉得挺好,因为……”
杠精:“哎呀别说了,就好像你看懂了一样。”
打扰了
我们一起看了《2001:太空漫游》。
杠精:“这种根本没人能看懂的电影是怎么被捧成经典的?”
我们一起看了《海上钢琴师》。
杠精:“首先,我不懂音乐。所以说这片好的都是附庸风雅。”
您不懂,有人懂好么?
10、全真教护法
以电影为中心,每天24小时沉浸式投入在电影中,无法分辨虚构与现实,甚至拿电影去衡量生活。
我:“四川航空那事儿你关注了吗?刘传健机长太厉害了吧!”
杠精:“有什么啊,和《萨利机长》里的萨伦伯格没法比。”
我:“他俩都是拯救了一飞机的乘客的英雄诶。”
杠精:“爬升阶段双发动机失效在市区河面迫降和万米高空驾驶舱失压但飞机完全可控,随便你问谁都没法比。既然没法比,他就不配被称作‘中国版萨利机长’”。
11、万物一理宗禅师
一双慧眼,洞察万物本质;三寸口条,道破宇宙真谛。不管中外古今,好莱坞还是宝莱坞,横店还是高碑店,在他眼中都是一回事——人家见多识广,你们大惊小怪。
我:“你觉得《哈利·波特》怎么样?”
杠精:“这玩意儿跟玄幻修真网络小说有区别吗?”
我:“你觉得钢铁侠和蝙蝠侠谁厉害?”
杠精:“哎呀,都是披了层科幻外衣的武侠小说而已,被孙悟空秒成渣!”
12、学院派掌门
他不像潮人那般blingbling,也不像朋克那样酷到没边,他只是坚持走学院派路线,视一切庸众文化为粪土。哦,但愿他只是“认死理”,而不是秀优越。
杠精:“昨天我看了第五遍《肖申克的救赎》。”
我:“五遍,够闲的啊……”
杠精:“五遍,每次都想说服自己第一必定有第一的道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
我:“不一定非得是第一啊,电影那么多。总体是个好片子就行啦。”
杠精:“那怎么行?豆瓣、IMDb都排第一还不许我质疑?不否认这片子还可以,我也承认德拉邦特手法一流,但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剧情设计,他何德何能第一?我读过罗杰·伊伯特的《伟大的电影》,读过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的《世界电影史》,这些专业人士谁会把‘肖申克’当回事儿啊?”
我:“可是把人家排第一的也是豆瓣、IMDb这种大众影迷向的网站嘛,《电影手册》、《视与听》又不正眼瞧它,你何必这么义愤填膺呢?”
杠精:“那也不行,第一就该有第一的样子。”
我:(得,那您再多看几遍。)
杠精眼中的IMDb佳片
13、反精英斗士
众人皆醉他独醒,哪里有五星好评, 哪里就有他战斗的身影,越是大家都说好,他就越要唱反调。
杠精:“看完《超人总动员》,随手打了个一星。”
我:“为什么?!”
杠精:“我就是看不惯那帮人成天吹捧皮克斯,一定要给个低分平衡下。”
可消停点吧
14、催眠大师
开场鼾声如雷,散场指点乾坤,睡觉、看片、评论、抬杠四不耽误,不愧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睡眠专家。
我们一起走出电影院。
我:“真是一部好电影。”
杠精:“有什么好的? 男主角没出场我就睡着了。把我看睡的电影能是好电影吗?”
摘自《超人总动员1&2》的评论区:真·十年一梦
15、先知
天只一算,人却有千算。他从不看电影,只需扫一眼演员表就能判断影片好坏,故称“先知”。
先知驰骋在自己独有的评判体系当中,对待所有电影一视同仁。他有千百种方法去做预言,独缺电影本身。
这类“杠精”一般会这样——
“海报难看电影就难看。”
“卡司我不喜欢,电影肯定不行。”
“豆瓣上的故事梗概都含糊不清,片子怎么会好。”
“片头还没出完我就不看了,预感这会是个烂片。”
16、杠·格瓦拉
精通冷战史,熟读阴谋论,专注扣帽子20年,电影院里的革命家,杠精中的战斗机。
杠精:“《乱世佳人》充斥着腐朽发臭糜烂的西方中产阶级虚伪做派。”
我:……(您这阶级斗争还是不够精啊,郝思嘉的成分绝对算地主了。)
我给杠精看了《爱情大院》抄袭美剧的六百多个截图证据。
杠精:“帮着外国人黑自己人?你还算中国人吗?崇洋媚外!”
我:“可是人家这篇帖子写得有理有据啊!”
杠精:“切,蹭热点。”
我:“可是抄袭毕竟不对。”
杠精:“就你正义?你拿了多少好处?就你不抄袭?你敢说你这篇文章里没有从网上摘来的?”
应该问哪没抄吧
17、冷场怪
一起发表评论的人越多,他威力越大。观影气氛毁灭者,特立独行,独辟蹊径,一言既出,鸦雀无声。
口头禅“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吗”——是的,他是电是光是唯一的神话。
微信群里的小伙伴们正在热议《复联3》。
杠精出现了:“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片的情节很无聊吗?”
瞬间冷场。
深夜大趴,一群好友看了《闪灵》,大家沉浸在恐怖气氛中。
杠精开口了:(冷静脸)“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片的bug很多吗?”
无人作答。
您还是跟手指聊吧
18、爆米花思想家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唯一不明白的是这么有学问的人干嘛老跟一爆米花电影较劲。
我:“《当幸福来敲门》很感人。”
杠精:“你的感动太廉价了。本质上, 这部电影传递了一种消费主义价值观, 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学的通俗化演绎,与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家名字太长我说了你也记不住列夫斯基卡娅的精神背道而驰,思考一下法国哲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对种族主义的论述,你会有更多发现。”
我:……(喝碗鸡汤你至于的吗?)
19、道德帝
敏锐如朝阳群众,警惕如西城大妈,对暴力和色情绝不姑息,对作风问题和男女瞎搞必须严打。
管你什么情节需要, 艺术加工,客观写实,灰色地带…… 敢碰道德红线那就是不行。“救救孩子!”——午夜梦回时他都在忧叹。
这类杠精会这么说——
“《泰坦尼克号》和《廊桥遗梦》也配叫爱情片?偷人就是偷人,出轨就是出轨。”
“《闻香识女人》三观有问题, 为什么包庇坏人反倒成了坚持正义?”
“《阿甘正传》是烂片,阿甘怎么能爱上一个当脱衣舞娘、拍色情照片的堕落女人?”
“《疯狂的麦克斯4》是烂片,美化渲染暴力。”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男人不就是个渣男吗?”
20、谦虚侠
你以为他是在谦虚,其实他是在骄傲。
杠精:“难道是我欣赏水平不高?《美国往事》究竟好在哪里?”
我:……(真应该回答“是”)
杠精:“是不是我水平不行?《飞越疯人院》就是一群神经病不好好养病净折腾。”
我:……(是是是是是是是!)
是是是,快把药吃了
21、找茬专家
阅片无数,见识过人,对电影俗套如数家珍——英雄总不死、警察最后到、妓女有情义、手枪子弹500发、迪厅说话不用喊、撞车气囊却不弹……
他不懂没点常识错误的不叫电影,叫科教片。他也不懂艺术往往高于生活,偏要拿细节去较真。
杠精:“《楚门的世界》一派胡言。为什么节目出意外时竟然没有备用方案和备播带?”
我:……(您以为这是春晚啊!)
杠精:“昨天电影频道播《勇敢的心》,我发现这片子根本没法看。伊莎贝拉公主嫁到英国的时候,威廉·华莱士早入土了,这俩没交集的人怎么搞到一起的?”
我:……(您说得都对,但不搞在一起我们看啥呢?)
杠精:“黑豹他妹妹一小丫头片子, 为什么啥高科技都会? 瞎掰!”
我:……(整个漫威宇宙够你提十万个为什么了)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21种杠精,但现实生活可没这么纯粹,实际上他们往往是组队甚至是融合出现的。
有时候,争辩是有益处的, 较真是没坏处的。“抬杠”不是目的,互相分享知识与见地才是目的。
无论如何,请记住讨论需要双方都做充分的准备与思考,需要彼此尊重、友爱,需要适当的佛系。
而最重要的是,当你发现对方是个杠精,放弃任何试图说服他的想法,快跑!
作为影迷,相信我们都希望看到这样的争辩和评论——
1、欢迎专业指导
影视作品都难免涉及到其他专业领域,也难免会犯一些不专业的错误,如果这些错误影响到了整体情节逻辑,或者笑话闹得太离谱让人无法正视,就需要专业人士出马了。
在这层意义上,“专业杠精”必不可缺。我们欢迎医生们给国产医疗剧挑错, 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输液不能用9%的生理盐水——那是腌咸菜;才会知道任何人都不应该陪小朋友在医院地上拼乐高——拼什么都不行。
大夫别拼了,2床的咸菜腌好了
有了资深历史或军事爱好者的坚持“抬杠”,如今的国产影视作品才会越来越重视“服化道”方面的严谨。
2、其实就是你想多了
影迷们喜欢开脑洞,有时是出于娱乐精神,有时还挺有知识性。
比如早年有篇神论称《哈利·波特》里的四个学院暗指英国法律界的四大学院;
比如有人提出“既然谁都不能举起雷神的锤子,那么如果绿巨人举起拿着锤子的雷神,这算什么呢?”
但是,如果想得太多,乃至为此固执己见甚至钻牛角尖,就纯属浪费精力了。
如果你非要断定《致命魔术》中的波登和法隆不是孪生兄弟而是复制人;
非要相信姜文和陈凯歌的电影里藏着不可言说的政治隐喻……
那么,太过天马行空的解读往往已经架空了影片的文本本身,沦为一场自说自话的头脑游戏,或是过于形而上学的意淫。
还是不要将经典影片架在火上烤,让哲学的归哲学, 玄学的归玄学,电影就让它只属于电影吧。
3、走错片场就别怪别人
《刺客聂隐娘》一度引发争议,某作家就此感慨:“中国很多导演差的恰恰是把一个故事老老实实讲顺的传统叙事能力。”
嗯,这番话可以理解,问题是他压根就没走对片场——是不是应该先百度下“侯孝贤” 再发言呢?
其实这种评论挺有代表性。我们的电影市场和观众一样都还不够成熟。
有时候,观众明明只想轻松娱乐一下,却被误导进艺术片影厅,只能在昏昏欲睡后痛骂影片无聊。
毕竟,中国目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院线,宣传方往往也不分青红皂白,为了利益最大化,将小众艺术片也涂上诱人的糖霜。
市场不够细分不能怪观众,但我们至少可以摸清自己的喜好,买票前查查影片的基本资料吧?至少该对自己要看的电影是类型片还是艺术片心中有数吧?
《第七封印》真不是恐怖片
类型片通常更注重商业利益,更希望取悦最大范围内的观众,所以往往缺乏深度, 主打炫目的视觉特效,剧情模式化,情感直白化。
但也没必要因为是“流水线产品”就一概鄙夷,因为商业片中也不乏想象力和表现力出色的佳作,不乏优秀的高概念创意。
艺术片则更多时候要服务于导演的个人表达,私人化的属性会增加理解的难度,所以经常会有不适应的观众觉得某些片子“很好睡”。
然而也正因为私人化、淡化叙事和难分好坏的角色,出色的艺术片也更适合探讨复杂的人性与终极的命题。
总之,咖啡和大蒜都没毛病,选对你心水的,到时可就不要再冤枉电影本身货不对板了。而且关键在于,艺术与商业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故事与内涵更不是电影的全部, 并不存在某种单一的评定法则。你有权说“不喜欢”,但别拿个人偏好当作天条。
4、不管咸甜都是豆腐脑
看个电影也分咸党与甜党?是的。
自古以来,DC粉和漫威粉,星际粉与星战粉,都是“不共戴天”的死敌——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说法。
这些分歧也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偶尔拿出来调侃一番,无伤大雅。
就算两边互相瞧不上,但看个电影能有多大仇呢?
比如电影《星战迷友》里就有两拨儿人死磕的段子,非常欢乐——相信星际迷对于这种并无恶意的嘲讽也不会太介意。
不过有时候,有些人,非得借此挑事儿。
大家当年期盼《星战7》首映时,他说“《星际迷航》才是真正的科幻”;
大家热议《复联3》时,他说“漫威太低幼, DC才深刻”。
其实,这种人并不是真心想讨论电影的优劣,往往连真正的粉丝都不算,他们只想秀优越罢了。
杠精的逻辑是“因为我跟你们都不一样,所以我比你们都强”。
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应该有一颗探索与包容之心,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愿意接受不同观点,正如真正的吃货一定会把两种豆腐脑都尝尝再说。
人生中有太多值得你去较真的事情,有太多你想不选边都不行的时刻,还是放过电影吧。
5、多看多读多想,一切皆佛系
有与人抬杠的功夫,多看几部电影, 多读几本书,自然就会明白抬杠这种事实在没意义。
当然,多看不是乱看。
拿电影来说, 参考影史和佳片目录作为脉络,成系统有目的地去看,新片老片都看,经典艺术片与经典类型片都看,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判体系。
了解前人对电影表达方式的种种探索之后,你还会觉得大师们都在“装X”吗?看过最完美的商业片样本之后,你还会对“流水线产品”优劣难辨吗?
读书和生活阅历同样有帮助。
最起码,能培养些同理心,能避免犯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错误。最最起码,能教给人讲话的礼貌。毕竟审美体验与自身修养有直接关系。
训练自己的鉴赏水平,不是为了更好地抬杠,而是为了不抬杠。
记住,一个佛系的电影迷是不战而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