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嘛喜欢戏曲、曲艺?是因为王珮瑜、张云雷吗?

2019-07-16     文化叨叨令

大概十多年前,“京剧要绝”的言论不绝于耳。

那时候,院团不排戏,剧场没观众。“国粹”,就只是一个美丽的辞藻,并没有那种全民爱之、习之的风气。那阵儿要有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对戏曲感兴趣、能唱两口儿,大家真是新鲜的不得了。

十几年过去了,京剧没绝,传统艺术没绝,反而回暖了。

据说,现在的年轻小姑娘想当一名“合格的张云雷粉丝”,得先学会唱京剧《锁麟囊》、评剧《乾坤带》选段。在新兴娱乐大行其道的现在,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疯狂。

小学生也唱戏

从本质上讲,这种“回暖”现象,跟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开。然而,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年轻市场,一下感知到了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讨探讨“传统文化的新推广”


网上流行一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笔者认为,把这句话,作为当下所有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手段”,再适合不过了。

不论戏曲还是曲艺,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就像蒙尘的金子,尽管大家都知道它们在发光、会发光,但,纷扰太多,总要用一些方法掸去灰尘、引人入门。

很多人对戏曲、曲艺排斥的理由是“听不懂”,也就“避而远之”了。

那么,“颜值”的作用就来了。

张云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王珮瑜、还是张云雷,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粉丝是“始于颜值”。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属于“只看颜值”。

笔者个人自幼偏爱传统文化,甚至传统到被同龄人笑称为“遗老遗少”。所以,一开始对“异军突起”的张云雷,确实无感。

说说无感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虽然柳活儿不错,但在正式的相声作品中,表现不尽人意。

一个成熟的、成功的相声演员,都有自己独家的代表作,比如马三立的《逗你玩》,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刘宝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可是目前,提起张云雷,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歌曲”《探清水河》,而不是“相声”《探清水河》。

但是,也非常好奇他为什么能引起“万人同唱”,所以一直在关注所谓“张云雷现象”。

张云雷演出现场

慢慢的,有了新的发现和认知——

首先,张云雷的舞台表演,抛开艺术水准不提,基本都属于传统艺术范畴。

他唱太平歌词、京剧、评剧,没“走味儿”,是在规规矩矩的唱,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蹭传统文化热度的表演。

现在有些流行歌曲,硬要在中间加几句京剧的唱念,就号称“融入戏曲元素”“中西结合”,其实做得十分违和,弄得个“二不像”。

另外,我也了解到确实有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始于颜值”的偶像张云雷唱京剧、评剧、京韵大鼓,开始对戏曲、曲艺产生了兴趣。

他们正儿八经地去听了骆玉笙先生的《击鼓骂曹》,去听了京剧程派演员的《锁麟囊》,有的人还学唱。

张火丁《锁麟囊》

最关键的是,他们对这些真正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师和作品,大加赞赏,也被深深吸引,开始“陷于”传统文化的“才华”。

如此来看,张云雷确实用“新”的手段,激活了当代年轻人血液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始于颜值,陷于才华”了。

至于王珮瑜,当代老生中的佼佼者,一直走在宣传京剧的前列。

王珮瑜

虽然在圈内、圈外,有一些关于她“专注炒作”“不好好唱戏”的声音,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她的“炒作”,于京剧当下发展有积极作用,那又为什么不呢?假如大家都不认识京剧,那又谈何喜欢京剧呢?

传统不等于守旧,京剧艺术发展到现在,也是一直在改革。被中国乃至世界奉为圭臬的梅兰芳大师,就是优秀的改革家。当然,改革也是有继承、再发展的改革,而不是空中楼阁的胡改乱改。

梅兰芳《天女散花》

艺术本身都可以接受不断的打磨、前进,宣传手段上为什么不可以积极创新呢?

最后想说,不论用何种方法,只要你推广的是“真正”“纯粹”“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不是“虚假”“伪造”“为蹭热度”的传统文化,笔者个人均表示支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浪淘沙,好与不好,时间会说明一切。

我们祖先历经千百年的文化,如果它真的不好,早就被遗忘了、淘汰了,哪儿还轮得到我们“评头论足”呢?

更多文化、戏曲资讯,欢迎关注【文化叨叨令】,一个有营养的头条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NdiNmwB8g2yegNDau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