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老城区耿家巷的扬州中医名门耿氏后人,近日首次披露第五代传人之一耿竹庭鲜为人知的往事,并提供了两张耿竹庭的老照片。
耿竹庭,人称耿八姑或八姑太太。她精于妇科杂症,擅长制作膏丸,除在北京短暂住过几年,一辈子生活在扬州。行医几十年,以医术造福苍生,以行动传承、践行耿家“悬壶济世”好家风。
听闻日本人入侵,服药自杀
扬州耿氏世代行医,医术精湛。据童心(化名)介绍,耿家第五代传人共有8人,耿耀庭是其中之一,耿八姑是耿耀庭的妹妹,也是杏林高手。
关于耿八姑,最为扬州人熟知并敬佩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12月,日寇将破扬州城,耿家避难于城外的公道桥。留守在家的耿六姑、耿八姑听说日本鬼子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为防受辱,八姑和姐姐六姑双双服冰片自杀。六姑以酒服药。当场殒命;八姑以茶服药,后被发现,呕药而未亡。1945年日寇投降,耿氏中医第六代传人之一耿鉴庭请著名书画家、文史学家陈含光撰写《贞烈耿六姑传》,刻石建坊于耿家后院,寄托哀思。
耿八姑一辈子没有结婚。1956年,童心的亲舅舅耿鉴庭被调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八姑随行进京。因思念家乡,3年后,耿鉴庭送她回扬。后耿八姑一直与童心一家生活在一起。
童心称耿八姑为“八姑太太”。八姑有一只精巧别致的八音闹钟,童心上学期间,每天清晨,“叮叮咚咚”的铃声准点响起,八姑就会催促童心起身,从不误点。童心考取扬州中学后,学习紧张,晚上看书写作业时,八姑总是一声不响陪伴在旁。做完作业,生性幽默的八姑会说许多顺口溜给她听,童心常被风趣的老人引得捧腹大笑,忘记疲劳。
耿氏膏药多出自八姑之手
童心介绍,耿家所用看外症的药,都由耿八姑独立配制,摊膏药也是她全权负责。从京城回扬时,耿八姑已年近八旬,仍有慕名而来的疔疮外症患者上门求医。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中年妇女,患了红丝疔。因疼痛难忍,病人满脸虚汗。病人手上患处的红丝已延伸到了上臂,神色紧张地问八姑:人家说红线走到心就没得命了,真的吗?八姑摇摇头,什么话也没有讲,用一把铜刀在其上臂红线上端切了个小口,又在红线下端间隔着切了两个小口,各挤出一滴血。接着,将3张小橡皮膏分别贴在刀口上,再将耿家独门膏药洒上自制的药粉贴在其手上患处。几天后,病人痊愈。
一位病人后背上生了个痈,红肿得像马蜂窝。因疼痛,病人一路哼着来到耿家巷。他已在别的医院看过,挂了青霉素,但炎症不下去,特来向八姑求救。童心担心八姑太太看不好会坏了名声,老人却胸有成竹。只见她用毛草纸将痈上渗出的脓液擦去,再用一种用皮纸做的蘸了药粉的纸捻子插入脓洞中,最后摊了张大大的膏药,洒上药粉,贴了上去。第二天,患者来换药。八姑太太将他后背上的大膏药揭去,带出吸满脓液的药捻子;再用毛草纸把脓液吸尽,露出来的痈已经平复变小,病人涨痛感明显减小。童心后来才知道,看背痈是耿家祖传,曾有被治愈的患者专门送匾以表感谢!
耿八姑以93岁高龄在扬州仙逝,她留下的照片不多。最近,耿鉴庭后人从北京寄来两张她的黑白相片:一张是她穿着中式绸外衣的单人照,另一张是她在京城和耿鉴庭全家人的合影,让我们得以一睹这位传奇老人的真容。
文章来源 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