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最早出现于《山海经·西山经》,是一种“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猫,可以御凶”的野兽,虽被称为天狗,但似乎与地上普通的兽类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但自东晋郭璞将天狗错误注释为“天狗星”后,天狗慢慢成为了“灾星”的代名词,“天狗出,乱世现”的流言影响着后世众多朝代,天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背锅侠”。
天狗溯源
从东汉到北周时期,天狗的形象可以说是统一而完善的。据《宋书·文五王传》和《述异记》记载:“有流星大如斗杆,尾长十馀丈,从西北来坠城内,是谓天狗……尾上火光迸裂,移时乃息,数十里内皆闻其声”。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基本可以窥见“天狗”的原貌,即从天际划过坠落的流星或彗星,也由此可见人们对天狗最原始的恐惧只是源于对星辰异象的恐惧。
此外,从此时起,天狗已经拥有了“具象化”体现。《述异记》中描述天狗为:“似狗而人立,头锐喙长,上半身赤色,腰以下青如靛,尾如簪,长数尺”。天狗逐渐从异象演化出实体,更为后来“背锅”提供了条件。
天狗为祸
因古时人们无法解释天上坠星的异象,于是被冠以“天狗”名字的流星被视为了灾祸与凶兆的示警。在蒙昧的古人眼中,当天狗如火流星般的降临时,就意味着千里之内,必遭战乱荼毒。
据《隋书》记载:“大隋开皇19年,隋与突厥战乱频发,一日,突厥军营内见赤虹经天,光照数百里,且有天狗坠入营中,血雨三天不停。”
由于目击者众多,这种“天狗为灾”的传说显得尤为可信,百姓纷纷传言“天狗所坠,下有伏尸流血”。一时间,天狗不仅代表着自然的灾难,还为凶煞背上了“黑锅”。
祸之所倚
相传,隋灭陈之前,陈国流行取人心肝祭祀天狗的行为,人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平息“凶煞”天狗的怒气,以规避灾难的降临。
到了唐朝贞观17年,长安城内更是因为一句“上遣枨枨取人心肝,以祠天狗”的神秘预言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恐慌。
枨枨是传说中挖人心肝的铁爪恶魔,皇上派遣恶魔取人心肝来祭祀天狗,在这样的恐怖气氛下,天狗已在世人眼中从一个凶煞的“灾星”变成了带来杀戮之祸的妖魔。
时至今日,曾频繁引起恐慌的凶煞妖魔已渐渐埋葬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但天狗作为广为人知的妖怪背后,蒙昧人类的推波助澜和长久的“背锅史”,才是其“成名”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