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是我看《上海堡垒》的全部心理历程

2019-08-13   渔人娱己

文/渔人娱己

提示:此文并非一篇标准影评,只是相对忠实的记录了观影感受,内容稍长,但还算言之有物。

在电影《上海堡垒》上映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一股排斥感。

主要是导演选了被称为“流量明星”的鹿晗做了主演。

人们似乎在一开始就把对“流量明星”的厌恶全部投射到了这部电影上。

最常见到的一句话是,

有鹿晗就不看。

不过也有朋友不信“邪”,提前去看了点映场。

不出意料,反馈来的评论也偏负面。

早就买了票的渔人,说实话这时心里也起了些排斥情绪,毕竟对鹿晗的演技是有一定认知的。

就鹿晗来说,演技虽说不至于非常尴尬,但从对角色的认知、刻画人物的细腻和表演的丰富程度上,跟专业演员的确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一部电影的好看,首先不在演员身上,所以还是决定先看了再说。

(关于电影好不好看主要不在于演员身上这一点,本文后半部分会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这里又有一个小插曲,提前几天买票的我,忘了电影时间,等想起来时,电影早就结束了,赶去影院,照例是不能换票不能改签,只得又买了一张,于是渔人就变成二刷《上海堡垒》……

某电影票中介网站的购票页面

终于电影开始了……

不瞒大家说,开篇几个字的时间设定,就让渔人犯了嘀咕。

“若干年后”是个什么鬼?就不能设定个稍微具体点的年代。

不能认真一点?

没看电影前那种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了。

接下来,灰鹰小队的那位活泼青年的一口再现代不过的“普通话”,也越发让人觉得有点突兀。

这当中,鹿晗也有台词,不过没印象了,只觉得声音没有什么魅力,台词功力也一般,后期配音的时候貌似也没有给加厚实一点,显得有点单薄了。

关于发声的问题,这里插一句,其实如果你肯用心,几乎人人都可以让声音更低沉更厚实更有魅力一些。

大家对声音声线不敏感的,可以去听听各电视台的台标广告配音。

基本都是台里最好听的声音配的。

用广告界的话说就是抽了大几千根烟换来的“大烟嗓”。

集穿透力、质感于一声,又像豆沙一样,润滑细腻悦耳。

言归正传。

接下来舒淇入场。

可介绍舒淇身份的方式,居然采用了字幕,字幕,字幕?

都9102年了,介绍人物身份还非得用字幕?

鹿晗或其他灰鹰小队的队员,随便谁一句“林司令官,****”就可以交代舒淇角色的身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吧。

看接下来舒淇给刚进来的总司令官敬礼的一小段对话和态度,不也可以轻松的交代总司令官的身份吗?

出字幕介绍人物这种方式,一般是在人物繁多观众很难区分的情况下才会用的,现代电影已经很少采用这种原始的人物身份交代方式了。

献礼片里面人物众多,出场次数少的,大多会用字幕介绍人物身份。

其后,电影的视角变成了鹿晗饰演的江洋,有不小的段落是以鹿晗的角色旁白来帮助介绍故事的。

例如他在片中对舒淇饰演的林澜的感情。

这个配音和故事本身大概导演也是遵循了他设定的平淡风格,所以缺少那种商业电影里爱情戏常用的难舍难分、撞击撕扯等强烈的情绪表达。

渔人对于平淡的爱情没有太大意见,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够精彩,欠缺冲突感。

商业电影,在讲故事的方式上,有一个基本标准,几分钟一个小高潮,多久一个大高潮,在四分之三处又基本会有一个伪胜利,酝酿一个大型反转。

整体上控制故事的节奏,让观众的情绪一直处于跌宕起伏之中,深陷电影情节。

《上海堡垒》故事节奏掌握的不够好。

感情戏和战争戏总要做到相得益彰的。

在面馆吃面那一段戏,本来导演想要的那种少年内心澎湃但表面上不敢轻举妄动的感觉没拍出来。

这里突然想起来,前两天有粉丝说,片中爱情戏和友情戏的主要场景:陆家嘴的老弄堂,看着感觉像拆不起的小民房,有些突兀。

其实这一点渔人倒能理解导演的初衷,甚至觉得应该放大好好讲一下这个历史文化建筑被留下的背景。

因为大家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是觉得科幻世界应该是冰冷的异度空间,还记得《流浪地球》里地下城生活方式倒退几十年到六七十年代的场景吗,道理是相通的。

在世界末日的背景下,人类对历史反而会更珍惜,更想保护,保留石库门、田子坊、思南路公寓这样的地方显得有情怀。

老弄堂甚至老面馆也是影片跟现实产生共鸣的情感维系物。

即使在今天,人们生活安定,大家不同样觉得城市的过度改造让人感到悲哀,希望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不被所谓的现代化给消磨掉。

这些“小民房”的确拆不起!

因为拆掉的不是旧建筑而已,拆掉的是看得见的历史,是一方文化和精神。

人们一面痛恨钢筋水泥的冰冷,一面却希望这记录了百年人间烟火的老房子被拆掉?

关于电影的建置。

其实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部导演定位为科幻战争的电影里,反派居然是一堆没有感情的外星机器人。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科幻的基本共识不是外星或外太空的文明已经高于或同等于地球了吗?

按道理,外星生命不能只是一群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杀手啊。

另外,战争表现的角度一直是地球人,对于反派或者说战争的另一方的主观视角几乎没有涉及,整体上表现反派的元素,只有低阶的外星人,对于统帅它们的大脑或领导核心一点也没有涉及。

这样的表现手法,在战争或打斗戏中很少出现,因为对抗性强的运动或戏都要势均力敌才好看。

评书里也有一句经典句子: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意思就是正反两条线都要顾及到。

导演应该不会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主要的原因大概还是因为投资不够,一个外星人也只能做成机械就可想而知了。

但这个敌人没有好好展现,的确是一个大失误。

试想,如果漫威只拍复仇者的攻击,而不出现反派大boss灭霸这个角色,让复仇者跟一堆高级机器人杀手打架,那多没意思!

大半个小时后,电影松散的节奏和原本的抗拒心理,让渔人开始感觉自己有不耐烦的情绪出现,甚至开始数场内有几位观众疑似尿遁。

不过幸运的是,不久迎来了本片最大的一个亮点,上海大炮的特效。

出水的那一刻,惊艳了一下,冲淡了些失望和内心的抗拒情绪。

接下来的空中激战和最后的地陷效果也有一定水准。

不过渔人这两天看到的评论中,很多人认为特效也很差,有点不能理解。

渔人也算看过不少好莱坞商业电影,最近两年的漫威电影也都看了,对比之下,并不觉得相差甚远。

这可能是个谜。

大概观众也只有自己去到影院里才能知道自己真实的感受。

说一下演员的问题

首当其冲,当然是鹿晗的选角。

导演说鹿晗还在EXO的时候就选了他,因为他的少年气外形符合角色。

当然另外的原因,导演没说,大家也心知肚明,他的确是考虑了鹿晗的影响力的。

毕竟是一部商业电影,当然要找一个有名的演员来演,投资三四亿的电影谁敢用一个毫无知名度的人?导演即使想用,投资方恐怕也不会答应。

滕华涛导演前两天出来道歉,态度算是诚恳,没有推卸责任给任何人,为没做好事道歉而不是为故意不做好事道歉。

毕竟电影写的滕华涛导演作品,而不是鹿晗、舒淇的作品。

无论是鹿晗、舒淇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帮助导演完成各自角色的人,真正负责讲故事的人是导演。

古天乐也说,演员是个被动的职业。是导演和投资方去确定市场需要什么电影,演员的工作是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导演以往的作品《失恋33天》、《蜗居》、《双面胶》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很浮躁的人,选择演员的时候也相对严谨,最终选择鹿晗大概还是他对自己的演技指导能力有自信。

就像高群书导演所说,演员的演技一半靠导演。

演员的目标是满足导演的需求,按照导演的意图去演。

这一点,梁朝伟也在《赤壁》的发布会现场提到过,他的目标是让导演吴宇森满意。

即使是周润发这样按小时去收费的演员,到了现场也是先听导演的要求。

这一场戏如何表演,想达到什么效果,虽然顶尖明星们在表演上通常有更多的自由度,但结果还是要导演喊“cut”。

演员们到了现场,等场景设计好、角度设计好、灯光打好,然后站在镜头后排练、表演。

一场戏各个角度拍完,然后演员再度进入等待状态,等待通知下一场戏的开始。

……

演员就是这样,在现场按照一场场戏,去完成目标的。虽然在拍摄以前会有整体的人物规划,但到了现场,大部分时候就是分解的。

因为大部分戏都是按场景去拍,而不是电影里的时间线去拍的。

演员在几千平米的现场、几百号的工作人员里,只是不足0.2平米的镜头前负责表演的那个。

而镜头后,还有很多很多人。

摄像师、摇臂、灯光师、道具、场工、执行导演、导演、监制、制片、制片人等等。

一部电影是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努力的结果,所以很难说是某个演员的作品。

如果这样说,就是辜负了背后几百个几千个默默耕耘的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导演当然是这现场真正的权力者和领导者以及责任人。

导演把故事拆分成一个个场景、一个个镜头。

考虑如何表现人物情感、性格、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场戏是该安排在酒吧还是面馆,又或是小巷甚至主人公的房门外。

安排什么的对白,

需要演员什么样的眼神、动作,互相之间的站位、走位,

用特写、中景还是全景,

用正光还是逆光。

每一个cut里,演员需要表演的长度。

……

而演员是导演每一个镜头构想的其中一个元素和呈现者。

对于演员来说,如何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出导演想要的效果,就是ta需要和能做的。

至于故事怎样,后期如何剪辑,都是导演的工作。

还记得梁朝伟那个故事吗,他看了王家卫剪辑的《东邪西毒》成片后发现,自己当初被告知的角色和最终呈现的角色完全不是同一个人。

足可见导演在一部电影里能发挥的作用和掌控力。

对于新人,导演除了用更精细的指导演员的每一个眼神及其它细节动作来提升其角色表达力来说,也可以使用短镜头、全景或特写来突出人物,降低表演难度,避免演员不能稳定进行长时间表演的缺陷。

在提升角色呈现的丰富度上,别怀疑,好的导演都有足够的能动性。

参考一下,为什么杨颖在她初期的几部电影作品里,并没有被认为演技特别差,关键也在于导演的指导和控制。

姜文导演也说过一句豪言,我可以让新演员成为戛纳影帝。

这也是为了表达他作为导演对演员演技的指导和激发能力,以及他自己作为演员的自信。

许晴说过,她在《邪不压正》里那段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妖娆表演,几乎都是姜文导演示范给她看如何演的。

PS:第一次写这么长,不过因为当时看电影的不用心,可能很多细节还有感受都忘了,大家看了的,觉得有疑问的,或者意见,可以在评论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