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搜 #喜欢一个人会有的表现# 这个话题,会发现“心动的感觉”被很多人当成是否喜欢一个人的标志。
(来源于微博截图)
大部分人都认为,在看见对方,或跟对方有肢体接触时,心脏会瞬间强烈跳动,就代表我喜欢这个人。
当然,这有一定道理的。当跟喜欢的人相处时,我们的确会出现心跳加速、掌心出汗等各种生理现象,整个人都会不知所措。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跳加速都能证明,你喜欢这个人。
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实验内容很简单,他们让一位年轻的漂亮女性充当助手,指导被试完成他们的问卷,并让他们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故事。
该实验的特别之处有两点,分别是:
在完成对被试们的调查后,这位漂亮的女助手会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会告诉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该实验的内容或有问题想向她咨询,都可以拨打电话找她。
最后得出的结果很有趣,虽然每位大学生编撰的故事都不相同,而且打电话给女助手的人也并不相同,但是相比于其他两组(公园跟矮桥),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打电话给女助手的人最多,同时他们编撰的故事也更加具有浪漫色彩。
这就是吊桥效应的来源。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经过较为惊险的地方,例如:摇晃的吊桥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此时碰见另外一个人,那么我们容易错把这种由于场景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当成是对对方产生好感的信号,从而喜欢上对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可知,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能缺少的。
这个过程就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即情绪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因此,在吊桥情境下参与实验的被试,之所以会编撰出更多具有情感色彩的故事,还更倾向于打电话给女助手,是因为实验过程中,吊桥在不断晃动,使得他们心跳加快,为了解释自己这一生理现象,被试们把这种心跳加快归结于对女助手的心动。
真实的情况有可能是,这些回拨的被试中,有一部分是真的对女助手产生了好感,但另一部分只是单纯被自己的害怕误导了。
从吊桥效应可以知道,生理反应往往会影响着我们内心的想法,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表现。
如果你有喜欢的人,或想通过一些方法拉近关系双方的距离,那么相约去一个比较惊险的地方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说:鬼屋、悬崖边、吊桥或一些刺激的机动游戏。
要注意的是,这些地方虽然的确可以产生吊桥效应,有助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增进。但同时,也有可能会激发人性丑陋的一面。有过不少例子是,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情侣中的一方先抛下对方跑掉,或把对方推出去当挡箭牌。所以,度的把控是很重要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过往的情感经历,是否曾有因为吊桥效应而促成的恋情?如果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