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15亿押金,ofo戴威赴美二度创业,终点是罗永浩还是贾跃亭?

2023-12-20   新锐作家文坛

原标题:拖欠15亿押金,ofo戴威赴美二度创业,终点是罗永浩还是贾跃亭?

拖欠15亿押金,ofo戴威赴美二度创业,终点是罗永浩还是贾跃亭?

还剩最后的十几天,2023年就要结束了,你的小黄车押金退款成功了吗?

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概率都退不成了。

因为据可靠消息,那个曾在8年前掀起共享单车热潮的“小黄车之父”戴威,赴美二次创业再次以失败告终,资金见底。

网图

2019年6月初,在结束了ofo创立四周年的司庆后,作为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的戴威便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有过公开露面。

据统计,ofo至今仍然没有给滞留的1600万名小黄车用户退还押金,欠款总金额高达15亿,旗下app和小程序也在今年二月份彻底停止运营。

恰巧也是在去年的二月份,有媒体报道了戴威的近况,确认其已经到美国,在纽约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之旅。

这一次,戴威似乎是受到了瑞幸的启发,选择转行做平价咖啡连锁。

戴威的这家咖啡连锁品牌,取名为 About Time Coffee,中译则是【咖啡时光】,文艺感十足。

网图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做的是平价咖啡饮品,咖啡时光的选址却都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有的坐落于第五大道,有的毗邻时代广场,都是些人流量绝佳的地段。

然而据最新消息显示,近两年来戴威在这个新企划上的大手笔投入,似乎又打了水漂。

打开电子地图,将位置选中在纽约曼哈顿行政区,可以清晰看见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咖啡时光”门店已经永久停业,仅剩一家仍在经营。

既然戴威已经亲身经历过了ofo的由盛转衰,按说也该攒够了教训,为何烧光巨额资金仍然没能把新项目做起来呢?

如果我们能回过头来,细数戴威在第二段创业旅程上所做出的种种误判,也许就能意识到,他的翻车其实早有迹象。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戴威赴美之后决定二次创业,选择的方向是开连锁咖啡店。

看到这里,想必您脑海中蹦出来的小问号跟我刚得知这个消息时应该是一样的:

第一,这小子不是因为老赖被“限高”了吗?他怎么买机票去的美国?

第二,他欠了15亿的押金还没退,二次创业的钱从哪儿来?

重新翻看了2018年的法院判决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当年戴威压根就没被列为失信执行人,只是被限制了高消费,并未被法院限制出境。

而这也意味着,戴威仅仅是不能乘坐民航飞机、高铁二等座以上的交通工具,并不影响他乘坐汽车、轮船低等座或者私人飞机离境,再转道第三国飞抵美国。

讲个玩笑话,就算戴威是骑着自家的小黄车到海关,如果能走正规流程通关,照样可以来去自由。

网图

至于资金,还要得益于戴威本人多年来积累的人脉。

据悉,自去年12月开始,戴威和他“估值2亿美元”的咖啡时光就已经开始寻找融资。

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咖啡时光已经筹集到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投资,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戴威个人的“老相识”,比如真格基金和唯猎列资本,都是戴威在创立ofo初期的老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坊间一直有传闻称,真格基金给到戴威的这笔钱是创始人徐小平直接投的,足见这位“风投教父”对戴威依旧寄予厚望。

毕竟,尽管最终落得一地鸡毛,可ofo曾经获得的巨大成功,无疑是戴威经营能力的体现。

再者,国内瑞幸、库迪等品牌的成功经验已经为戴威提供了现成的模板,咖啡时光只需依样画葫芦,失败的概率应当是不大的。

可俗话说得好,凡事最忌想当然,正当戴威和团队成员们正打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却发现脚下竟然寸步难行。

网图

挡在戴威面前的第一只的拦路虎,就是美国人与国内消费者完全不同的习惯。

由于两个品牌共享同一位创始人,瑞幸和库迪的用户裂变方式基本相同,那就是通过“第一杯大促”吸引消费者下单品尝,后续每拉新成功一人次,就可以再免费或折扣价享用一杯饮品。

这一套营销打法,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数年的戴威学起来并不困难。

而且,为了能够更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戴威的咖啡时光直接在店门口挂出标语:

“我们的味道比星巴克好,价格也更实惠,只要下载注册APP完成下单,前五杯我们请!”

网图

模式全盘照搬,优惠力度比国内还大,按说戴威的店应该能够迅速收割一大批忠实顾客。

但实际上并没有。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最关键的一点,当下中国消费者习以为常的APP或者小程序下单,在美国还并不流行。

在美国,即便是在移动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移动支付订单的营收金额仅占连锁店总额的15%,更多消费者还是倾向于刷卡或者现金付款。

消费习惯不同,自然也意味着消费者下载app的热情天然就不高,瑞幸那套在国内所向披靡的“裂变拉新”模式,在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上显然水土不服。

网图

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由于盲目照搬国内营销模式,导致品牌与当地市场特性错位之外,戴威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也许是因盲目追求人流量而敲定的门店选址。

读者朋友们不妨试想一下,什么样的人群,会日常稳定地购买平价咖啡呢?

一定是收入还不错的年轻白领“打工人”。

也正因如此,国内瑞幸和库迪的门店往往都毗邻写字楼和办公园区,以便辐射附近方圆几百米内的大量潜在消费者。

网图

可反观戴威的咖啡时光,选择的店址都在曼哈顿最繁华处,虽然店门前每日来来往往的游人众多,却极少对咖啡饮品有刚需。

当然,作为坐拥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中央商务区,曼哈顿也有大量的金融行业精英从业人士出没。

但必须承认,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普遍偏高,对于初创型小品牌的接纳程度自然也相应较低,戴威团队很难分到一杯羹。

与此同时,相比起近些年咖啡文化刚刚兴起的中国市场,美国当地居民普遍都有喝咖啡的习惯,当地市场早已被瓜分了不知几轮,但凡能够保有市场份额至今的咖啡品牌必有过人之处,各家都是狠角色。

缺少固定消费人群,又要面临着远高于国内市场的业内竞争压力,咖啡时光的扑街,从一开始便可以预见。

随着投资人的资金和信任燃烧殆尽,散落在曼哈顿各处的门店陆续关闭,戴威的二次创业也宣告终结。

网图

如果您有耐心对比ofo与咖啡时光的发展历程,便可以清晰地发现,戴威旗下品牌的打造流程,几乎如出一辙。

时间回到2013年,即将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戴威独具慧眼,瞄准了“出行最后一公里代步”的市场缺口。

凭借其首创的“共享单车”乃至“共享经济”的概念,戴威立刻引起了几所驻京顶尖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一手投出饿了么、小红书等几家头部企业的“独角兽猎手”朱啸虎,更是豪掷1000万,助力彼时尚未走出象牙塔的戴威实现梦想。

此后几年里,先后拿下数十亿美金投资的ofo开始“无脑烧钱”,只求以最快速度抢占市场。

直到最后,再无钱可烧的戴威开始打起了用户的押金主意,原本正常的收押行为竟逐渐变成了集资。

可押金总归是押金,终究是要退还给用户的,一旦无力归还,ofo的丧钟也将敲响。

网图

许是出自同一位编剧,两个故事几近雷同,只是咖啡时光的覆灭之路,走得比8年前的ofo快了一倍不止。

哪怕没有系统学习过经管知识,想必大家也都该懂得“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

很显然,戴威操盘的这两个项目,创业前期就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稳定盈利的模式,一味盲目扩张只会加速灭亡。

商业不是公益,情怀和梦想不能当饭吃,接收了投资人的真金白银,就只能肩负起为“金主”们谋求效益的压力。

但愿经此一劫,“创业梦不死”的戴威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仔细想想下一盘棋该往哪里摆。

或许,他能成为下一个罗永浩,抓住机遇东山再起后,还清15亿欠款挽回声誉;

又或许,他将沦为下一个贾跃亭,余生甘愿背井离乡当人笑料。

至于结果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与国内1600万名等待押金退款到账的前ofo用户一起,继续拭目以待。

-End-

作者:路遥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