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拍短视频爆红,三句话涨粉20万:学者成为网红不是坏事

2023-08-23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原标题:复旦教授拍短视频爆红,三句话涨粉20万:学者成为网红不是坏事

14999元。

一项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的售价。

知识付费的时代下,每一类知识、每一种技能都被明码标价。

你能支付多少钱,就能获得多少等价信息。

另一边,借助免费的“公开课”,网红教授蔚然成风。

比起精致的网课,那些视频是由学生自发录制上传,画质粗糙得不行。

即便如此,慕名而来的“云学生”却是络绎不绝。

热情到什么程度?

连本尊都不得不亲自“下海”以表感谢。

比如,B站新晋顶流王德峰,人称“哲学小王子”

复旦哲学教授,短短2天涨粉20万,播放量近470万。

早在走红网络前,王德峰的哲学课就是抢手的爆款。

一学期连换三次教室都容纳不下源源而来的学生。

课好到什么程度?

老教授上课烟不离手,底下学生却是付之一笑。

连向来校规森严的复旦大学都为他破例。

但,讲究实用至上的当下,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

王德峰的走红,仅是一场意外吗?

01

别误会了。

此俗非彼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

再准确一些是——

被视作“精英娱乐”的哲学走出象牙塔,落地人世间。

比如,关于婚姻,恋爱的目的是结婚吗?

王德峰的回答是——

即使没有结婚的前提,我们亦如此相爱。

婚姻不是恋爱的预设,而是恋爱的结果,是在这份爱里生长出来的。

倘若这份爱里生长不出婚姻,便是爱要枯萎了。

再比如,关于生死,中国人为什么偏偏怕死?

答曰——

面对死亡,恐惧死亡。

是由于这个世界上我们有人牵挂着,也被人牵挂着。

父母牵挂儿女,夫妻牵挂彼此,这种情感的牵挂使我们与世界有了紧密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什么牵挂都没有了,他就不会怕死了。

这恰恰也是中国人的意义所在,牵挂。

你看,抛却固有印象。

原来哲学不只是晦涩难懂,它可以如此的轻巧、如此的透彻。

从儒释道三家到康德,从《金刚经》、《传习录》到《资本论》。

王德峰讲哲学,不讲抽象的规则概念,而是将哲学代入具体情境之中。

有关于人的生死爱欲,有关于生活的柴米油盐。

某次出席学生婚礼,王德峰临时准备了一段发言:

“如来说你们是夫妻,皆非夫妻,所以是夫妻。”

这句话改自《金刚经》里的三句义——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

什么意思?王德峰接着解释:

你们今天结婚,佛祖都会祝福你们。

婚姻的第一阶段,是磨合期。你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理想妻子或丈夫,并不完全符合理想。

但不要停留在第二句话,你们因为爱情结成夫妻,完成关系的转变,这就是缘。

《婚姻故事》

如何概括这种关系的转变?

王德峰用了两个字——恩爱

夫妻有别、共同命运,感恩彼此的付出,建立起跨越血缘关系的爱。

它不同西方的爱情观,天天将“I love you”挂在嘴边。

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爱情,深沉且含蓄。

永不过时的爱情和婚姻,是王德峰课堂上的高频词。

跨越两个世纪,他亲眼见证了一代代年轻人的情感变迁。

他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当代年轻人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情感真空的困境

同样是没车没房,过去的那一批年轻人,在追求异性的时候,依然是那么勇敢又自信。

《甜蜜蜜》

可在当下,年轻人却越来越不敢爱。

问题出在哪里?

主流媒体和专家将矛头指向年轻人。

而王德峰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

一边是社会阶层差距的拉开,一边是社会上升通道的变窄;

这些事情让年轻人在恋爱和婚姻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他的观点是,年轻人的爱情和这个时代的特征真实关联在一起。

年轻人是否拥有真正的爱情,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是否健康向上的一种标志。

当爱情对年轻人都变得如此困难时,一定出了问题。

用王德峰自己的话来形容便是:

“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

而这种不安感如今正充斥着整个社会。

02

王德峰教授是“敢说”的人。

其他人缄口不言的大实话,他非但不怕说,还得要说清、说透。

他批判当代大学是高等职业培训所,专为资本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

而专家则是能对资本增殖做出贡献的人。

结合现在越来越荒谬的专家言论,王德峰的话何尝不是对普通人发出的预警。

不要迷信权威,权威不代表永远的正确。

前几年,精英崇拜、狼性文化盛行的时候,马云特意修改了一句莎士比亚的台词:

“To be or not to be”,改为了“To be rich or not to be”。

发现没有?

这句话的意思和“996是福报”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只不过在成功学泛滥的当年,大家都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换得美梦成真。

但王德峰知道,所谓“To be rich”只糖衣包装的慢性毒药。

它将全人类都要思考的生存意义、终极关怀的问题完全用资本主义的价值尺度所替代。

《人生切割术》

王德峰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进步强制

它迫使人不断地进步,也强迫人必须竞争,而一旦有丁点落后,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

这不正是当下社会高度内卷的真实写照吗?

它规定了人的效率、在规定时间里获得的成功,将人存在意义全然让位于资本增殖。

于是,我们早早地被推上人生竞争的舞台。

卷成绩、卷工作、卷孩子…从小卷到大,无休无止。

我们不敢轻易放松,因为我们知道将来的前程取决于此刻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手段。

《下一个素熙》

这种完全违背了人的天性的竞争机制,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其一,是整个社会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可否认,追求利益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

而王德峰所提出的思考是——

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我们能做一些超出功利的事。

他打了个比方:

假设办一家商店,我们能否做到童叟无欺;办一所民营医院,我们能否保证生命至上;办一所民办学校,我们能否承诺有教无类。

关键不是人人自我牺牲成神成圣,而是——

现如今,普通人是否也能拥有为人的尊严

其二,是当代年轻人普遍感觉焦虑和不安

在“打工人”、“屌丝”等自嘲的口吻下,王德峰悲切地发现——

年轻人的生命力被工作榨干了。

高房价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差距,不再仅仅是凭借个人奋斗所能填补的。

于是,年轻人高呼“躺平”,然而在主流话语下,“躺平”也变得可笑。

当然有人会说,为什么非要买房,不买不就好了。

归根结底,年轻人的精神内耗是日益膨胀的欲望和自身能力相互不匹配所造成的。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王德峰又说出了大实话:

“他们只是受制于这个时代的驱迫,时代把那些价值标准、成功目标全部压给他们了。”

一个人可以选择买房,相应的,社会的价值评判便将他划入了失败者的范畴。

直接的表现是没车没房的人被婚恋市场自动过滤掉。

在王德峰看来,社会划分了一系列外在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人生是失败还是成功

这种统一的价值标准始终在抹杀个性,取消个体差异。

《死亡诗社》

但个体差异是如此的迥异又真实。它不能取消,也不应被随意评价。

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不能残忍地赋予年轻人以强烈的失败感。

至少,这个失败感的来源,它应当是人的本心,而不是社会流行的价值标准

然后,王德峰引用了一句王阳明的话:

“哪怕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03

怎么定义“真”呢?

在内心深处,一个人依然能够保持真诚。

王德峰讲起一个发生在冬夜的故事:

回家路上,他遇见了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贩,顶着寒风在路边卖烤红薯。

出于恻隐之心,他一口气买下了8个红薯,好让小贩可以早些收工。

热心助人的暖心故事?不全是。

《小丑》

帮了人有满足感,是人之常情,与此同时,他也滋生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他想,我毕竟是教授啊,而他只是小贩,所以我才帮得了他。

于是,他接着往下思考,却愈发心虚。

他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境界不够高:“帮助了别人,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厉害。”

人不应该有身份地位的分别心,更不能用这样的道德优越感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荣。

但试想一下,如果换作是我们——

遇到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的小事,能否如这般直白地剖析自己的内心?

类似这样的高度自省,王德峰不只有一次

他曾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能接受孩子长大后送快递、做钟点工、端盘子?

他本以为,自己好歹是知识分子应该是通达的,不会为时下的价值标准所影响。

可真当叩问内心之时,他发觉答案是否定的。

正因如此,王德峰教授能拒绝来自精英的俯视,以平视的姿态走近普通人的生活。

当其他人大谈理想主义时,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是——

谋生是第一件事,在这件事上不得不牺牲个性,所以先获得饭碗,再谈精神发展。

可他本人在正式退休后,却放弃了颐养天年的机会。

一个不使用微信、不上网的人,投入了短视频,开了免费的线上哲学课堂。

他深知这个时代的症结,年轻人被无意义感包裹着。

他们无法远离严酷的现实,而且精神上也没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地方。

《燃烧》

有次旁听儿子的同学聚会,令王德峰震惊的是——

这群人十之有八九有焦虑症或抑郁症,几番治疗无效后,从此患上了药物依赖症。

从而,他便以哲学为药引,来帮助困惑和迷茫的年轻人建立精神家园

他讲亲情、爱情、友情,讲“人格尊严,民生至上”。

只因在经济增长之上,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普遍被接受的伦理精神。

一个民族的生活,不应该永远是为了工作,为了经济效率,为了GDP的增长

我们要改变人生的态度,哪怕被别人看不起,也绝不能自我轻视。

回到开头。

王德峰哲学课堂的走红,不仅仅是一场意外。

它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一位复旦教授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

别忘了,它还缺了关键的一环——年轻人的选择。

这是一场哲学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也是当下年轻人的“自救”。

联系起前阵子的“孔乙己文学”,理由不言自明——

在对现实妥协之余,我们仍希冀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仍不准备为了资本的增值透支自己的生命精力。

我们仍渴望在保留尊严的前提下,获得快乐与幸福。

王德峰视频下的评论

于是,这个功利时代下。

王德峰教授的呼声如此振聋发聩——

我们能不能还我们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一个“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中国人

“在崇高的理念已经退场的时候

也就没有了光芒四射的壮举

而只有琐碎的苦恼

那就让我们站在大地上吧

为并不伟大但合乎人性的生活

付出我们的辛劳。”

资料来源:

B站@王德峰

抖音@王德峰的哲学研修班

微信视频号@王德峰教授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873f97b1d347eea9bff161f6ebecf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