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家方晓莉;
备注:本人是一名编剧兼网文作家,十分喜爱文学,这次谈一下我对莫言和余华两位大师在诺贝尔奖这件事上的一点感慨。)
自2012年起,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争议不绝!
(看书房,很有文化的样子……是书房吗?……)
(莫言获奖。)
当时他获奖的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实这个描述是比较精准的。),其人代表作:《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后来《晚熟的人》,我经常看到它的广告,但我一本也没看过。我对莫言本人没有意见,仅仅是创作风格,不是我所喜欢那种,但我认为他语文功底是很强的,很有内涵一个作家。
(我个人不喜欢描述黑暗的作品,仅仅是这个原因,虽然它很有深度。我感觉这是不是“暗黑风”?……)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部作品。销量近百万册。)
(“@江南书院”,《“中国第一位诺奖得主”莫言新作《晚熟的人》:9句话,写尽人生》)
(我的确没看过他的书,但偶尔看到他一些语录,感觉是一个很成熟的人的思想。比较有深度。语录我都很喜欢。唯独没有勇气去看书。)
……
他的好友余华的作品我看得比较多,虽然不是全看,比如《兄弟》和《第七天》(只看了部分内容,还是别人网上摘录的,还没去买),我就没看,《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看过,后来还买了《在细雨中呼喊》和《文城》以供阅读(主要也是网络的普及,现在看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看的少了)。
(余华作品带着一丝悲悯,让我感觉有点希望,所以我看余华作品比较多。)
但是,这次,余华没有获得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说实话,内心不希望是不正常的!讲真,消息下来后,这次获奖的是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对于她的作品,网上有描述!
“@澎湃新闻”在《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获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章中是这么说的:
我们忽略掉其人创作时长,以及最后是否属于法国第一流作家,又是以何特征进入,可以看出,其人作品的解读,其实还是比较精准,基本上是围绕“乡情”,而这个可能是比较普遍意义上一个情怀。
(后面的其他人解读,我反而是觉得可以忽略了,至少我觉得这个意味更加深重。)
就“乡情”而言,是一个人的根,可能在世界各国的人,都无法避免的!……我认为余华的作品很好,但脱离不了一个小镇青年(这是我自我感觉的一种审视。不一定完全是余华的标准。)在城乡变迁当中审视的眼神,但总是脱离或者朦胧地表达,这种表达,可能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上,可能显得比较迷离,而无法判断其人真正的用意!(虽然他很有内涵。)
有一位网友发表了对余华这次没有获奖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下。
(对于这句话,我以为“批判性”和“开创性”中间是不是加个“、”号?其次,“隔靴搔痒”四个字后面要加个“地”?……个人觉得遣词造句或者标点符号,还是很管用的。有时候得注意一下。不好意思,谈下我个人看法。)
余华有没有“隔靴搔痒”?……我个人认为对于丑陋的现象,可能每个人都是深恶痛绝的,但是在是否要表现出自己对它的痛恨,还是成为这种制造者,或者是同谋者,同流合污者,也许又是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选择的!
余华是一个很有人文深度的作家。
(就《活着》而言,很深刻,很痛苦,我当时看完后,就想:这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美中不足的是,西方可能不一定能够读懂这种语言,因为有些语言表达太细微,太细致,是中国语言独有的,西方社会,比较难以理解,有些文化不同。)
他的《第七天》,我个人觉得有别于其他作品,其他作品可能对获得其他世界上奖来说,比较容易,但诺贝尔奖还有“一线之隔”;但《第七天》,从某种意义上说,余华算是跨越出了一步,但仍然还需要努力。
在“@洞见”的《看完余华《第七天》,我顿悟为什么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提到了余华对《第七天》的说明,他说:“《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
你去看了故事,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了!
生活中有些现实,可能是你不得不去正视的,你会觉得很丑陋,可是你也会觉得无能为力!
莫言的表达,用一种支离破碎的阴暗,表现出那种腐败的痛恨!
而这种支离破碎的阴暗,同样给一些人以诟病,因此这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遭遇不少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一些人认为莫言迎合西方某些“怪异的目的或者审美”,成为一种工具,而对其人十分不齿!
然而莫言表现出某个时代有些阴暗,又的确是事实,本身那个时代有些部分的确显得过于不可理喻,也带来很大,很深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整个人类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提防这种可怕的影响,所以尽管是支离破碎的表达,也容易导致诟病,但它还是获奖了,所以这部作品一下有了它的意义。
所以莫言在这件事上获奖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勇敢。
而这种勇敢,在很多人可能,可能会成为西方社会某些舆论用来攻击咱们的武器,成为一种工具,所以对其人不齿!但不可否认,他的勇敢揭露了某个时代当中一些错误的方式导致的弊端,这种弊端,是有警示意义的。
无论你承认与否,你必须学会去避免再次犯下这种错误!
(虽然我并不看莫言的书,我觉得过于黑暗,但我并不能否认这个人写的书,反映出来的东西,尽管支离破碎而阴暗,但有它警示的一个作用。)
任何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我个人觉得恐怕不外乎在于揭露真实!但又未必仅仅是揭露真实……有的真实你是无法揭露的,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者来自于何方的压力!
但是,其实作家们可以看到一点,当你承认它的丑陋,知道它的丑陋,那么你会要求一个更加完善的境界。
那么到那个时候,莫言不再选择支离破碎的表达,给人阴暗感,永远的沉重与悲哀……也不会像余华那样,《第七天》当中深刻的人文沉思,但始终采取了一些写作手法说的避讳,谁都明白,这种避讳是因为什么。借助死者的思考,从而呈现出一种真实人生的态:希望每个人对生命,有一份敬重,无论身居高位,还是处于什么情况!
我认为余华其他作品基本上与诺贝尔文学奖有“一线之隔”,在于写得朦胧,而始终有些懦弱之感,而这种懦弱在反复衡量中,反复地去解读,让你知道,又体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余华作品打动我们的力量之一。
而《第七天》说明他开始走向现实!
但我认为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的获奖经历,对无论已经获奖却遭遇诟病的莫言,还是说尚未获奖却人气异常高的余华来说,是一份借鉴!
安妮·埃尔诺不愿意为政治目的而写作,而她写的,正是全人类所需要思考的东西。这点是无法避及的,即便政治如此,或者说,这个时候,“乡情”早已超越了政治,因为它的人的“根”。
而除了安妮·埃尔诺这种方法,无论余华还是莫言都要学会正视现实,正视现实是不仅仅看到它的丑陋而感到痛苦,并去描写,也要看到作为作家,仍然有其人积极的一面,除了描写荒诞之外,构建一个完美的框架,仍然是西方诺贝尔奖不得不承认的一份完美!
在奖励面前,不唯有迎合某些看上去表面的“奖励”才是正道,将每一面做到极致的完美,即便是敌人,也不得不心悦诚服。
(希望这两位能够创作出更多好作品,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