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王齐洲等编:《隋书经籍志著录小说资料集》

2023-06-27   古代小说网

原标题:新书推介|王齐洲等编:《隋书经籍志着录小说资料集》

《隋书经籍志着录小说资料集》,王齐洲、汤江浩、黑金福编纂,湖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目 录

前言

凡例

燕丹子

杂语(异同杂语 三国异同评)

郭子

杂对语

要用语对

文对

琐语

笑林(邯郸淳笑林)

笑苑(魏澹笑苑)

解颐(谈薮 八代谈薮)

世说(世说新语)

刘孝标注世说(续世说)

小说(殷芸小说)

小说(佚名小说)

迩说

辩林(萧贲辩林)

辩林(席希秀辩林)

琼林

古今艺术

杂书钞

座右方(坐右方)

座右法

鲁史欹器图

器凖图(器凖)

水饰(水饰图经)

后记

前 言

《隋书》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一部代表作,由魏徵等人编纂而成。

《隋书》

隋文帝时,王劭已撰成《隋书》80卷。唐武德五年(622年),根据史臣令狐德棻建议,高祖李渊诏群臣撰写北魏、北齐、北周、梁、陈五代史,未果。

因已有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和隋代魏澹所撰《魏书》,北魏史颇为详备,故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李世民重新下达编纂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任务。由李百药撰写《北齐书》,令狐德棻主编《周书》,魏征主编《隋书》,姚思廉编纂《梁书》和《陈书》。《隋书》由魏徵“总知其务”并主修,房玄龄任总监修,另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具体负责纪传的监修。

由于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执政后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主张,因此,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官修《隋史》的指导思想。贞观十年(636年),《隋书》与其他四史一同修好奏上。

《隋书》包括帝纪5卷,列传50卷,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它弘扬了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保存了隋代大量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科技文化资料,是唐初所修五代(北齐、梁、陈、北周、隋)史中较好的一部。

魏徵不仅主编《隋书》倂主修了《隋书》纪传,而且撰写了《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还负责主编《群书治要》,主持修定《五礼》,亲自编注《类礼》,为初唐史学和文化的繁盛作出了贡献。

《群书治要》

由于当时史馆所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都没有志,唐太宗乃于贞观十五年(641年)下诏让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等人续撰《五代史志》,由令狐德棻监修。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年),书成奏上。

该书30卷,衔接《晋书》书志部分,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最初为单行本,因内容以隋为主,隋代又居五代之末,故后来被编入《隋书》,称作《隋书》十志,使《隋书》扩大为85卷。

《隋书》十志包括:《仪礼志》7卷,《音乐志》、《律历志》、《天文志》各3卷,《五行志》2卷,《百官志》、《地理志》各3卷,《食货志》、《刑法志》各1卷,《经籍志》4卷。《隋志》中李淳风所修《天文志》是“最可观采”者之一,为中国天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资料。

《经籍志》则是继《汉书·艺文志》后中国古代重要代表性图书目录,其所采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于中国目录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明汲古阁刻本《隋书经籍志》

关于《隋书》主撰者,历来说法不一。《旧唐书》载录为魏徵等撰,而刘知几《史通》则说颜师古、孔颖达等和于志宁、李淳风诸人共撰。也有题为长孙无忌等撰。这是因为当时大部分名流学士都参与过《隋书》撰述,魏徵是最早的主撰官,魏徵死后则改由长孙无忌续任。

或者更准确地说,《隋书》纪传由魏徵主编,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编撰;《隋书》十志的主编则始于魏徵,完成于长孙无忌,编撰者有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等。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它是根据隋柳䛒的《隋大业正御书目》为底本,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略加调整(主要是颠倒史部和子部次序)编撰而成。

《隋书经籍志补》

《隋大业正御书目》9卷,着录隋代政府图书馆藏书(正御书)37000余卷。《隋志》删去其中“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补入“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最终录入3127部、36708卷(不含附录的道经、佛经),与《隋大业正御书目》着录书目总量差别不大。

同时,《隋志》又将《七录》中可和《隋大业正御书目》互相发明者,“约文绪义,各列本条之下”,作为《隋志》的注文以备参考。

中国古代图书的收藏,梁武帝时达于极盛,其书目主要着录于刘孝标《文德殿正御四部目录》和阮孝绪《七录》,《隋志》编撰者将当时朝廷现存图书与《七录》等所着录的图书加以比较,将其佚缺书目随类注出以资参考,在四部注文内共注明已经散佚图书1064部、12759卷,形成《隋志》书目着录的重要特点,其实也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赖此保留了隋以前旧目的一些着录,对于读者了解历代图书存佚情况极有帮助。

因此,《隋志》着录的经、史、子、集四部40类书目,既反映了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了六朝时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

《隋志》经部分《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10类,史部分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13类,子部分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14类。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3类。

《隋书经籍志校注》

在总集之后,尚附录有道经1950部、6198卷,佛经2329部、7414卷,但道佛二录均有类无书,即仅以类别记其总部、卷数而无具体书目,与四部的编制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隋志》原则上仍是一部四分法目录。

《隋书·经籍志》按四部分类,先有总序一篇,记叙目录学演变和编撰经籍志的原由。此后,每部下有大序,类下又有小序。序中简要说明每类的学术源流及其演变。类下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常附以简要注释,指明撰者、注者,记其时代爵衔,间或注明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如称“宋有”、“梁亡”、“梁有或亡”,并以夹注附入亡佚书目。充分体现了校雠学和目录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志》开中国古代正史艺文(经籍)志图书着录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清代以来,考补疏证者有近十家,如章学诚、章宗源、姚振宗、张鹏一等人都有著作传世,其中以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及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较有影响,然而,子部小说类未见补目。

《隋书经籍志考证》

《隋志》子部小说类序云:“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聼涂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此说承《汉书·艺文志》而来,将“稗官”指实为周官诵训和训方氏,将“街谈巷语”与“士传言而庶人谤”联系起来,是颇有历史意识和学术眼光的。

《隋志》着录《燕丹子》、《杂语》、《郭子》等小说25部、155卷;另注文录有亡佚作品5部、15卷,它们是《青史子》1卷,《宋玉子》1卷、录1卷,《群英论》1卷,《语林》10卷,《俗说》1卷。这些作品不仅反映着隋唐人的小说观念,而且也反映出隋代所存小说的基本面貌。

收集这些小说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能够为读者认识隋及以前小说提供帮助,对那些古体小说的研究者也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免除他们的翻检之劳或提供寻找资料的线索和途径,这正是我们不畏烦难去收集整理这些资料的动力。

《隋书经籍志详考》

后 记

本卷资料是在黑金福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黑金福师从我院汤江浩教授攻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在资料收集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他后来又在陕西师范大学师从赵望秦教授攻读古典文献学倂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汤江浩教授参加了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五史艺文志着录小说资料辑录》工作,与孔德明教授一起负责《宋志》卷的资料辑录,《隋志》卷则由我负责。

《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资料集》,王齐洲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

我在黑金福硕士学位论文《〈隋书·经籍志〉着录小说资料集解》的基础上,除审定修正其辑录的资料外,又补充了近两倍的资料,形成现在的规模;同时根据本项目成果的整体要求,增添了前言,修订了凡例,重写了按语。

初稿完成后,由黑金福博士进行了校对,最后由我审查定稿,希望能够尽量减少失误。我们真诚希望提供给读者的这份资料是系统、完整、准确、可靠的,能够为需要者提供便利。

当然,资料工作是最琐碎最繁杂的工作,稍有疏忽,就难免出错。如果本卷资料出现讹误,主要责任应由我承担。衷心欢迎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需要说明的是,本卷资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五史艺文志着录小说资料辑录》的部分成果。该项目已于2017年以“免于鉴定”结项,表达了国家社科基金委对该项研究成果的信任。

《补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艺文志着录小说资料集》第一册,王齐洲主编,张伶俐、张嫚、陈卫星编纂,湖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版。

同年,该项目成果获得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湖北人民出版社承担该书的出版,文史编辑部责任编辑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付出了辛勤劳动,以保证该成果的出版品质。

此外,正在进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经费支援。对于支援和帮助我们的所有同仁和朋友,我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支援和帮助,这样的资料集是很难出版的。

王齐洲辛丑立秋日记于武昌两学轩

【相关阅读】

王齐洲:为何要开展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小说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新书推介|王齐洲主编:《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资料集》

新书推介|王齐洲主编:《补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艺文志着录小说资料集》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