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提供鲜活的“影像注脚”。你知道国际纪录片人镜头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吗?在近期播出的纪录片《镜头里的中国》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该纪录片聚焦五位国际著名纪录片制作人,通过他们在中国的工作经历展开讲述,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位纪录片制作人虽来自不同国家,但他们都用宝贵又独特的生命体验,感知中国的发展变革,将细腻的情感融入故事创作之中,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惊叹中国发展奇迹的魏克然,为中日友好交流搭桥的竹内亮,关注普罗大众的柯文思,痴迷中国雄厚历史文化的费嘉炯,留恋中国大好河山的奥利弗……他们带着好奇走近中国,以平视且温情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一段段客观真实的纪实影像,背后深藏着他们对中国的深厚情谊。
用世界语态讲述中国故事
如何呈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国际形象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的重要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国外纪录片制作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成为破题方向之一。
魏克然是第一集的主人公,他是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是一位惊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纪录片制作人。谈及为何在中国拍摄纪录片,魏克然认为是“缘分”使然。早在2001年,魏克然就受邀来中国拍摄一部西藏题材的纪录片。此后,魏克然深入中国本土,记录了数百个动人的中国故事,这让他目睹了中国的快速转型发展,也见证了这片大地上古老与现代的碰撞。
面对不同文化根基导致的偏见,魏克然相信真实的故事是最有力的回应,“真实故事的力量”号召人们思索“真相”,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在魏克然看来,中国人在镜头前是腼腆害羞的,在拍摄过程中,魏克然意识到中国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体系。只要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就能用镜头捕捉到最真诚坦率的中国人。
因此他的影片常常通过拍摄小人物来透视中国的发展变迁。无论是在公路上采蘑菇的人,还是开民宿的人、治理沙漠的人……这些人的故事很有感染力,能够以小见大,让人看到中国的变化。魏克然说:“让我真正了解中国的,不是什么宏大的事件,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感人的细节。”在魏克然看来,有机会以纪录片的方式来体验观察中国,是件非常幸运的事。常年和中国人打交道,让魏克然对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充满洞察与共情。
作为探索传媒内容创作的掌舵者,魏克然坚持用世界语态讲好中国故事,以全面、客观、立体的视角展现中国形象。近几年,他主导创作的《战“疫”启示录》《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等纪实作品在海外播出后,产生了不俗的反响,这让他坚定了“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的纪录片制作理念。他不仅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理念。
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风景
柯文思是第二集中的主人公,他在四十余年的纪录片创作生涯中,曾两度斩获“奥斯卡金像奖”和16座“艾美奖”。他主导创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善良的天使》《柴米油盐之上》等作品饱含真挚的情感,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广泛共鸣。柯文思认为,纪录片是让西方了解中国的绝佳方式,也是中国展示自我形象的极致窗口。中国值得被世界关注,其他国家也应该真正了解这个非凡的国度。
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西方世界对中国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柯文思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社会缺乏了解中国信息的渠道。“世界的冲突,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这些情感让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资深纪录片制作人的柯文思,敏锐地发现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巨变中,蕴藏着无数动容的故事,并由此萌生了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故事的想法。在此之后,他将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把镜头对准了中国巨变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普通人。
“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成为柯文思创作的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路径就是拍摄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柯文思认为,纪录片是映射现实的镜子,当西方观众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中国人为了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时,会被这种精神感染,从而减少偏见,在西方观众的心目中构筑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人不是故事讲述的道具,而是构成电影的素材。一部好纪录片会让被拍摄对象愿意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心理感受。”对纪录片制作而言,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主人公自然地展示自己十分重要。在团队的帮助下,柯文思在拍摄普通人物时,总能做到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他用毫无偏见的镜头诠释人物,也使拍摄对象的情感得以真实、自然地从镜头中流露出来。
柯文思对中国故事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拍摄经验,他擅长从平凡人物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并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映射中国发展的时代洪流。“关注平凡人物,用客观中立的眼光诠释人物故事”,成为他纪录片创作的一种鲜明风格。拍摄过程中最打动柯文思的是,纵使生活艰辛,可中国人依旧会为了家庭而热情不减、勤恳奋斗。柯文思坚信西方观众,能从情感内敛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真挚动人的情感,可以透过普通百姓的故事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他也坚定地认为,中国值得被世界关注,他愿意把真正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影像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不足以借助影像改变世界,但可以通过影像多元地审视世界,减少偏见。柯文思深谙这一点,因此选择用纪录片的方式把行进变化的中国故事鲜活地呈现在西方观众眼前,引导更多人保持清醒,用更理智、更客观包容的态度看待中国。
在中国感受“现场”的魅力
费嘉炯是第四集的主人公,他是美国历史学家,也是知名纪录片制作人,在华旅居26年。精通中国文化的他,以“在华外国人”为叙事视角,借助留存下来的历史影像资料,主导创作了多部历史纪录片,向西方观众讲述了一段段“他者视角下”的中国历史。
费嘉炯认为,在西方受媒体的舆论导向影响,西方绝大多数人对中国都有许多误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这个国家。“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你需要到达现场”。怀着“到现场去”的念头,抱着对中国的强烈好奇,费嘉炯踏上了去往中国的旅程,学习中国文化,并切身感受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以“他者的视角”观察、体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对于打破文化隔阂、实现跨种族文化的沟通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他深深地了解中国,我应该说他喜欢中国。”费嘉炯的好友林栋甫如此评价道。“我期待这些纪录片,能够成为我经历过中国现场的见证。”费嘉炯希望这些纪实作品能够打动西方观众,成为他们亲历发展中的中国“现场”的重要途径,让西方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现场”的魅力。
作为昆山杜克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费嘉炯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以思辨的视野审视着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留存的纪实影像则把城市的历史与发展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费嘉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和中国纪录片团队合作,通过更丰富且真实的纪录影像,见证更多的“中国现场”。
《镜头里的中国》不仅讲述了国外纪录片制作人对中国的认识,还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与中国深厚的情感关系。该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呈现,带来直抵人心的力量,让全世界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饱满的中国形象。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与构筑,不仅需要中国媒体的努力,更需要一批像片中的纪录片制作人这样志同道合的国际友人,在亲历“现场”后,成为中国对外发声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