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惊世骇俗的《魔女的条件》,到几年前引发热潮的《昼颜》,
从狗血背德的“夺爱”系列,到暗黑疯批的《40岁开始》……
日本影视作品对于所谓“禁忌恋情”的表现,一直稳稳拿捏。
最近,又来一部在道德边缘疯狂试探的新片。
改编自《美丽的他》原作者凪良汐的同名小说。
原著的细腻笔触,在一贯擅长敏感题材的导演李相日的导筒下,化为一帧帧冷静克制又锋利凶猛的镜头,
呈现了一段非典型少女诱拐案中,受害者爱上加害者的禁忌之恋——
《流浪之月》
2007年,10岁女孩更纱在放学路上失踪。
两个月后,警方找到她,并逮捕了诱拐她的19岁大学生阿文。
这起“恋童癖诱拐少女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直到15年后,仍不时地被跟踪报道,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被人偶尔提起。
如今,案件的主人公更纱已经长大,她在一家餐厅打工,有一个谈婚论嫁的男友。
一天下班后,更纱与同事碰巧走进一间新开的咖啡馆。当老板慢吞吞地走出来招呼她们时,更纱愣在了原地。
此时BGM骤然变得尖锐,身边同事的声音越飘越远,只剩下咖啡馆老板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清晰可闻,低沉的嗓音在耳边响起,
“请问要喝什么呢?”
更纱抬起头,目光扫过他清晰的骨节,阴沉的侧脸,停留在他有些迟缓的动作上。
是他没错。十五年前的“诱拐犯”就在眼前。
看到这里,观众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好不容易摆脱的变态,会再次阴魂不散吗?
再看更纱的眼神里,除了紧张却分明夹杂着更复杂的情愫。
我们不禁再次生出疑问,这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眼前这张熟悉的面孔将更纱拉回十五年前,回忆与现实交替展开,一点点拼凑出当年的事件原貌,也为影片带来了一层关键的反转——
原来,当年跟阿文回家是更纱自己的决定。
父亲病故,母亲出走,剩下更纱跟着姨妈一家生活。
冷漠的姨妈对她不管不问。表哥时常会趁着父母入睡后,潜入更纱的房间,对她进行侵犯。而寄人篱下的她对于表哥的恶行也只能保持沉默……
遇到阿文的那个下午,天空下着大雨。
更纱独自坐在雨里,迟迟不愿回家。路过的阿文默默为她撑起了一把伞。
当阿文问她要不要跟自己回家时,她迟疑了两秒,轻声答应。
她不是没想过跟陌生人回家的风险,只是那个被称作“家”的地方,对她而言是世界上最阴暗的角落。她宁愿赌一把,选择盲目地相信一个陌生人。
所幸,阿文始终不曾伤害她。
他的出现就像他手中的那把伞,成为更纱在这世上唯一的短暂庇护。
她终于睡了一个完整而踏实的觉。
一觉醒来,“感觉像是重生了一样”,她仿佛又成为从前被父母宠爱时那个自由自在的她了。
在这里,她可以像同龄孩子一样啃着披萨,看着动画片放声大笑。
漂浮在清澈的河水里,面朝着蓝天、云朵和悄然而至的月亮。
阿文会耐心地听她说话,却不去干涉她,还会鼓励她做自己想做的事。
更纱希望自己能一直留在阿文家,即使电视里关于她失踪的新闻已经甚嚣尘上……
被“解救”之后,生活没有变好。
铺天盖地的关注与“善意”,使得更纱始终不敢说出被表哥性侵的真相——另一则丑闻的加码,只会将她更牢地钉在舆论的靶心。
即便如此,围绕着她的闲言碎语与泛滥的同情,一直到她长大都未曾停止。
同事们过度的怜悯,掩盖不住看客的心理。
网友、媒体多年后似乎仍对事件了如指掌,网站的动态更新延续至今,似乎有无数眼睛一直监视着自己,让更纱无处可逃。
感情方面,也并不如意。
男友看似与更纱如胶似漆,事实上他控制欲极强,只把更纱当作泄欲的工具和免费保姆。
在外忙碌一天的更纱,回家后还要照顾男友的饮食起居,偶有疏忽就会遭到一通阴阳怪气。
多年前被表哥猥亵,使更纱对男女之事条件反射地抵触。
男友却毫不在意她的想法,不管她是否情愿,兴致来了,就会粗暴地将她压在身下。
原本习惯把心事埋在心里的更纱,出于要对恋人坦诚相待的观念,将自己的过去讲给男友。
却没想到坦白之后,对方不仅无法理解她的伤痛,反而把那段“不光彩”的往事当作支配、践踏她的筹码。
后来更纱无意中从男友家人口中听说,他找女友专挑更纱这种无依无靠的女孩。因为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她们都无处可去,只能逆来顺受。
更纱在男友令人窒息的裹挟中挣扎,不明就里的同事却不止一次表达对她的羡慕:“真好啊,被这样深爱着。”
每个亲近的人都在试图曲解她,改变她,塑造她。只有阿文,曾经坚定地握住她的手,告诉她:
“更纱只属于更纱一个人,
没有必要为了让别人喜欢而改变自己。”
再次遇到阿文,是更纱的第二次重生。
下班后她总会到阿文的咖啡馆里坐上一会儿。
男友察觉到她的异样,于是打电话到更纱工作的餐厅查岗,甚至跟踪她来到咖啡馆。
紧接着,一则“十五年前的恋童癖诱拐犯在开咖啡馆”的消息连带阿文的咖啡馆地址一并被曝光。
得知发布消息的正是自己的男友,一向隐忍的更纱第一次发火,她害怕无辜的阿文再次因自己遭到伤害。
男友则被她的“反叛”激怒,发疯一般地对她拳打脚踢。
鼻青脸肿的更纱跌跌撞撞地逃出去,不知不觉走到了阿文的咖啡馆,两人再次相遇。
“要不要,来店里?”
“嗯,我去。”
与十五年前同样的回答,如同宿命一般。
因为十五年后的她,依旧没有容身之处。
更纱离开男友,搬到阿文家隔壁。
在新家醒来的第一个清晨,放松地在地上打了个滚,仿佛每一根神经都得到了舒展。
她可以不再束手束脚、轻声细语;
不在意形象地大口嚼着汉堡,任肉酱渍染嘴角。
在鸭子船上,撒欢似的狂蹬脚踏板……
如同十五年前那样,在阿文身边,就像找回了真正的家人。
但很快,又一则“诱拐案受害人爱上加害者”的报道打破了这份平静美好。
一时间,舆论再次沸腾。
闲言碎语变成了一把把挥舞的尖刀,在更纱和阿文身上烙下崭新的伤痕。
被误解的阿文被视作对女孩实施精神控制的危险人物,店门口被涂满了辱骂的标语;替阿文辩白的更纱也被臆断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被餐馆委婉地辞退。
不久后,两人甚至再次被警方带走调查……
在叙事主线之外,导演多次将镜头对准涌动的窗帘与静谧的湖水,
纱帘被凉风吹起,阳光透进来,洒在脸上。
湖水清澈见底,身体随波飘荡,仰面可以看见月亮。
展现从前更纱与阿文一起时的松弛自由,与现实的狼狈不堪形成的强烈对比。
也让我们似乎得以与人物共同呼吸着,不自觉地被他们身上的那份无奈与孤独所感染。
广濑铃与松坂桃李细腻的表演,也为电影带来缓慢的倾诉感。节奏不算紧凑,但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却不会让人不耐。
不过,虽然片中的阿文不是真正的恋童癖,电影对于“女童与成年男性出走”情节的浪漫化处理,还是存在争议的。
现实中,那些利用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去满足兽欲、谋取利益的罪行依然值得警惕。
在前不久国内版“N号房事件”中,“小白菜”组群的不法分子们正是利用了受害女孩们的 “缺爱”与脆弱,让她们在虚假的“关心与理解”中越陷越深……
不过,《流浪之月》并不旨在控诉这类罪行,而是借由这样一个边缘化故事的外壳向我们撕开更纱与阿文作为少数群体血淋淋的生活真相。
原来,早在学生时期,阿文就已经发育停滞。
母亲因为他的“不正常”,果断选择放弃。
片中以树苗隐喻东亚社会的排异性——将少数患病的幼苗拔除,以维护群体的枝繁叶茂。
那些“不一样”的存在,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只能选择伪装。
更纱与阿文的相遇,其实更像是遇到了另一个自己。
同样被世界抛弃,同样会从梦里哭着醒来。
两人的相互吸引,并非为了肉欲(两人都因童年遭遇成为无性恋者),甚至不是因为爱情或亲情。
在摘去“受害人”与“加害者”的标签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孤独的个体,互相取暖,结伴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