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 | 将“烟火气”还给城市:价值、制度、技术都不能少

2023-09-14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治国理政 | 将“烟火气”还给城市:价值、制度、技术都不能少

治国理政 | 将“烟火气”还给城市:价值、制度、技术都不能少

治国理政

重新认识城市更新的价值意蕴,在法治的框架下尊重生活的多样性,珍惜城市的“市井味”“烟火气”,适度宽容城市,尊重市民的生活便利与生存空间比城市“整洁统一”更重要。

原文:价值、制度、技术:三位一体推进城市更新

作者 |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讲师 马 倩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市内涵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是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城市居民拥有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更好地共享城市化发展成果是城市更新的根本动因。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规范更新内容的制度和数字技术相匹配,并贯通融合,坚持“价值、制度、技术”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有机统一。

重塑城市更新的价值内核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实施城市更新根本目的是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性是城市更新的根本内容与核心价值,在城市更新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城市更新为了谁”的问题。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满足广大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始终将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城市更新的重要标尺。其二是“城市更新依靠谁”的问题。城市更新离不开广大城市居民的支持,要积极引导和依靠群众的力量来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其三是“城市更新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也即通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得城市更新的最终成果能够由人民共享。

这表明城市更新在关注“物”的改善的同时,更要着眼于“人的权益”维护,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终极目标。有的地方盲目斥巨资打造的景观式项目,可能更多是在关注“物”的改善,而非“人”的生活本身,虽然精致却冷清。因此,城市更新要围绕“人民城市”这一核心理念,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营造宜居、宜业、绿色、智慧和人文城市,增强居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城市更新价值理念对制度的嵌入和融合

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雅各布斯认为,如果总是想要打造一个“像模像样”的城市或街区,那似乎是只按照严格的法则而将它变成了艺术品,那么,最终它可能既不是艺术又不是生活,而只是一种标本而已。城市更新制度或者法则作为规范城市更新行为的规则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城市更新不仅需要来自严格制度的刚性支持,也需要基于非正式制度的柔性共识。城市更新价值需要真正嵌入更新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一整套与城市持续更新、内涵提质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的同时,应当根据人民城市更新价值的内在要求加强更新制度的规划、制定与实施,从而促进更新制度与更新价值的有机融合。重新认识城市更新的价值意蕴,在法治的框架下尊重生活的多样性,珍惜城市的“市井味”“烟火气”,适度宽容城市,尊重市民的生活便利与生存空间比城市“整洁统一”更重要。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寻找治理与生活的边界,通过一些非正式手段,比如与居民谈心等“情感动员”方式,将原本严肃的谈判变成亲切的关怀和共同的体验,软化了管理制度的硬性边界,这种以生活为中心沟通的方式方法更容易为居民所认同和接受。

城市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城市承载着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沉淀空间。制定城市更新的制度时应将市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城市记忆等纳入考量范围。城市记忆作为城市的生命特征和文化标识,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记忆的城市只是一片钢筋水泥丛林,难以体现城市的生命力和软实力。因此,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的街区翻新,而应在人民生活层面进行思考,应是符合生命体发展规律的有机更新,应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更新价值理念对技术的引领和渗透

技术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工具,能提升信息传递效率,让城市变得更智慧。技术支持是城市更新内容增量化和任务复杂化的内在要求。但如果技术只服务于管理者,那么无论其技术如何先进,民众参与平台如何丰富,最终只是实现运行的高效率与管理的精准化,而并非“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技术层面要体现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

在美好生活的理念中,人人是平等的,是自由的。这就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尤其需要发挥治理技术的支持作用。一方面,人民城市的更新要求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城市居民需求的快速精准识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人民城市的更新要求更好地回应城市居民的需求,而智慧技术的发展也为城市居民需求的高质量满足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实现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应用既可能提升城市更新绩效,又可能导致新的问题。有的地方的城市更新中智慧隔阂(智慧鸿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技术支撑没有完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包容性理念是有内在联系的。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目标的转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城市更新的公益性和公正性,为每一位城市居民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本身就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而非只存在一种或者几种声音,这恰恰是人民城市的活力所在,是人民城市内在的平衡机制。社会公正更多地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和宽容,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有尊严且可接受的生活空间。正视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加大力度推进城市适老性改造,采取差异化、多元化的方式手段,以帮助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全面提高城市的无障碍服务水平。

城市是广大居民生活栖居的场所,实现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要求城市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建筑丛林之外更多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平等公正和包容精神。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健全便利的城市生活环境、平等和谐温暖的城市社会环境,都彰显了政府对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和满足,体现着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关怀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8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减少城市环境中的夜间光照,能使人类健康和社会受益 | 社会科学报

治国理政 | 有别于西方的国家治理观——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