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欧美垄断达50年,我国曾99%依赖进口,今央企技术突破后降价50%

2022-02-17     方平融媒

今年以来,氢能源“涨声一片”。氢能用途广、无污染、资源丰富,其发展前景受到广泛认可,我国的氢能源龙头企业美源在一个月之内就飙涨了将近50%。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拥有噪声小、补能速度快、续航持久等优点,也很被人看好。

长远来看,融合了电动车与燃油车两种车型优点的氢燃料汽车,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汽车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游的各大车企都陆续开始在氢能源领域布局,还有不少车企都发表了相关战略,还生产了氢能源汽车产品。

但是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却有一个部件,我国一直被“卡脖子”。这个部件就是质子交换膜。类比一下,质子交换膜就是氢燃料电池的“CPU”,是最核心的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质子交换膜非常的轻,轻到1平方米却只有20多克重,但就是这样轻如鸿毛的东西,却是直接影响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的核心元素。

多数的质子交换膜都是用的全氟化聚合物材料合成,全氟化聚合物可以让质子交换膜更稳定,使用寿命也更长。但是质子交换膜开发难度大、技术门槛极高,也正因如此,质子交换膜售价十分昂贵,20克质子交换膜,价格和20克黄金差不多。真真是轻如鸿毛,贵如黄金。

然而,这么金贵的质子交换膜的市场,却一直被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垄断。日本的旭化成、旭硝子玻璃,美国的科慕、3M、杜邦、戈尔,加拿大的Ballard等公司,都是研究质子交换膜的世界巨头,从1969年杜邦就涉足这一领域。

其中,从美国杜邦公司拆分出来的美国科慕公司,占据了全球质子交换膜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科慕研发出来的Nafion膜片不仅稳定性好,而且质子电导率也非常高,应用十分广泛。旭化成生产的Aciplex膜、Ballard公司生产的BAM膜等都十分热销。

反观我国,以前我国在质子交换膜量产上并未没有什么进展,只能依靠进口,99%的质子交换膜都是进口的。我国研发质子交换膜的公司只有科润、东岳等,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只有东岳集团,科润布局了100万平方米的质子交换膜项目,目前已经开工了。

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衣宝廉认为,我国有一些国产化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外国企业的商业化产品,就是在批量自主生产技术的时候遇到了壁垒。只要加强技术转化,建立完整生产线,实现量产,就能突破瓶颈。

质子交换膜作为核心部件,更是要引起重视。为了得到价廉而稳定的质子交换膜,不被外国企业“卡脖子”,我国必须突破质子交换膜的瓶颈。几年间,我国的研发人员不停地尝试破局、克服困难,终于在前不久取得了重大突破!

就在今年12月,我国的一家央企——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在武汉开发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正式投产了。这是我国第一条完全自主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一次性成膜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线。

2020年,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斥资70亿成立公司,只为了建设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并且专门对质子交换膜在内的氢燃料电池的一些核心部件进行研发。经过了技术人员们整整17个月的努力,总算可以让质子交换膜投产。

此次投产的质子交换膜有30万平方米,厚度在8um和20um之间,并且在气体渗透率、质子电导率等方面的性能,都比外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好,可以支持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的应用,但价格却只有外国定价的一半。

等最终达产后,这条生产线生产的质子交换膜,能够同时满足高达2万辆氢燃料电池车的电池需求。

能量转型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第一条自主可控的质子交换膜的正式投产,意味着我们在这个领域可以不被外国“卡脖子”,可以生产更便宜更稳定的氢燃料电池,顺利解决国内氢燃料电池生产公司和汽车公司的生产所需。

先技术攻克,再慢慢提高市场占比,我国一直在稳步前进。如今顺利搭上“能源转型”的快车,未来我国势必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441b2ee086c439cf4dcc56ec955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