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如在陪儿子写暑假作业,一道简单的题,反复讲了几次孩子都不会,小如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这么简单都学不会,连石头都比你聪明!”
小如的本意是想让儿子解出这道题,但是事与愿违,他竟然哭了起来。
他虽然试图努力去解题,但怎么也无法集中精神。小如只能强压情绪,等他平静下来。
从大脑角度来看,孩子的反应是对的,因为大脑的首要目标是生存,生存的本能迫使他去关注威胁的来源——妈妈的怒吼。
小如的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里上演。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去管教他。但是有时口无遮拦说出的话,却像刀子一样扎进孩子的心。
也许你是无意的,但是语言暴力会促使大脑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要是家长一直不做出改变,皮质醇就会越积越多,大脑长期处于警戒状态,随时都要准备应对威胁,哪里还有多余的资源去支持智力的发展?
科学家曾利用核磁共振,观察受虐儿的大脑,结果显示:
跟一般人相比,他们的海马体(掌握记忆)更小,胼胝体(整合左右脑的信息)更薄。正因如此,他们智商偏低,专注力不足,学习也比别人吃力。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另一个实验中也发现,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连接,儿时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人,小脑蚓部不正常,所以他们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脾气大。
套用脑科学家洪兰的话,比起肉体伤害,语言暴力更伤人,大脑也更容易受“软伤”。
在不少人看来,只有恶性辱骂才算语言暴力,其实嘲笑、贬损、否定、指责也是语言暴力。
这三句话,很多父母常常挂在嘴边,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伤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和“脆弱”的大脑了。
第一句,“什么都做不好,笨死了!”
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家长很容易失去理智,说出这句伤人的话。
孩子只是一时没做好而已,我们却急着给他打标签,把他整个人否定了。说得多了,孩子还真以为自己笨,干啥啥不行,最终自暴自弃。
孩子做不好一件事,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他缺乏意识、知识或者技能,我们要把根源找出来,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刚学写字时,家长看到孩子把字写到格子外面,老是戳破作业本,总会忍不住数落孩子,“我说过多少次了!把字写小一点,写轻一点,不要太过用力!你就是不听!”
孩子觉得很委屈,因为他已经很努力去写了,可是因为手部小肌肉还没发育好,空间感也还比较弱,落笔不稳,力度也把握不好,很难把字写在格子里。
所以聪明的父母,会提前了解孩子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发现孩子写字不好,他们会对症下药,耐心陪孩子练字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写字技能。
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就具体描述出来,真诚地鼓励他,“你看,这次有进步了!这个字变小了,上次还胖乎乎的,像散了架的小胖子,现在变苗条了。我相信不久,你就能把它们写进格子里……”
第二句,“你这样,谁会喜欢你!”
平时出去溜娃,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
家长的本意是想制止孩子当下的行为,却对他冷嘲热讽,说多了,会种下自卑的种子:连最爱自己的家人,都认为自己差劲,那我肯定是这样的人。
回想一下,当我们被理解、被尊重、被鼓励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做什么事都特别来劲?
孩子也一样,当他们感觉被接纳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合作。这时我们再来解决问题,就会轻松很多。
比如孩子想继续溜滑梯,不想回家而大哭大闹的时候,不要说,“一不顺你意就哭闹,谁会喜欢你?”
可以这样说,“溜滑梯确实很好玩,可是再玩明天就不能玩,因为我们约定好了,每天出来只玩一个小时,闹钟响了就回家吃饭。”
第三句,“我数三声,不……就……”
家长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这句话,包括曾经的我。孩子以前经常说话不算数,比如跟他约定好,只能看一集动画片,他老是赖皮,我就威胁他,“妈妈数三声,三声不关,后面三天不准看电视!”
刚开始还挺管用的,后来孩子发现我并非时时会兑现“惩罚”,于是有恃无恐地继续看另一集。
自知这样管教,除了唤醒母子双方的负面情绪,加剧亲子矛盾之外,根本无法根除孩子大脑中的行为范本。于是开始采用“诱导式教养法”来管教孩子。
当孩子还想再看一集,我会平静而坚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再看一集,但是再看的话,后面三天就就不能看了。因为电视看多了很伤眼睛,我们之前约定好了的,每天只能看一集。”
孩子选择不关电视,没问题,我给他犯错的自由,让他继续看,但是我言出必行,说三天不能看就不能看,再怎么哭闹我也不服软。
说实话,这种方法见效很快,三天后孩子再看电视,到了约定的时间就自动关了。
有时也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没关系,如法炮制,并且拉长惩罚时间(三天长变成一周不能看),多次坚决执行规则之后,孩子这个毛病再也没有犯过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诱导式教养法要符合四大原则:
一是非暴力沟通,用温和而正确的话术跟孩子对话。
二是制定的规则要现实、清晰,并且跟孩子解释清楚规则和设定的后果。
三是执行时要迅速且贯彻到底,让孩子的大脑清晰地知道:限制条件是什么。
四是孩子有进步和良好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强化积极行为。
舌头看似柔软,但却能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暴力很伤人也很伤“脑”,跟孩子沟通时,如果能够换个角度,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在积极的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