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误读索尔仁尼琴:伟大付出应有的期待

2023-10-23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不误读索尔仁尼琴:伟大付出应有的期待

(来源:作家方晓莉)
(备注:本文作者是一名国学爱好者,编剧兼网文作家,有编写传统文化书目的出版经验以及审校经验等。)

什么叫做“俄罗斯的良心”?——————绝大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尤其是文学工作者,比如作家评价,会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进一步评价是:这个奖项,是否名不符实?

按照如今网络上部分为了割韭菜而设定的“人设”所致,似当初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无疑在一些人眼中,更甚于某个特定时期,历史上的“伤痕文学”作家,将他人受到伤害之后,认为母亲可以作主的表达,痛苦的哀诉,站出来居高临下的说:“诉苦便是背叛。”,按照这种说法,但凡是孩子若是不小心受伤了,千万不要告诉你的父母,因为那样会打扰父母,甚至会让父母认为你要找别的父母作家长,是要离家出走了,甚至其他孩子的家长或者其他孩子,要对你的人格进行鄙夷了。

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坦白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真不属于“伤痕文学”式作家!他一直对更多人而言,属于“异见者”的标志:任何事情摆在他面前,他能够看到不足,甚至直接指出错误,从来都是如此畅畅淋漓,也正因为这样,在一些派别当中,或者立场,或者部分权力组织面前,他从不讳言此:所以所谓他“俄罗斯的良心”,在于他从不背叛内心的本知,从不背叛自己的良心而爱国,所以才叫“俄罗斯的良心”。

近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种言论,说是由于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所作所为,对不住苏联和苏联人民,我的作品害了我的俄罗斯祖国。”,因此拿来攻讦一切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并不在自己的“真理道德范围”之内的作家们,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内瓦医生》的作者:前苏联作家,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在一些反对他领奖的人当中,莫不是站在道德巅峰,对其进行各类指责……即便后来苏联恢复了对其人的名誉,也是在他逝世的22年后的事情了。

然而其人流下的喧嚣,除了叹惜,扼腕者有之,但利用这类事情,对其他作者进行人品质疑:表示帕斯捷尔纳克不过如此,你又能怎样的态度,大行其道!……由此彻底也否定了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本身不值得恭喜。

在这种态度之下的评价,另一批人打着所谓“打倒公知”的名义,实则扮演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又着实文化层次够不到公知角色的这类人当中,所出现的这类情况,去进行了一些道德镇压,对古往今来一些人,进行各类标签,从而满足自己的文化舆论权,进行全面制霸。

但老实说,实在也没多少档次,反反复复给他人扣帽子,包括对伤痕文学作家的伤害,至于索尔仁尼琴则再次成为被舆论攻击的武器。

索尔仁尼琴万万想不到,当年,他的作品曾受到赫鲁晓夫的赞赏,随着赫鲁晓夫下台,他被抄家,后来所谓“苏联叛徒”……他的作品《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后,他被开除苏联作家协会:可是到今天,我们谁都知道,他是当之无愧伟大的作家,俄罗斯的良心。

他的遭遇引起了萨特的抗议,萨特是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而索尔仁尼琴则是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对他的看重恐怕并不在于能否预见他成为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而在于萨特于我而言,也许作家身份对很多人来说,属于一个头衔,可在我这里,萨特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他尊重存在主义,尊重人性和自由。而他反对法西斯的斗争,支持法国革命群众运动等等,无一不彰显他在人道主义上的自由:他推崇人性本身存在的价值,而追求自由和公义以及平等权方面的自由和尊严。

所以他对索尔仁尼琴更多意义上,属于人道主义支持,而未必是作家身份的看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索尔仁尼琴与前苏联的原子物理学家,一生追求人权和自由的真正知识分子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都被认为是“异见人士”:相比我们日常生活也总有这样的人,其实这类人发表言论,倒不一定有绝对的倾向性,但在这两个人身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在一些事情上的判断,如果涉及到当时苏联的权力组织,于是被认为是“持不同政见者”:但对索尔仁尼琴来说,更严酷的形势是,其实他哪里都不讨好。

所谓持有不同政见者,有些人是有倾向性,而有些人则毫无倾向性。这个人不可能倾向于任何一方,而对任何一方的错误,都去指责。

197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迫于形势,没有领奖。

而他在1974被苏联驱逐到西德,当时是2月12日,同年12月,他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来又流亡美国:这是网上一些公开资料都可以看到的。

当他去了美国之后,美国当局认为可以利用他,将其塑造成“海明威”一样的角色希望他与苏联抗争:实则成为政治利用。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在哪里都是“异见者”:他继续发表言论,说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并且痛骂美国音乐实在难听。

这让美国当局大为惊骇,在不少提及索尔仁尼琴的有关文章当中,对这方面描写,也是津津乐道!毕竟,那还是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国内出版。

然而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总统。

可是他一方面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因为他早已将个人责任与曾经的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也是他所经历的祖国荣誉紧紧相联。

所以他想到的是个人责任。

他的那句被一些人误解十分严重的话是这样的:“我的所作所为,对不住苏联和苏联人民,我的作品害了我的俄罗斯祖国。”(这是我找到的其他人对其人误解当中,所引用之句,我不清楚是否为其人原话,但可以看出,即便是原话,恐怕很多人,对索尔仁尼琴在这件事上,存在巨大误会。)

其实这个误会很容易说清!

一是本身索尔仁尼琴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相联,所以当他发现苏联解体,而至今变成这样,他内心是很痛苦的,他认为个人有责任。

他的责任是什么?……有些人会认为是因为他此前都错了,所以他忏悔。那么他错在哪里,你知道吗?

他错的地方是认为自己不应当一个劲去指责领导人过失,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个事情当中,我们已经意识到一些人严重错误,这个时候,恐怕去指责,也许会爆发强烈冲突,并且令他人深陷于这种痛苦当中,而难以自拔。

而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去理会这类冲突,也不要急于指出对方错误,而从发展的角度,侧面迎锋,而去解决问题。

所以这实际上是他意识到斗争方式有所不足,但当时又没有更好办法,但他有强烈的个人道德感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自认自己的错误。

如果无法明白索尔仁尼琴,就说明这个人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因为他无法发自内心去认同一个人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联,而因此有的道德和责任感!

所以,在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后,他不接受1988年的圣安德烈荣誉勋章这一“荣誉”,“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这个说法,实际上也说明他的斗争意识日趋成熟,尽管也使人意识到了,这是他对当局之不满。

这是对当时叶利钦当政时,对其人网上所谓“毁灭性政策”而表示不满,所以拒绝领奖。

另外一件事,则可以表现在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身上:

索尔仁尼琴是能够意识到普京对自己的真正价值尊重与理解。

在俄罗斯国家奖典礼上,普京是这么说的:“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所以普京对索尔仁尼琴的价值,有真正的认识清楚,同时他索尔仁尼琴有充分的认识和肯定,甚至也有同情与勉励:“我想特别感谢您为俄罗斯所做的贡献,直到今天您还在继续自己的活动。您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动摇,并且终身遵循。

他所说的“您的观点从不动摇。”,实际上已经意喻了索尔仁尼琴此前与错误的现象作斗争,即便方式激烈而不为人所喜,但并非是错误的。

而对索尔仁尼琴而言,也许更需要改进的是方法!

他那句话“我的所作所为,对不住苏联和苏联人民,我的作品害了我的俄罗斯祖国。”(倘若原话的确如此的话!……),在我看来,按照他个人的命运情怀,以及普京所言,这个人所思、所想,从来没有违背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发自真心去做。

那么如果原话的确如此,我认为他是没有意识到,当时他只想到与当局权力当中,自己不认可的成分去进行现象斗争,而没有意识到侧面迎锋,而去做积极努力,这方面发展会更有意义。

所以我以为这也许并不是他以前错了,而是以前还没有达到更加全面和更加完善的地步:这是基于个人命运情怀所致。

而不是说,这个人真的做了多大的错事,去害了别人……站在自我立场上可以检讨过失,这么想,对整个事态,帮助是有限的。

但放在别有居心的口中,这类言辞,显然属于“攻讦型”,而不是真正理解他的做法了。

比方说:

2022年,索尔仁尼琴依然对普京的工作,认为他打击寡头的工作不够圆满。这方面不足:这就说明,实际索尔仁尼琴的情商有所进步。

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普京是可以尊重和认同他价值的人,而他也一直在进步中。所以他仍然在俄罗斯方面作出自己的舆论贡献。

而在得罪人这件事上,显然已经不再跟以前那样,显得针锋相对了。这就是他觉得更加有利于国家层面的帮助!所以他也为此感到欣慰不已!

遗憾的事情来了。

2008年8月3日夜间,索尔仁尼琴因心脏病去世。他的夫人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在我们很多看到的资料当中,都会这方面的提示。

这不仅仅告诉我们,索尔仁尼琴在的一生当中,以奉献己身为主力与曾经的苏联,后来的俄罗斯,甚至曾经居住过的美国,他所在的任何一个地方,发表他发自内心的真诚看法,希望能够改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而他的确是这么做的!

的确在方式上,他的一些事情,也许在成长后的他,意识到可以更进步,同时与祖国命运挂钩,而发自了深深的自责!

但是这种自责,却绝不能成为攻击他的武器,而否定他的贡献。

索尔仁尼琴的夫人娜塔丽娅·安德烈耶夫娜之语:它严厉并且艰辛地揭露了一切人所在的价值,那就是我们的价值应当与祖国相连,而不是挂在口中,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

她的潜意识里大概早已意识到,也许会有另类的攻击吧!……所以这一层话语,始终渴望别人真正理解。

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伟大付出,应有同等的“伟大期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35b4346217ff49a26c9990d5e8b66ff.html



事实与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