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杀害亲弟弟,罪魁祸首另有其人

2023-02-10   窈窕妈妈

原标题:14岁女孩杀害亲弟弟,罪魁祸首另有其人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实在没想到,这么一个普通视频,居然能引起全网热议。

1月31日,河北邢台,姐弟俩在客厅玩得时候发生矛盾,一旁的妈妈见状先抱起儿子安抚,没想到却引来大女儿不满:

“我不是你的亲生孩子吗?”

妈妈一听,忍不住泪崩:

“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这么小年龄,会说出这句话,我很惭愧。”

就是这样一则视频,触发了两大阵营的对立。

有的认为:女孩太矫情了,不懂事,不知道让着小的。

有的表示反对:女孩说出这句话,说明她的委屈已经积压很久了。父母不应该以小的更需要照顾为由忽略老大,她也只是个孩子。

我当然支持后面这种。

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实是,仍然有无数父母认为“大的让着小的”是理所当然。

他们或许还不知道,仅仅因为父母对老大的忽略,曾引发太多悲剧。

2017年,陕西安康,曾发生过一起因“偏袒”而引发的杀人案——

14岁女孩,亲手结束了11岁弟弟的生命。

在法庭上,女孩说自己永远无法享受到父母同等的爱,这让她对弟弟越来越恨。

平时,她经常因为弟弟无故告状,而屡遭父母批评责备。直到那个深夜,她偷玩手机被弟弟发现,情急之下便起了杀心。

“很不公平,我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喜欢我。”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会从与父母的互动、反应中,来判断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被父母关注,才能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是被关系接纳的。

有句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而父母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父母的爱和关注,是孩子间竞争的核心。

偏爱小宝,会让大宝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反而容易强化手足间的竞争,加剧关系的不公平感。

不过,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小宝的“偏袒”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

想起一个新闻,浙江一女孩因父亲连扇自己5巴掌而报警。

她不断向警察控诉,自己和弟弟吵架,爸爸从来只惩罚她一个人。

妈妈忍不住解释,弟弟还小,你是姐姐啊,而且你有那么多名牌衣服,你看你弟弟有几件?

之后,女孩承认,在物质上的确没有偏袒弟弟。可凭啥一发生争执,自己永远是挨骂的一方?

爸爸沉默了。他似乎无法为这套“行为准则”做出合理解释。

毕竟在很多家长看来,“大的让着小的”,这不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吗?

他们小时候也常常被父母“教导”:“弟弟/妹妹还小,你让着点怎么了?”

网友@灭火的评论,太扎心:“一句你是姐姐,弟弟还小,我听了20年。”

老一辈的传统观念,早已刻进部分家长的思维模式里,变成了一种不假思索的“惯性”。

所以,他们会把“大的让着小的”看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甚至是不可辩驳的真理。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更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照顾,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分给小宝,从而选择性“忽略”老大的情感需求。

综艺《少年说》,女孩站在天台上,诉说着内心深埋已久的话:

“小时候,我生病了,爸爸会直接抱我去医院,自己脚受伤了都顾不得。现在呢?我几乎看不到爸爸妈妈了,她在那里忙着给妹妹穿衣服、洗脸、喂饭,一点都不顾我。”

当然,作为母亲,我完全能理解,照顾、陪伴孩子无疑是一项“苦差事”。

尤其是多胎家庭,有些家长又得忙工作,还得顾几个娃,真是分身乏术。

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的确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这不该成为父母“懒政”的理由。

要知道,父母长期的情感忽视,会给大宝的心理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容易出现自卑孤僻、安全感缺失、自我认知低等状况,甚至引发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父亲想多陪伴生病的小女儿,竟对大女儿松子不闻不问,不愿分出一点时间去了解、照顾她的感受。

松子只有扮鬼脸逗笑父亲,才能换来一点点可怜的关注。

渐渐地,她习惯了用“讨好”男人方式来换取爱,可她始终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

最后,松子自暴自弃,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可见,父母因忽略大宝而造成的情感创伤,也许会伴随孩子一生。

还有一个原因,是太多家长很难自我觉察的——

就是这种“偏袒”可能来源于自己潜意里的某种需求。

某心理咨询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生二胎后,感觉大宝越来越不懂事了,给小宝做辅食,他总要抢着吃。

咨询师说,问题很好解决,做双份就可以,浪费不了什么时间,孩子嘛,想要公平,这很正常。

可宝妈拒绝了这个提议。

她说自己也知道,对大宝好一点,问题就能解决,但她很抗拒这么做。

后来,两人深聊一番,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原来,这位宝妈从小被父母忽略,她一直在找寻“被重视”的感觉。

大宝的争夺行为,让她体验到了“我其实很重要”、“我是有价值的”。

她潜意识需要这种感觉,所以会“故意”偏袒小宝,拒绝大宝的需求。

某种极度渴望或抗拒的行为,往往有更深层的心理驱动。

当我们内心不愿满足,甚至抗拒大宝需求的时候,其实可以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想这样做?我到底在追求怎样的感觉?

当然,有的父母更加关注小宝,恰恰是为了所谓的“公平”。

他们觉得,第一个孩子已经享受过自己完整的爱了,但后来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待遇。所以,只有把精力更多投入到小宝身上,才算是公平。

可这对于大宝来说,却是“不公平”的。

首先,生孩子这件事,本身是父母自身的决定,与老大无关,他本不该承担某些后果。

其次,对小宝来说,从他出生伊始,家庭结构就已经固定了,他往往不会有失去感。

而老大恰恰相反,小宝突然降临,几乎会剥夺其他所有家庭成员的关注,他会因此丢失许多安全感。

如果小宝的出现,对大宝而言意味着失去,这算哪门子公平呢?

所以,家长首先要抛弃自身对于“公平”的那套认知,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说:“孩子在童年时期出现的沮丧感,其根源几乎都在于感到有人比自己更受宠爱。”

婴幼儿也有压抑的精神世界。

千万别觉得孩子还小,就不会对突如其来的新成员产生敌意或抵触心理。

兄弟姐妹间关系如何,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平衡。

当父母足够爱老大,让他产生心理满足感,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对小宝产生关爱、维护的感情。

演员孙俪曾在节目中说:“怀孕期间,就一直给等等(儿子)渗透,他可能会有个弟弟或妹妹。”

有一天,等等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听到一个名字叫小花,就说妈妈肚子里是小花,孙俪便用“花花”做了妹妹的小名。

“因为这个名字是他取的,所以女儿出生后,他很快就能认可,这是他的妹妹。”

孙俪夫妇还专门给等等准备了礼物,等等发现时,便告诉他:这是妹妹给哥哥的礼物。

等等一下被感动到了。

父母铺垫好“前期工作”,大宝的情感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孙俪说,妹妹出生后,我们给哥哥的关注反而更多。

有一次,等等想吃妹妹的磨牙棒,孙俪没有用“你长大了”等理由拒绝他,而是让哥哥拥有和妹妹同等的“待遇”。

“花花吃什么,只要等等想吃都会给。”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不会被弟弟妹妹夺走时,便会慢慢放下戒备心,用爱的眼光来看待手足关系。

孙俪回忆,带女儿打针时,等等看见妹妹哭了,心疼得不行,非常男子汉地对医生说:“你们干什么!”,看得她哭笑不得。

爱是可以在家庭关系中传递的。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要不要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谢楠的观点,深以为然。

“这个行为,在父母看来,是哥哥姐姐爱弟弟妹妹的样子,但这不是爱本身。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教会让,他应该去体会爱,然后自愿去给予。”

千万不要把“以大让小”变成家庭规则里的不得不。

网友@平安喜乐说,正是爸妈的不偏不倚,让她更想对妹妹好一点,会不自觉想要给妹妹更多的爱。

大宝只有感受到爱,才能发自真心地付出爱。只有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爱这件事,是无法被强行教育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那让孩子们争来争去吗?

其实,我们要做的,无非是给孩子树立好大原则。比如,不能打架,不能“骂脏话”,一旦触犯底线,就必须接受惩罚。

剩下的,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在关系中,争执是无法避免的。但它从来都不是坏事。

正如《发展心理学》所说的:孩子们需要从争执和对抗中学会竞争、谈判、共享和分配。

“什么是幸福的童年呢?

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温柔爱他们孩子的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

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