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冷处理?要用对方法,“暂时隔离法”才能发挥效果

2020-01-04     奶嘴妈妈育婴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逛超市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不同意给小孩买他们想要的玩具就蹲在地上撒泼、打滚、大哭大闹;在家的时候,明明已经到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他们还是不愿意去,坚决要把动画片看完才肯去,不给看就不停的哭闹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会碰到很多,大多数的爸爸妈妈会选择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不搭理他们,或者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尽情的哭够、闹够,等到他们冷静下来再去和他们交流,实际上这是一种冷处理的方法,也叫做"暂时隔离法"。

什么是"暂时隔离法"?

"暂时隔离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林恩·克拉克提出的,当孩子发生不良行为之后,立刻让他停止活动,以不超过10个字的言语告诉孩子他将要被送到一个没有人的单调、乏味的地方进行隔离,等到隔离结束之后再和孩子冷静下来交谈,询问他隔离的原因。

正确使用"暂时隔离法"对家长及孩子的好处:

1、 可以快速有效的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冷静下来,甚至可以永久性的终止某些不良行为,进而使良好行为取而代之;

2、 家长可以不仅简单易学、随时随地的使用,同时也能减少家长的生气和不安,给时间让家长也冷静下来你,成为孩子理性的、冷静行动的榜样,另外也不会对亲子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容易很快的回复至正常。

"暂时隔离法"需要正确使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案例:

这天晚上,吃完饭小孩坐在客厅看动画片,不亦乐乎,妈妈的声音从厨房传出来:"宝贝,不要再看电视了,你已经看了一个多小时,作业是不是还没做完。"孩子随意的应了一声便不再搭理妈妈,继续看电视,不一会儿,妈妈清理完厨房发现孩子还在看电视,有点生气地对孩子道:"你还要我催你多少次!都这么晚了,作业还不写,明天老师催你交作业我看你怎么办,快点去写!都8岁了,不能再这样了。"

孩子似乎没有意识到妈妈已经有点生气,继续沉浸在动画片的乐趣里面,笑嘻嘻的说道:"等会儿,再等会儿,让我看完。"这下妈妈真的恼火了,怒气冲冲的关掉电视,催促他赶紧去做作业,孩子立马嚎啕大哭起来,听见孩子的哭声,妈妈更加心烦起来,对孩子吼道:"你太不听话了,我要把你隔离一会,惩罚你!"

孩子从来没有听说过隔离这个说法,并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毫不在意地继续哭闹,不愿意动,妈妈生气的把孩子扯到厕所里面,留他独自一人在厕所里面哭闹,九分钟过后,妈妈说道:"你可以出来了。"孩子出来后,自己一人回到了房间,接连几天都拒绝和妈妈说话。妈妈自己也没想到结果竟然变成了这样。

妈妈没有正确的实施"暂时隔离法",所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实施"暂时隔离法"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一)暂离需要有限度:

1、 这个地方一定是可以放心地让他独自待一会的安全的地方;

2、 对孩子做出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暂时隔离法;

3、 注意时间的掌控,一般遵循"一岁一分钟"原则;

4、 不能有手机、电脑、电视或玩具等令人分心的东西;

5、 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锁在房间内,很危险、也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6、 询问孩子隔离原因时,即使孩子不说也不要过分在意。

(二)并不是所有错误都能使用"暂时隔离法":

不适用于孩子们不喜欢的事情,如未做作业、未做家务、没有收拾玩具、闹别扭、过度兴奋的行为、生气、恐惧、孤僻、喜欢独处、父母没有亲眼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等。

(三)计时应该使用专门的工具:

像是可以听见铃声的计时器,能让孩子听到声音,而不是家长自己的手表

(4) 在开始使用该种方法时,孩子年龄不应超过11岁;

(5) 亲自观察不良行为:

需要是家长本人亲自看到或者听到的不良行为,并在此不良行为发生后十秒内暂停孩子的活动;

(四)二至四岁之间,暂停的及时性尤为重要。

小贴士:

在以下具体情况应使用"暂时隔离法":

主要适用于不良行为,冲动性、攻击性、情绪性行为,打人、发脾气、咬人、恶意取笑其他孩子、抢他人的玩具、揪头发、掐他人脖子、向他人扔石头、扔树枝、虐待小动物、拧人、抓人、做危险的事情、打小报告、大声哭啼、以言语或身体姿势威胁要打人、咒骂或诅咒他人、在楼梯上推人、饭桌上乱扔食物、有意损坏家具或房屋里的其他物件、嘲弄或羞辱父母及长辈,警告之后仍大声的抱怨或发脾气、向别人反复做鬼脸,警告后仍然不停止该行为、随意打断他人的谈话、不服从命令、不能立刻终止错误行为等。

怎样用对"暂时隔离法"?趋利避害

5岁的明明是个活泼好动、有点淘气的孩子,是家里的独子,家人非常宠爱他,每当他想要的东西或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得到时,就会在家大发脾气,大哭大闹,摔东西,踢门,生气跺脚。爸爸妈妈为此没少和他坐斗争,他也没少挨爸爸妈妈的打,可他下次仍然会发生同样的举动,爸爸妈妈感到很生气但拿他也没办法。

这天,明明的堂妹一家来到明明家做客,妹妹想和明明玩耍,可是明明并不乐意和妹妹玩,甚至不允许妹妹碰他的玩具,只要妹妹手里拿了东西,他都会抢过来,妹妹委屈的嚎啕大哭起来,妈妈提醒说:"明明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何况妹妹今天还是我们家的客人,老师怎么教你迎接客人的呀。"明明不搭理妈妈的话,仍然自顾自地玩着手里的玩具。妈妈又说了一句:"明明快给妹妹一个玩具,你看她哭得多伤心。"明明不耐烦地说:"我不喜欢她,不想给她玩我的东西。"妹妹听到明明的话,哭得更加大声了,最后,爸爸强行拿走了他的一个玩具,递给妹妹。明明试图去抢,被爸爸阻止,随后大哭大闹起来,躺在地上打滚。

这时明明的阿姨对明明的爸爸妈妈说道:"明明乱发脾气,应该暂时隔离。父母对待不听话的孩子就应该使用'暂时隔离法'的策略。这对于终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很有效果,我经常实施这种方法对妹妹进行管教,效果很不错。" 说完拿了一个小闹钟递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决定试试用这种方法来改掉明明的坏习惯。

首先他们把明明的"乱发脾气"确定为"目标行为",并向明明作了一番解释,告诉他每当他尖叫哭闹、打滚时,爸爸妈妈都会很冷静地命令他立即到卫生间去暂时隔离,并把闹钟设定为5分钟,直到闹钟响他才能出来。

在他们使用暂时隔离法的第三天,明明已被隔离了10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中,随着反复应用暂时隔离法,明明渐渐地减少了发脾气的次数,很少再无理取闹,知道用正确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学会了尊重他人并且懂得与人分享,再也不是那个自私、不懂事的明明了。

我们在采取"暂时隔离法"之前:

1、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暂时隔离法";

2、告诉孩子对他使用这个方法的原因。

实施之中:

1、遵守"一岁一分钟"原则;

2、设定好闹钟,并打开声音,确保孩子可以听到闹钟响声;

3、确保孩子待的地方是无聊的、乏味的、安全的;

4、家长必须冷静。

实施之后:

家长询问孩子暂时隔离他的原因,如孩子不回答则不必强求。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1SacG8BMH2_cNUgHz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