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石间盛开坚强花” ——优秀班长周娃侧记

2019-08-08     海南武警

在服役的十年间,多次参加大型任务,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连续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优秀党员”,获各类嘉奖十余次……榜样、标杆、典范似乎成了大家对他的固有印象,他就是周娃。

周娃,山西晋城人,2009年12月入伍,2011年10月入党,现服役于执勤十八中队。有人说,周娃原本并不起眼,他就像是一朵在警营成长的花,经历了重重磨练才逐渐盛放。然而就在2018年8月14日,命运仿佛给“警营之花”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那天,淅淅沥沥的小雨送来了医生的消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已经确诊”

习武当尖兵,岗位上锤炼硬汉魂

周娃刚入伍时,其实不被人看好,由于在家缺乏锻炼,军事素质不是很好,本身看起来又白白嫩嫩,俨然一副城里人的模样,班长都说这不像是一个“好兵”。

但是他一直认为,既然选择了部队,就要适应武警部队“武”字当头的理念。为此,他主动为自己施压,除了参加中队正常的操课,在课后还挤出休息的时间来加操,短短三个月,“白白嫩嫩”就和他说了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标致的“腱子肉”;执勤理论学习别人花一周学一遍,他就白天不午休,晚上打手电,硬是三天学完,一周过了三遍;操场科目不止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些特定的装备和器材,他为了借用训练器材,承包下训练器材室的打扫工作,也在千锤百炼下成就了高标准,硬是把自己的军事素质从后进提升到了上游水平。他的努力战友们都看在眼里,他的成绩也得到上级的一致认可。

是不是一个“好兵”,周娃自己说了可不算,只有他在岗位上的表现才有说服力。

2014年7月,在抗击“威马逊”台风任务中,他不顾皮肤的严重晒伤和强烈的过敏反应,连续十几个小时奋战在抢险一线,即使严重脱水,都毫无怨言,任务完成得坚决而圆满;2014年11月,三江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正在去留之间挣扎的周娃毫不犹豫,主动请缨,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在暴力冲突的前线,连续处置几起突发事件之后,坚决地选择留队,继续奋战在岗位上;2016年,周娃第六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安保勤务时,已经罹患重度静脉曲张的他作为领班员,又一次主动请缨担负重要一号哨位哨兵,迎接总部首长检查,连续几小时一动不动,圆满完成了迎检任务,获得了各级的认可。但大家都不知道的是下哨后的周娃走路都需要人搀扶;2018年6月,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的他克服伤痛,坚决接受备战支队新条令条例竞赛任务,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挑灯夜战,最终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又一次为中队争回了荣誉。

春风化雨情,警营中谱写赞美诗

在部队的时间长了,周娃同志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训练之余学习带兵方法,以新思维、新理念去教育和管理班里的战士,学习执勤理论和一些部队的法规,用各项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还带动班里战士去学习,力求共同成长进步。在入党以后,他更加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学习党的光荣历史,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因为他知道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需要发光发亮去照耀别人,去帮助别人,而他自身也是这么做的。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得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改造,使其不断地成长进步。

在部队这十年,他也把“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在中队需要的时候冲在最前面,不论给他安排到什么样的工作,他总是会尽心尽力的去完成。

在中队组建威风锣鼓队之初,急缺指挥人员,凭借对音律的天生敏感以及对节奏的准确把握,原本也是音乐“小白”的周娃一举当选威风锣鼓队指挥。为更好地提升指挥能力,他不畏艰辛,同时学习鼓、锣以及铙三种乐器,为提升三种乐器同时演奏的视听效果,他在实践中修改曲谱,并为团队编排了动作,完美的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刚强,在不断努力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者。多年来教导出一茬又一茬技术精湛的演奏人员,在多次赴支队、总队的演出中,带领团队获得了一致好评。

对有困难的战友,他总是主动贴上去,帮助、关心战友。班里有个战士叫黄沛文,有段时间家里出现土地纠纷问题,他干着急也帮不上忙,愁的是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周娃及时发现,主动找黄沛文了解情况,掌握思想,时时送上亲人般的温暖,而且还联系到他的家人,想办法联系到当地武装部为其排忧解难。这类小事还有很多,班里的战士无论是失恋了,评功评奖落选了还是因为疏忽大意受了批评,都会把他当成一个贴心的大哥哥去倾诉,而不是一个敬而远之的严厉班长。

“礁石间盛开坚强花” ——优秀班长周娃侧记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周娃在得到大家和上级的认可和表扬之后仍然能够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学习,因为他知道,他如今的成绩和战友的帮助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班长,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责任的重大,敢于牺牲、敢于吃苦,舍小家、为大家,把青春和力量无私的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

山崩却志坚,礁石间盛开坚强花

2018年7月,中队干部看周娃身体有所不适,提议让他脱哨休养,但他果断拒绝,以为还是因为静脉曲张的老毛病,觉得照例扛一下就过去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强忍身体的剧痛,仍高标准履行职责,不打折扣,又将七月份的“优秀领班员”收入囊中。

2018年8月7日,周娃胸闷头晕、脸色发黄,状态实在堪忧,到总队医院检查,初步诊断为重度贫血;8月11日,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和红细胞过低、白细胞过高,病情危急,于当天下午转至187医院住院;8月14日,骨髓穿刺结果确诊周娃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众所周知,急性白血病起病急、增长快、扩散快、并发症多,是人人谈之色变的恶性疾病,除了骨髓移植手术别无他法。时间就是生命!支队党委首长多方协调,顺利将周娃转入解放军301医院进行治疗。大队官兵自发组织捐款,帮助周娃减轻负担,“不抛弃、不放弃”的战友情显得弥足珍贵。住院化疗期间,中队先后迎接标兵中队考评、年终考核等大项任务,心系中队的他忍着病痛,多次打电话回单位询问迎检情况,反复叮嘱战友一定要全力以赴、争得荣誉。领导、战友询问他病情时,他却乐观地开起了玩笑:“在部队剃的是‘三毫米’,在医院留光头,洗澡还节约了洗发水呢”。

俗话说“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朝你笑;你对它哭,它也朝你哭。”或许是周娃乐观豁达的心态战胜了病魔,或是家人战友的关心感动了上天,骨髓配型检测结果显示,周娃二姐几乎完美地符合移植条件。经过短暂的准备,周娃按照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于12月17日顺利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在艰难地度过前三个月的危险期后,现在恢复情况很好,连主任医生都称他为医学奇迹。周娃自己却说:“这个奇迹离不开部队和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在我最难熬的时候,是战友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

据负责周娃手术的医生反映,周娃长期坚持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好,成功治愈并恢复健康的几率是比较大的。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白血病是不治之症”早已成为过去,就像周娃在跨年夜时所发的朋友圈,“只要坚持下去,这些伤痛就都会离我远去。”

归去复来兮,风浪后巍然守初心

“你现在身体已经基本度过术后危险期,但是抵抗力还太弱,我依然强烈建议你住院静养或者离队独居。”

“我还是想和战友生活在一起。”

虽然主治医生百般劝说,但是还是抵不过周娃的坚持。2019年1月17日,骨髓移植手术一个月后,周娃重新回到中队,回到了热爱的警营和战友的身边。

为了迎接周娃归队,中队专门组织了一次大扫除,所有的战士都打扫得很卖力。“周班长现在身体还没恢复,不能因为我们再让他生病了。”罗熙林是周娃从新兵连开始就带的兵,他专门从网上买了消毒棉,将周娃的床铺和桌椅都进行了消毒,“消毒水味道太刺激,周班长闻到肯定不舒服,这个消毒棉效果好还没什么味道。”

“回到中队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照顾,说实话,我心里还有些不习惯。”周娃一直坚持的是踏实干好本职工作,融入集体做一个好兵、好班长,中队的特别关照总让他有些不自在。思前想后,周娃敲开了队部的门。

“书记同志,我请求组织给我安排一些任务!”

指导员看着周娃因为手术和跟队作业而变得又黑又肿的脸颊,正准备婉拒——“书记你放心,我的身体情况我能把握!”周娃斩钉截铁地话语让指导员放宽了心。

从春节开始,中队的各个角落又开始出现周娃忙碌的身影。训练场上,新兵的专勤专训少不了周娃的讲解和指导,毒辣的眼光和老到的经验让中队训练水平上了个大台阶;课间休息时组织大家三互活动和心理行为训练,半个月就了解了每名新兵的基本情况和老同志半年来的变化;每隔一天对营区进行一次全面的卫生检查,包括检查前的规范和检查后的整改;“卫士风采”活动方案下来的第二天,周娃就抄起了自己的“家伙儿事”,一块小黑板,一叠乐谱,中队的威风锣鼓队立马就开始了今年第一次训练……

中队的生活仿佛是滋养周娃的雨露,原本历经风雨稍显颓败的“坚强花”又焕发生机。随着积极参与进中队的各项生活,周娃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蜡黄泛黑的脸色恢复了红润,术后的浮肿也早已消失,体重从150斤回到了正常状态的130斤。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我在中队有事做,就感觉舒坦,身体恢复得也快了很多。”2019年6月18日,周娃进行了第8次骨穿检查,各项指标完全正常,恢复情况非常好。周娃的坚持还在继续,他就像一朵生长在礁石间的花,可能天生条件并不优越,但是他不惧艰险,从所有可能的地方汲取能量充实自己;可能风暴随时来临,但是他埋头扎根,用绝对的实力和狂风暴雨抗衡;可能巨浪滔天将他击倒。但是他永不言弃,依然在所有人期盼的目光中继续绽放出独属于他的绚丽。愿病魔不再,“坚强花”能继续盛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1F2fWwBvvf6VcSZRZ2J.html